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与青春

1987-11-01陈晓轩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2期
关键词:峨眉山出院

陈晓轩

引子

他想站起来。是的,站起来。

腿不听使唤。抬不起来,抬不起来……沉。沉得象铅,象钢,象学校操场上那副自己从未举起过的杠铃……

他睁开眼。还是那间病房,还是那张病床。已经躺了一个月,明天就要出院。临出院前老做梦。腿的梦。刚才又是。

一个月前,一节货车车厢从他身上滑过。双腿几乎齐根轧断。同时留在车轮下的,还有那只经常拷在肩上的拾煤渣的竹筐。

他把手伸进雪白的被单。他总以为两条腿还在。他不断地缩回手,又不断地摸过去。

明天出院。

明天将把他的人生分作两半。一半留在梦里,一半属于那个未知的世界。

那是1966年。他13岁,明天出院。

他绝没想到自己面临的是这样的处境:

“断脚杆!”

我叫曹前明!

“曹跛子。”

曹前明这个名字似乎已被遗忘。

他坐着手摇车去学校。刚进门,一个牛高马大的同学拦住去路。

“跛子,下来。”

“做什么?”

“玩玩你的车。”

他不给,那同学便一把将他推下去。他挣扎着,滚动着,然后仰面躺在地上。在那个同学眼里,这模样很象一只甲虫。

他不愿再去学校。他只在家门口的街上坐坐。

他要工作。有一天,他去找街道居委会。

“让我去糊纸盒吧,糊纸盒也不用腿。”

“不行,安排不了。”

“我去那个做橡胶鞋底的地方。我不怕脏,不怕臭,我只拿最低工资。”

“不行,安排不了。好人都安排不了!”

所有的拒绝都不是光用语言完成的,它还包括脸色、眼神、口气和手势。这些东西都比语言本身更富表现力。

“你这个废物!”这是父亲在对他说话,“就这么让我养活你一辈子啦?”

母亲呢?母亲附和着父亲。

他摇着小车,蚂蚁搬家似地运回砖头、石灰,再一点点地和泥,一块块地砌砖,爬上爬下地丈量,直至盖顶。他干了将近一个月,房子完成了。尽管非常简陋,毕竟是间房子!

不错,父亲笑了,但这笑容没有维持多久。是,人们也惊讶了。却不过是惊讶而已。没有谁指出这件事情的价值,没有谁表现出对曹前明态度的改变。这一努力导致了违背初衷的绝望。

一年以后的曹前明就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他异常灵活地用两只手走路,手镫上镶着4厘米厚的钢板,哪个敢出恶言,蹿上去就是一家伙;他神鬼不知地潜入火车站,从装满货物的车厢里甩下一个个包装箱,下面接应的同伴便怀抱而去。

他打过几场死架。一帮小兄弟争先向他靠拢、致敬,他被推为成都腐青路一带的“舵爷”。在那个畸形的圈子里,他得到了畸形的肯定。曹前明对此想得十分简单:我不管那许多,谁拿我当人,我就和谁来往。

这是那个不幸结论的延伸。1974年,他顺着这条路走进监狱。

曹前明的入狱原因,我们姑且不去考证。他自己说:“照我当时那个路子走,进监狱也毫不奇怪。回过头来看,在那地方呆了三年,倒埋伏下我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机。”

正是在那里他开始了认真的思考。对自己,对人生,对世界。三年后,当曹前明重新坐上手摇车,回过身来,向漆成黑色的监狱大门望了最后一眼的时候,他已经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一个昂奋的基调。

曹前明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不失尊严地谢绝了往日小兄弟的拜访,也不再为了随便一份什么工作去向随便什么人苦苦衷告。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会了修自行车的手艺,然后在车水马龙的路边摆了个地摊。

学这门手艺不容易,他挺直了身体,也高不过最矮的自行车;但他相信这路,也相信自己。

“快看快看,一个跛子修车!”

