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白鼻子”的来由

1981-01-01向腾霄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1年4期
关键词:唐明皇丑角歌舞

向腾霄

在京剧的舞台上,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口念京白,说起话来诙谐幽默,打诨逗趣的角色。在他们的鼻颊之间,勾绘着一片象豆腐块又象一个桃子或者一个蝙蝠的形状,这就是京剧行当中的“丑角”。

丑角又因净角叫“大花脸”,副净叫“二花脸”,而丑角同属于勾脸的范畴,所以又叫“三花脸”。同时由于丑角中扮演年轻的丑公子居多,也有挂髯口(胡子)的老年人,故也有老丑、小丑之称。小丑的勾脸有一个传说故事——就是唐明皇扮演“白鼻子”。

唐明皇选能歌善舞者三百余人,在梨园中教学弹唱歌舞的技艺,并选宫女数百人居住宜春北院,随梨园学艺,称为“梨园弟子”。有一次,为了庆贺元宵佳节,唐明皇钦命内宫太监和亲信文武官员与梨园弟子共同宴乐,并传旨要大家学会他编撰的歌词。先是大家粉墨登场,众臣中有不擅歌舞的,相互扭捏,笑不成形。明皇又想了个办法,命巧匠彩制成各种革具(即蒙脸壳),命大家戴着面具歌舞,避免相互看见本来面目,忍不住笑而影响歌唱。唐明皇先是为大家司鼓掌板,后因酒后一时兴浓,就自己戴上面具与群臣同舞。因为面具戴在脸上不太舒服,他就取下了假面具,但一看大家都戴着彩画的蒙脸壳,自己光着脸有点不协调,顺手摸了一点化妆的白粉,涂在鼻子上说:“孤亲自饰其妆,与众卿同乐。”这些臣子,为迎合帝王的心理,奉承说:“吾皇乃曲伎之祖,点彩有神,臣等当敬心学之。”又因他自撰的歌词,臣下都能逐句背诵,而明皇本人却记不得,所以一唱就错。大家不敢指责,反而称颂明皇“词腔随和,循乎自然”。于是后来凡是扮演这一角色的都按明皇的办法画个自鼻子,也不按词腔歌唱,竟在场上随意打浑,信口开河,从此就留下一个白鼻子的角色,也就是丑角的起始。

白鼻子化妆简单,形象生动且有能褒能贬的表现力,长于刻划多种类型人物的形象,是前辈艺人的结晶创造,也是京剧中重要而最活跃的一个行当,但必须正确的继承,并加以改革创造,使白鼻子能在京剧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表现作用。

(摘自1980年11月12日《长江日报》)

猜你喜欢

唐明皇丑角歌舞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歌舞欢庆“三月三”
丑角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春蜂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看大唐歌舞
月夜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