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斗在茅坪山上的年轻人

1965-08-20

中国青年 1965年8期
关键词:共青团员荒山上山

在大山上创家立业一九五五年冬天,湖南省邵阳市和邵东县的四百零四名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向地球开战,叫荒山献宝”的伟大理想,奔上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茅坪大山,要在这里建设一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国营农场。这几百名青年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城市、学校里出来,在顺利的环境中长大的,不懂得什么叫艰苦困难。上山的时候,又正是寒冬腊月,拔海八百公尺高的山野里,一片冰雪,方园几十里的山头上,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和一所破庙。这就是垦荒者准备安家落户的地方——土桥村。这小小的山村,怎么能解决四百多人的吃、住问题呢?有的青年住到破庙里,有的去找岩洞住,有的就砍下木头和茅草,自己动手搭草棚。冬天大北风一吹,刮得草棚上茅草满天飞,一下雨,住在草棚里的人,打开雨伞才能睡觉。另外,灶少人多,没有热水用,他们就用冷水洗脸,洗脚,没有蔬菜吃,他们就用盐开水泡饭……年轻人一上山,就碰上了生活关的考验。但是,他们时刻记住党的教导:“向荒山进军,就是向困难进军!”他们说:“困难,不怕!我们是迎着困难来的。有一千条困难,打倒一千条,有一万条困难,就打倒一万条!哪怕困难象茅草一样多,也要象消灭茅草一样,把它消灭掉。”为了更快地叫荒山长出粮食,队员们上山第三天,就扒掉冰雪,放火烧垦了。共青团员wo(wo窝)金莲在火烧寨子山的战斗中,由于风大火急,不小心眉毛被火烧掉了。她不声不响,拣块木炭画上了一双“眉毛”。收工回来仍带头唱歌,讲笑话,大家叫她“wo快活”。有人说:“这个地方真困难啊!”她说:“要讲困难,确实困难。但是我们是拣着困难才来的。要说苦,也真苦,但总没有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苦。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幸福。”在开垦寨子山的战斗中,共青团员邓天克带着七十多名突击队员,不管坡陡路滑,脚上捆着稻草,爬上寨子山,翻开冰雪,开垦荒地。青年们白嫩的手上,打出了一个个血泡,后来血泡又磨成了一层层厚茧。他们不仅没有一个人叫苦,相反,都互相评比谁的“光荣泡”多,谁的老茧多。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青年们终于在茅坪山上开出了一千六百多亩处女地,并种下了第一代作物。

誓把荒山变果园青年们在场党委领导下,又大搞果木林,立志把荒山建设成果园。十几个青年组成了一个园艺队。尽管他们对育苗、嫁接、培植、管理等园艺技术一窍不通,但他们说:“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要站得高,看得远。占领山头,就是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为子孙万代造福的革命事业,‘只要对社会主义、对后代有利的事,我们都要学着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青年们个个干劲冲天。青年余满生,是个文盲,,他在园艺队里边干边学,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把基本的园艺技术都学会了。一九五八年,农场扩大果树生产,园艺队又把嫁接一万株果树的任务交给他。那时候,正是大热天,太阳毒得象火盆一样,开始嫁接的树苗成片成片地枯死了;他又复接了一百株,不到一个星期又枯死了。困难吓不倒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青年,他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啊!“一次两次失败了,算不了什么!好好总结经验,继续干,总会有成功的一天。于是,他又连续作了三次试验,果然在第三次试验中有一株梨树成活了。他立刻把这个喜讯报告给农场党委书记杨自然。杨自然高兴地鼓励他说:“小余,成活一株,就是胜利。你要好好总结,为什么那一些树死了?为什么这一株又活了?”晚上,余满生一个人蹲在嫁接梨树的试验田里,反复观察着那株成活了的幼苗,这才发现这株幼苗所以成活,是因为它长在土边潮湿的地万,上面又有茅草遮隐,太阳光不能直接晒着的缘故。总结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余满生立刻想出了对付困难的办法:用自己的被单、蚊帐等在苗圃上搭起一排凉棚,进行嫁接;晚上挑水灌溉。结果,一万株果树苗,百分之九十九都成活了。