他连眼皮也不再抬一下。车修好了,主顾试骑一圈,满意地走了。围观的人群却不散。“嗬,还真行啊。”这称赞比那呼叫高出了一个境界。人们啊,还是少些愚蠢为好。

一个小偷欺他行动不便,端起车摊的钱箱就跑。他靠手摇车抓住了这个窃贼。旁人气不忿,齐声喊打。曹前明说:“谢谢大伙儿,你们都别管了。”他给小偷买了顿饭,然后把钱箱里剩下的钱全掏出来:“这钱送你了,我什么话也不说,你夜里睡不着觉自己好好想想。”

那小偷,一个18岁的孩子,给他跪下磕了一个响头。以后还写过信,告诉:恩人,我改了。

曹前明的地摊发展成铺面,每月有了二三百元固定收入。他1981年娶了妻,1983年得了子,他拥有了一个普通健全人能够拥有的一切。

曹前明向妻子宣布了一个决定:爬峨眉山。当丈夫宣布了决定,妻子吃了一惊。

“爬峨眉山?!”

曹前明递过一份报纸,那上面有条消息:美国一位断腿A级妇女,登上一座海拔1,500米的高山,被授予世界伤残人登山运动者金杯。

“可是峨眉山3,000多米呀!”

“3,099。”

“这……太苦了。”

“我知道,你是懂我的。”

妻子不再说话。

几天以后,1983年5月1日,曹前明在覃清兰的陪伴下,来到峨眉山脚。

曹前明来了。他两臂撑着两只锁形状的手镫,臀下垫着一个用皮带缚住的小方凳,走向这座天下闻名的大山。

在进山处,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劝他:“你到了这里,峨眉山就算来过了。照张相留作纪念,回吧。”

曹前明说:“我要到金顶去照相。”

在洗象池,一群半途而返的登山者围住了曹前明。“别上啦,我们都受不了,下来了。”

曹前明说:“我受得了。”

几分钟后,那群登山者又追了上来:“你走到哪儿,我们走到哪儿!不然没脸回去了。”

当他到达离金顶还有十华里的七里坡时,这样的追随者在他身后已经聚集了将近一百!

不必来描述这个没有腿的攀登者一路的艰辛,这种时刻,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让曹前明自己讲,也就是一句话:“到后来,我就没有知觉了。”

一个只有半截身躯的人在前,成百四肢齐全的人随后,再加上那被鲜血染红的旗帜一样的手绢……

这是何等壮丽的进军!

曹前明终于攀上主峰,登上了峨眉山金顶,他想跳,想喊;他想把头高高昂起,发出摇山撼岳的大笑。妻子突然蹲下来,抱住他的肩,哭了。

1984年6月27日,曹前明坐在美国哈佛斯坦大学游泳馆的跳台上。这是国际伤残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赛场。

这就是他想了一年,准备了一年的事。他将不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一个民族,去和别人较量较量。

他参加的是A1级比赛,报了游泳个人项目的全部。五项比赛分两天进行,蛙泳、仰泳、自由泳昨天赛完,他的成绩是两个第四,一个第五。这个成绩如何?不妨参照一下:在奥运会(健全人)上,我国游泳选手的最好成绩是第八名,接下来便全在20名以后。

头天晚上,领队和他谈了话:“蝶泳、混合泳不要硬挺,游不下来没关系,我批准你技术犯规。”

曹前明摇摇头。大家都看到了。我还没有拿牌。没拿牌就不能升国旗。中国国旗。

“中国国旗……”夜里作梦,他就这么喊。同屋的伙伴都被这几个字惊醒。

他静静地等待着那枪声。

两次枪声响过,美国哈佛斯坦大学游泳馆内,国际伤残人奥运会比赛场中,两次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同伴们为他欢呼着,“咔咔”作响的镁光灯将他包围着。他不说,不笑,不动,只是凝望着那因他而升的他的祖国的国旗。

两行滚烫的泪,淌过他冰凉的面颊。

尾声

1985年底,曹前明当选为四川省伤残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他拿出很大精力联系省内各地的伤残人同伴,为他们分忧解愁,帮他们规划前途,替他们奔走呐喊。

他只有半截躯体,但他是个必须大写的人。

他使我们自省。在他面前,我们面对着一道共同的证明。

(摘自《中国青年》198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峨眉山出院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延续护理在肝移植患者术后出院自我管理中的临床分析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峨眉山游记
第五回 痊愈出院
床边结算轻松出院
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