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闯出了一条阳关道

1981-08-20孙兴盛等

中国青年 1981年3期
关键词:茶点待业顾客

孙兴盛等

“待业”这个字眼,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将历史地消失。然而在今天,它却是一个现实。

待业,给一部分青年造成困苦,给社会带来负担,更引起了党和人民的关注。解决现实的“待业”,要靠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同时,也要靠待业青年自己坚韧向前,闯出一条路子来。

北京前门箭楼下出现的“崇文区前门茶点综合服务社”,卖茶水、馄饨、日用百货,整天挤满了南来北往的顾客,日营业额达4万元、利润2千多元。它就是两年前由13名待业青年,从卖2分钱一碗的大碗茶闯出来的新型集体企

业。那个高个儿、短发、大眼睛姑娘,精明利落,浑身透着干事业的气魄和信心,她就是从当年卖大碗茶成长起来的女经理—一张占英。

出路就在你的脚下

前门箭楼,巍峨雄伟,阅尽人间沧桑。

1979年1月,25岁的张占英带着东北建设兵团的十年风尘,又回到这里。

她深情地望着它想,只要能为生我养我的北京贡献自己的青春,也就满足了……

然而,给她的却是“待业”。“待业”,多么陌生、多么令人生畏的字眼啊!待业青年又何止小张一个,当时北京市有44万,光崇文区就有2万8千人。我们的祖国被十年浩劫折腾苦了,哪能一下安排这么多青年的工作。待业知识青年们能理解,可生活怎么办?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中共崇文区委和直属各单位、一直到街道党委和居民委员会,都在尽力为安置待业青年找门路,跑活源。解放思想打开了眼界和活路。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摆在面前:一些年轻人没事干,而大量的事又没人干。例如商业网点、服务行业太少,繁华的前门大街人流如潮,想喝口水却找不到。为什么不能组织待业青年们干呢?

前门鲜鱼口居委会的一位大妈来到张占英家,笑眯眯地说:“占英,给你找到工作了。”

“是吗?”张占英高兴得不得了,连忙沏茶。

“到前门大街卖大碗茶吧。”

“什么?”张占英简直傻了,心顿时凉了半截。盼来盼去就这工作呀?一个连对象还没有的大姑娘,到大街上摆茶摊卖茶,多寒碜呀!

居委会的大妈三番两次来说服动员,还讲她们试卖了一天很受群众欢迎,“好赖总比呆在家里吃闲饭强,卖大碗茶就不是一条出路吗?”张占英终于动心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拿出前十年的闯劲儿,不信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

从卖大碗茶开始

1979年4月13日,天气晴和。张占英、石玉萍等13名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摆起了北京市第一个茶摊。

张占英在人群中吆喝卖茶,脸上不免有点儿发热,声音也有些颤抖,那2分硬币象带电似的,伸手接时有些不舒展。这对于经过风雨的青年来说,倒也算不上什么。只是有些人耻笑地叫他们“待业青年”,冲着张占英唱“流浪者之歌”时,她才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懑。

然而,小小茶摊,竟高朋满座。广大顾客和港澳同胞,向他们投来赞许的目光和热情的笑容。一位山东顾客说:“我们来北京跑了大半天,找不到一口水喝。你们摆的这茶摊太好了,我多喝几碗表示感谢。”一位操唐山口音的老工人说:“你们真行!谁出的主意,能活一百岁。”一位妇女突然胃痛,吃药找不到开水。石玉萍连忙端上一杯开水送上。那一声“谢谢”,一朵泪花,包含着多么感激的深情啊!人民赞助这项事业,他们的辛劳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受到人们的尊重。张占英他们的腰杆硬了:“我们没有白耗青春。”从4月13日到24日,他们第一次结算,共收入639.28元,每人每天工资合1.50元,还节余216.36元。当他们第一次把自己挣来的工资交给妈妈的时候,第一次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串糖葫芦的时候,那笑声里、泪花里,迸发出会心的喜悦—一卖大碗茶也能为国家分忧,走这条路也能为四化出力。茶摊一天天扩大,人员一天天增多。5月25日,“前门茶点综合服务社”在锣鼓和鞭炮声中正式成立,张占英被推举为副主任(主任由街道干部兼任)。