一场开山劈岭的战斗

茅坪山上的土桥农场,是土城县历年的旱灾区。这儿只有一口小井,伸手就能抓到井底的泥巴,碰到天旱,吃水还得排队。建场头三年,因为没得水,年年干旱,生产遭到很大损失。

一九五九年,场党委决定凿开通向宋溪江的渠,引水进山,变荒山为良田。要把宋溪江的水引进山来,必须经过四个险峻的山峰,开凿出一条八华里长的渠道,整个工程有二十万土石方,如果全场劳动力全部上马,至少也得两年才能完成。当时,有个别新场员认为在这样大的山上修渠道,改水田,是“野猫子想吃天鹅肉,空想”!但是,大多数青年对修渠决心大,干劲足。开工以后,第一个报名攀上悬崖绝壁勘测路线的,是农场基建队长共青团员姚宝珊。接受任务时,场领导问他有什么困难没有?他回答说:“上这样高的山,没有路径,要勘测出一条八里长的路线来,当然有困难。但对付困难,怕是不行的,只有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才能战胜它。”在一次测量中,他爬上一百一十多米高的“英雄山”时,迎面遇上了一块一丈见方的陡峭悬岩,上面光溜溜的,没有一棵树、一根藤可以当抓手,只有岩壁上裂开一条尺来宽的石缝。要徒手穿过这样一条险道,该有多大的危险!是前进,还是后退?姚宝珊犹豫了一下。但他一想起修好这条渠道对建设农场的重要作用;想到自己是个共青团员,应该继承革命前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时,立刻一团热火涌上心头。他在悬岩前细细察看,发现离石缝四尺来高的岩壁上,有几道毛虫般的线痕。他就壮着胆子,脚踩石缝,两手用力抓住线痕,身子紧贴石壁,屏住气息,一步一步地慢慢向前移动。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的测量队员也跟着他安全地穿过了险道。

勘测任务完成后,接着就是艰巨的开山工程。场里石工少,副场长刘建国带头学凿石技术,拣重担子挑。消息一传开,立刻一百多个青年赶了上去。他们用绳子捆着腰,象打秋千一样地悬在半空,在七八十度的悬岩上猛力地打着炮眼……

在场党委领导下,青年们一次叉一次地发挥了突击作用,结果,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把渠道修成了。山上有了水,农场建设更快地发展着。三百六十多亩水田开出来了;一百八十亩十年九不收的天水田也得到了丰收的保证。人、畜用水也不用发愁了。当地社员都高兴地称赞他们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好青年。

高举毛泽东思想

伟大红旗前进今天,邵阳市和邵东县的这批青年人上山已经九年多了。他们的远大革命理想,通过扎扎实实的艰苦劳动,在逐步地实现。

九年来,茅坪山上已经开垦出耕地、水田四千三百六十亩。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一九六三年,农场遭到了百年未有的旱灾,产量仍达一百万斤以上。

上山后栽种的十万株梨树,以及满岗满坡的苹果、桔子、石榴、葡萄等果树,年年结出丰硕的果实。去年光梨子就收了两万

八千斤。

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农场上缴给国家生猪一千八百一十七头,花生十三万六千多斤,药材一万多斤,烟叶两万五千多斤,水果两百八十担。

九年来,农场的职工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在茅坪山上建造了一万八千平方米的新房子。除去宿舍、仓库,还修建了机械厂、电站、邮电所、供销社、卫生院,以及子弟学校。

茅坪山大大地变样了!建设茅坪山的青年人也大大地变样了!初上山时,生活条件差,生产上也遇到不少挫折,虽然绝大多数青年思想坚定,情绪乐观,但也有一些青年在严重的困难面前,看不到前途。认为“知识青年到山区开荒,是大材小用”。怀疑“这个连拖拉机长翅膀也飞不进来的山窝窝,能建设社会主义”!但是,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反复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他们说自己的“眼睛亮了,方向明确了,知道了一个革命青年应该怎样地去斗争和生活”。他们也通过九年来的艰苦实践和茅坪山区一年比一年好的变化,更加具体地懂得了困难和幸福,斗争和前途是紧紧联结在一起的道理。青年杨俭斋上山后坚持烧瓦八年。别人问他为什么热爱这一工作,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前进的道路,但是千条流水归大海,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当我看到场内一排排新房子盖起来的时候,想到自己为它烧制了一砖一瓦,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从来没有觉得这是脏和累的事情。”

高小毕业生刘城生,上山时只有十六岁。第一年放羊,因为没有经验,羊病死了不少。有人建议换个人放牧,但他坚决要求守住这个“根据地”。现在,他不但能够熟练地放着羊群,而且还学会了给羊治病的技术。那个在开山劈岭中冲锋陷阵的共青团员姚宝珊,也已经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在建设茅坪山的斗争中,他们正在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健康地成长起来。现在全场一千八百个职工中,已有一百一十五个青年加入了共青团;三十二人入了党。一百六十人被评为“五好”工人。真是“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们深信,在一九六五年新的一年里,土桥农场的青年们将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不断地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把茅坪山建设得更加富饶,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

猜你喜欢

共青团员荒山上山
香格里拉栽树的女共青团员(外一首)
上山走“之”字
即将上山的驱熊犬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名单(共五百〇五人)
追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名单(共15人)
一二三 去上山
上山的路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