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十大观念的变化

1985-11-01石明华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8期
关键词:入党社团家庭

石明华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既不象五、六十年代的学生那样纯真,也与七七、七八两届学生的成熟中略见刻板有别。无论人们欢迎与否,这些烙有深深的时代印记的变化是确实存在的。归结起来,这些变化大致体现在以下十个基本观念上:

一、专业。近几年来,传统的热门专业,如物理、数学、中文等类,已不再是群英竞逐的主要场所,更多的学生把目光转向了工科、边缘学科、经济学科和法律、新闻等专业。当然,外语、医学、艺术院校还保持着传统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师范、农、林等院校被相当程度地忽视了。

二、学习。现在,只知闭门苦读书、读死书的人已不再是大学生的典型形象了,人们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思想,而对本专业的学习则欠主动性、系统性。单纯接受知识的学生少了,更多的人把专业学习与自身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特别是创造刀。

三、分配。五、六十年代,服从分配是学生们的普遍的口号,前几年,大的机关、部委又成为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一、两年,人们以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为原则,更向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实体,集体企业、专业户的企业也有人愿意去,只要能发挥才干。但在上海、广州等某些大城市,宁要户口不要文凭、工作的现象也很严重。

四、党团。几十年来,学生中要求入党、入团的积极性持续高涨,虽然政治形势几起几落。但过去,学生入党并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好动脑筋,有独立见解的人。这几年,随着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改变,形势大为好转,因而更调动了学生入党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学校中团的活动开展得平庸无力,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

五、政治。这几年,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普遍有所减弱,但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盲从,也不同于前几届的尚清谈,他们更关心与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切身利益有关的党的方针、政策。这种现象与学生年龄的降低,社会经验少及对党的路线的充分信赖有关。

六、社团。过去的学生社团以诗社、文学创作社、书法社等纯粹的业余爱好类型为主,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学生参加不够普遍。现在,高校中各种专业、综合、经济实体等类社团蓬勃发展,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了社团活动。经济实体类社团对学生特别有吸引力,因为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也为其成员创造一定的收入,所以发展前景极为可观。

七、恋爱。虽然这几年大学生的入学年龄持续下降,但学生中的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人从中学时代起,这方面的情感便有所萌发,即所谓“幸子式的早恋”;另一些人的早恋观,则是他(她)们随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早地产生的自立观的延伸,他们逐渐独立于家庭,而感情上的空缺,很自然地用恋爱来弥补;还有一些人则刚刚从中学时代家长和教师的层层管教中走到一个相对自由的天地,在一切都需要自己思考、判断、解决的大学生活中,他们很自然地受到前两类学生的影响。他们虽然早恋,但真正,严肃地考虑婚姻的人很少。应当注意的是,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中,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也很突出,而那些才高、相貌平平的女学生尤其如此。

八、家庭。现在的大学生与过去的学生单纯地敬父母、尊兄长,服从家庭安排有很大不同,反传统的观念在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表现得较突出。他们,特别是男生,一般有较强的独立性,不与家庭其他成员交流思想,“代沟”较为明显。

九、朋友圈。过去,大学生的朋友圈基本上是以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为标准的;现在,大学生的朋友圈的界限比较模糊,不再局限于同系、同班、同乡,只要是对其学业、思想有所启发的,他们都乐于交往,尽管他们的思想、性格可能完全不同。

十、生活。教室——食堂——图书馆的所谓“三点式”的生活节奏已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大学生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广泛,因而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郊游、聚餐、舞会、社团活动的频繁,足以使固守传统观念的人大吃一惊,女学生时髦的穿着和发式也同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广泛的交游,多方面的才能,幽默的谈吐,从容的举止,萧洒的着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

(阿文摘自《信息世界》)

猜你喜欢

入党社团家庭
申请入党,是否需要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
确定入党介绍人要注意哪些问题?
家庭“煮”夫
重温入党誓词
向党旗宣誓
恋练有词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