但是,路是曲折的。六七月份,天气炎热,大碗茶生意兴隆。不料国营商店在他们旁边摆起了一个个西瓜摊,无意中引去了大半的顾客。茶水一天卖不了几碗,工资都开不了。大伙儿吆喝得唇焦舌燥,只好呆呆望着前门箭楼发愁。

怎么办?张占英斩钉截铁地说,“咱们这些大活人就那么没能耐?闯别的路,卖别的东西,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就卖什么。”城市服务还有许多空白点。她的想法得到伙伴们的赞同和市、区领导的支持。他们不仅卖大碗茶,还卖冰棍、画片,再增卖日用小百货。后来又搭起了馄饨铺,还加设了各种酒菜、油饼、点心。一下子,又顾客盈门。

创业是艰难的。他们没有商亭,只能在箭楼下、马路边搭板摆地摊。雨来了,他们把自己的雨衣盖在货上;风吹翻货摊,刮得手绢、袜子满地跑,他们再一件件追回来。烈日晒得汗流浃背,严寒冻得手脚僵木。张占英还要为求得地皮、市容、货源等矛盾的解决,滞销品的出路、落实税收规定……不停地奔波、周旋。这些,都没有难住张占英和她的战友们。他们担心的是,这事业能长久吗?前途未卜啊!

时代需要我们去闯

1979年七八月份,全市大招工的浪潮卷来,茶点社中的老待业青年除石玉萍一个人没报考外,连张占英也报名应考了。

待业,待业,待的就是这一天,盼的就是端国营企业“铁饭碗”。茶点社算什么碗?纸碗。蒸包子一屉顶一屉,本来就不是久留之地。人心散了。从7月26日到8月3日,茶水组营业额下降50%,冰棍组下降了30%,平均一天收入不过40元。乱套了,摇篮中的茶点社面临着危机。区里和街道的领导赶来做工作,稳定人心,大伙儿只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张占英都要走了,我们留下来有什么劲。”

上级领导和伙伴们的目光,都集中到张占英身上。区委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小张,留在这里吧,这里很需要你。这条路是你们青年闯出来的,事业是你们的。希望你能带领青年办好茶点社。”伙伴们干脆说:“占英,你是走还是留,痛快点。”

张占英内心非常矛盾。她来到街道党委书记办公室门前,想表示愿意留下。正欲敲门,又犹豫了:别急,再想一想,难道我就一辈子在这茶社,当“大碗茶主任”吗?说不定哪天政策一变,上面不准办,我又怎么办?到老还是“待业”吗?她转身走了,拖着沉重的腿回到家里。全家人正在吃晚饭。她试探地说:“我要留在茶点社,领导同意了。”话音未落,妈妈急了:“茶点社算什么单位?政策一变,还得在家呆着。人家一说是卖大碗茶的,连个对象都找不着。你给我死了这条心吧!”这一夜,她思绪如麻,几乎没有入睡。第二天,她来到茶点社,看到仅有的一间简陋的馄饨铺,大部分伙伴还在露天摆摊,她心酸了。她舍不得离开自己曾苦苦奋斗过的茶点社。可谁能预料它的结局呢?她一狠心走了。她被崇文区工商业管理局录取,成了国家正式职工。

这儿是高楼大院。听听电话,抄抄写写,按时上下班。姑娘家干这工作还不美?不少经过十年奔波的人,都羡慕张占英有了理想的工作。而张占英却感到象是掉进一个空荡荡、静悄悄的世界。失去了以往紧张、激越的生活节奏,失去了和伙伴们同甘共苦、与矛盾打交道的乐趣。她是一个有雄心壮志,想干一番事业的人。而今却仿佛再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价值了……

每天上下班,张占英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箭楼下走过,看看这儿难忘的一切,追念过去。看到仍在寒风中叫卖的伙伴,缺少生气的货摊,她又感到良心在自责。好象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找到自己的岗位。

她不知怎么走进了区委一位老领导的办公室,想退已来不及了。“小张,快坐。”老领导满面笑容,使张占英不知说什么好。

“是不是在茶点社太困难?”一杯热茶递过来。

“困难,我不怕。”张占英一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怕茶点社长不了。政策一变,一切白干。”

