APP下载

脱胎于历史档案的剧本

1987-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2期
关键词:雪莱暴君贝特

1818年,在英国政府的迫害下,诗人雪莱(1792-1822)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侨居意大利。在罗马的时候,有一次他参观了科隆宫,看到一幅贝特丽采的画像,雪莱对这件艺术珍品赞赏不已。这是贝特丽采被囚禁在监狱中的时候艺术家基多给她画的。雪莱从她的神情之中,感到一种纯朴和庄严的气氛,再加上她无比可爱的容貌和深沉的忧郁,都使雪莱激动不安。

于是,雪莱很想了解贝特丽采这个人物。他从罗马沉西伯爵府的档案中,看到一份手稿,记录了贝特丽采的史实。1599年,教皇克雷孟特八世在位期间,在罗马贵族社会中有一个沉西伯爵,他依仗权势,骄奢淫逸,在放荡淫邪中度过了一生。他迫害妻子,谋杀了两个儿子,最后甚至奸污了亲生女儿贝特丽采。贝特丽采遭受到心灵和肉体的痛苦,悲愤已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继母和兄弟共谋,杀死了他们家庭共同的暴君。事情败露后,教皇指定法庭审讯贝特丽采,判他有杀父之罪。起初她否认一切,忍受各种酷刑,最后她迫于无奈,才说出了真情。虽然罗马的高级权威人士曾向教皇求情,仍无济于事。因为沉西伯爵生前,曾以十万克朗的代价,向教皇购买了赎罪券,预先赦免自己的一切罪行。罗马教会为了维护宗教的利益和封建道德,终于把贝特丽采等人处以死刑。

诗人通过这一家庭悲剧的史料,看到了包含其中的社会意义。贝特丽采与沉西的冲突,不仅是父女、家庭间的恩怨,而是光明与黑暗、进步与邪恶两种势力的斗争。雪莱同情贝特丽采的遭遇,歌颂她的不屈斗争,赞赏她惩罚沉西的暴行。他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诗剧,这就是雪莱著名的历史剧之一《沉西》产生的由来。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在处理题材时,尽力消除情节中的恐怖成分,增加理想因素。使读者和观众透过种种痛苦和罪恶的迷雾,看到蕴含其中的诗意,激起人们的欢愉。他还尽量把人物处理得接近他们本来的面目,避免用作者本人的是非观念来支配人物的活动。这说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现实主义成分增强了。同时,诗人承认暴力是跟丑恶和专制作斗争的一种手段,这就使作品具有了反抗暴君的现实意义。

《沉西》的创作,脱胎于历史档案的卷宗,经伟大作家的点染,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卑劣面貌,又反映了平民的反抗意识。这说明雪莱的世界观已开始游离葛德汶的空想社会主义,向着“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马克思语)过渡了。

猜你喜欢

雪莱暴君贝特
On the Effects of English Subject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白马千岁
“暴君”李安
“暴君”的谢幕
反家暴孤身取证,龙凤胎妈妈命丧“暴君”
一诺三十年
雪莱一诺三十年
雪莱:保卫小狗窝,一诺30年
最美妙的40%
灵感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