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并非作者凭空虚拟

1986-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1期
关键词:武陵桃花源记阶级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前人都认为描绘的是空想的乌托邦,其实,它并非作者凭空虚拟,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据史家研究,当时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生产上逐渐接受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成员必须“相命肆农耕”、“菽稷随时艺”才能生活,因而不可能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现象存在。苗族的这种社会环境,是当时处于兵火战乱中的平原地区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于是就被人们作为“异闻”到处传播。与陶渊明同时代而稍后的,刘敬叔,在《异苑》中说:“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样,因上榜,豁然开朗,桑蔚果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这种“异闻”,刘敬叔能听到,陶渊明不会没有所闻。陶渊明之所以能把桃花源社会写得那么真切,正是这种早已流传于民间的武陵地区的“异闻”起了基础作用。

(摘自《学术月刊》1984年第7期)

插图魏小林

猜你喜欢

武陵桃花源记阶级
茶山道上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武陵酒
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研究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