张占英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就说崇文区30年来兴办集体经济的历程,就四起四落。群众自己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阵共产风就被平调,拆散。出现一批街道集体企业,就来一次升级并厂,割一次“韭菜”,造一批“铁饭碗”。由于集体企业一直受到各种歧视,工资、福利、劳保都没保障,谁不愿端国营“铁饭碗”吃“大锅饭”!可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一个轮子特大,一个轮子又瘪又小,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老领导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说:“我们再也不会干那种傻事了。你应该相信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决不会再变。你们在箭楼下从事的工作,是有生命力的。人民群众需要的事业就是有前途的。一句话,可以说你们与北京共存亡。”张占英会心地笑了。老领导也乐了,“占英,你是有闯劲的,你最合适的工作应该在那里,带领青年们继续闯下去。有什么困难,党会全力帮助你们。”说得张占英心里掀起层层波澜。区委和街道党委许多领导同志来做工作,对她寄予希望,给予鼓励。她终于下定决心:“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闯出新局面。如果说这是命中注定的,那么,这是时代的使命,时代需要我去闯,人民群众需要我去闯。”

把人心拢在一起才有力量

张占英一回到茶点社,大伙儿就振奋起来。五六个要走的待业青年当即表示不走,申请当了正式职工。但迎接她的,也不光是鲜花,还有大堆困难。原来的骨干差不多都走了,虽然又增加了一批新力量,但“骑着驴找马”的人还不少,人心不稳,纪律涣散,营业额还没上去。区委派来工作组帮助搞“调整、巩固、提高”,稳定人心,健全组织,开始扭转局面。

调整茶点社领导班子的时候,张占英当了第一把手,石玉萍、蔺同禄两个知青当了副主任。张占英站起来说:“要我干可以,得有权,财权、人权。什么事都得找这里批那里批,当不了家,说了不能算数不成。”

“好!”区委领导同志满口答应,“只要不违反政策,放手让你们干。有金粉都往你们脸上擦,有黑粉都往我们脸上抹。”这是何等的气魄!张占英和她的伙伴们心里热乎乎的,表示一定要干出点名堂,为我们青年人争口气!

张占英不是一个说空话的人,她是个实干家。她一上任,就提出实行货款分开,建立销售卡片,堵塞了货款丢失的漏洞。她和大家一起研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她要求自己更严,从来不搞歪门邪道、不正之风。有同志要给她买一个公用提包,出外好用,她不要,“我自已的包好使”。有的同志提出买个新办公桌,她不批,“我们是从卖大碗茶起家的,干大事业不是要大手大脚”。

集体的事业不是一个人能干起来的。张占英会用人,团结同志,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她对老师傅总是“大爷”长、“大爷”短,和小青年也特亲近。三九寒天,木板房生上火室温还在零度,张占英就弄来便宜的棉大衣一人发一件;三伏天热,她常把橘子水一杯一杯地送到每个人手里,说几句贴心的话。大家并不认为这是领导者的恩赐,而是同甘苦、共命运的同志式的深情,心里特别热乎、痛快。

张占英原则性强,批评起人来是很严厉的,却叫人没法生气、记恨。因为她同这些青年有一颗同命运的心,很能了解他们的心事。小侯是个强劳两年释放的待业青年,别人不敢收留,她敢要。她说:“都是待业青年,不能让他没活路,使矛盾激化。要容得下人,要用我们的心温暖他。”她多次家访,同小侯谈话,与民警配合做工作,使小侯感到信任和温暖。终于,小侯进步了,还当了馄饨组副组长。当然,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的人,张占英也使用“铁的手腕”,辞退过三个表现恶劣的青年。但当他们走时还以礼相待,照发工资、奖金。这就是张占英的领导艺术。所以,从来没有人找他们报复过。一个年轻的姑娘同各色人等打交道,大家不免替她捏把汗,可她却很坦然。

要使我们的事业红火,首先要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燃烧。让每个人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同命相连,感到在这里有奔头。张占英常爱琢磨这些问题。她从妹妹的商店借来“百分赛”评奖条件,结合茶点社的实际,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基本工资加利润提成百分赛奖的方案。现在,茶点社的职工每月平均可以拿到六七十元。谁还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怀疑茶点社长不了、没奔头呢?不用说他们自己爱社胜过爱家,就连有些青年的父亲,休息时也常到茶点社来帮个忙,出点主意,维持秩序,唯愿茶点社一天比一天兴旺。

“为国民经济补上一个轮子”

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渴望,迫使张占英不得不在睡梦中也琢磨茶点社的明天和未来。她感到,人民的需要是无限广阔的,这里是任你驰骋的天地,是我们青年人的聪明才智大有用武之地。

盛夏的一天,突如其来的大雨袭击着毫无准备的行人。张占英正和百货组一位同志说话,见前门地铁口不少行人焦急地躲雨,心里一动:“您看,能不能把雨伞拿到地铁口去卖?”一句话提醒大家,连忙抱着伞去卖,一会儿就卖完了。他们自己淋了个透湿不在意,看见顾客打着伞却觉得心里是种满足。从此,他们经常这样“雨中送伞”,还到旅店比较集中的打磨厂胡同去卖。外地来京的顾客特别感激:“你们这不仅是在做生意,而且是在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哩!”

张占英好象每一根神经都连着市场行情的细微波动,搜索着人民需要的情绪变化,善于分析顾客的心理。他们掌握顾客有两个不愿买:商品不全货不多,没挑选余地不愿买。于是,他们采取“货卖堆山”的办法,尼龙纱巾一摆二三十种;商亭的窗口狭小,就把货物挂在外面任顾客挑选。一位女同志选中一件称心的毛衣,可是在这大庭广众之中没法脱衣试,便问售货员:“能不能让我拿回家试试?”她说了又后悔,世界上那有这样买衣服的呢?售货员却答应了。这位顾客非常感激,第二天跑来高兴地说:“正合适,我买下。”一次,推销出口转内销的绣花围裙,三位女青年售货员索性把不同颜色的围裙穿在身上,边宣传、边售货,热情接待。大批顾客围过来争相购买:“我就买你们身上穿的那件。”一千多条围裙很快就卖光了。

国庆节前,百货组进了一批全自动折叠伞,热门货。国营商店要等到国庆节才投放市场。张占英想,到那天人多,不一定都能挤得到,而且不少外地同志要离京就根本买不上。于是,她决定提前三天卖。不少同志认为这样做对,有的同志怕说这是同国营抢生意、搞竞争。张占英说:“竞争有什么不好?天地广阔得很,就是要看谁最能为人民群众想得周到、服务灵活。”张占英确实有这个胆量。国营商店大都是冬天不卖夏天的,夏天不卖冬天的。她想,许多外地顾客来趟北京不容易,哪能按需要的季节出差?因此,他们采取灵活方针,国营不愿进的我进,国营不卖的我卖。酷热的夏天他们卖皮大衣、拉毛围巾,毛皮鞋和驼绒之类,特别受到外地顾客欢迎。张占英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不是同国营抢生意,而是要为国民经济补上一个轮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张占英经常和大家一起找货源,增加品种,薄利多销,以满足广大顾客需要。国营商店卖不出去的滞销品,她敢接;工商企业推销的二等品、付品和处理品,她敢要。张占英觉得,这些都是国家的财产,不卖是个很大的浪费,多卖一点就能为国家多积累点资金。即便是滞销的,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变成畅销货。一次,国营商店积压大批烟缸、烟斗,削价处理。他们就进了好几箱,摆在门口向顾客主动推销,变成畅销货。

张占英和她的战友们,就是凭着这片为人民、为国家的心意,凭借茶点社这块不大的地盘,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在困难中争发展,在滚爬中向前进。仅仅两年时间,他们从13名待业青年发展成171名待业青年和职工的集体合作社,从摆大碗茶摊发展成拥有9个营业点、一个批发部,经营上千种货物,月营业额最高达140余万元。1980年的全年利润,每个职工平均达4000多元,显示了集体经济的生命力。张占英和她的战友们的确是一支新崛起的商业服务大军,为待业知青闯出了一条阳关大道。

每当晨光熹微和夜深人稀的时候,张占英喜欢漫步在茶点社的门口,凝视面前一路之隔的前门箭楼。她感到自己是站在天和地之间,站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她无意去挽住历史的脚步,而是要有意驾住历史的车辕,载着自己的事业,朝着未来走去。她终于发现,自己不断地追索、探求,找到了最有意义的岗位,职业的选择对于自身的完善、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显示了力量。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融进了这一事业中。理想、人生、青春和爱情伴随着她工作的成效、事业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寄托。她碰过钉子、走过弯路、遭过打击、受过误解,直到现在还有许多矛盾难以解决。但是,一个干事业的人能计较这一切吗?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使她倍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闯过去,就是阳关道,一片开阔地……

猜你喜欢

茶点待业顾客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有些东西是用来欣赏的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茶点选配指南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浅议茶点创新
让顾客自己做菜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