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千万个周明山更好地成长起来

1964-08-29李雪峰

中国青年 1964年10期
关键词:王岐山牲口干部

李雪峰

《敢教日月换新天》(见今年第8、9期《中国青年》)一文介绍的山西绛县南柳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周明山同志,是一个今年才二十七岁的农村青年党员,又是个劳动模范。他家里三代当雇工,自己依靠集体的帮助读完了高小,就在本村参加了农业劳动。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热斗争中,他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分子,革命事业的好接班人。

去年十一月,在中共晋南地委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周明山同志。参加这个座谈会的,还有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徐鸿昌、王德合等。我们听了周明山同志关于南柳大队如何由穷变富的详细汇报。他讲了南柳的历史和变化过程,讲了变化过程中每个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他不断摸索、找寻和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他讲得生动具体,有情况,有分析,有典型人物,有群众的活动,而且老老实实,怎样做的就怎样讲。一直讲了一整天,大家听得很有兴趣,一点不感到疲倦。到会的同志对于他的成绩,一致表示称赞。可是,他却对在座的劳动模范一口称一个老师,衷心地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讲到南柳大队的成绩时,周明山同志把它归功于:第一是党和政府的领导;第二是国家和工人的支援;第三是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第四是各位老师的帮助;第五是全体社员的努力。至于他自己,他一再表示:“工作没有搞成样子,今后还要多向各位老师学习。”当他提出明年要到李顺达那里学习参观时,李顺达同志也谦虚地说:“现在我变成徒弟了!”

周明山究竟有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呢?说来也很平凡。他只不过具备了毛泽东思想教导下的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青年应有的革命思想和品德,而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青年都应该具备,并且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

一九五七年上半年,周明山在七泉农业社当副主任兼生产股长。七泉社是南柳等九个村子组成的联村社,实行联社统一分配,是试验性质的。试办了一年多,南柳村生产时要从别村牵牲口,分配时又要从别村拉粮食。在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上,外村有人提出要分社,南柳村却有人不愿分。主张分社的人说南柳村是“死狗缠住肉架子,摔倒不丢木碗子”。南柳村不愿分的人则说,耍分社的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要承情也承共产党的情,不承你们的情”。别村的人很不满。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周明山站起来讲话了。他说:“这两年,南柳确实沾了大家的光,要承大家的情。大家要分社,我们也同意。我们有信心自力更生,好好劳动,由穷变富。分了以后,还要请你们帮助,当然不是再拉你们的牲口,耍你们的粮食,是要请你们在工作上,生产上多指导,帮我们一步。”周明山的话,有分寸,有见地,这才说得大家心平气和,口服心服,说“这还像个话”。因而分了社却没有伤感情,并且使以后这些村组成公社时,保持了团结的气氛。而且,南柳村在生产发展以后,主动地用财力物力和技术、经验支援了别的村子。周明山处理分社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能够正确了解和体现党的方针和政策,既注意团结互助,又坚持了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的原则,从而妥善地处理了集体经济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家有三件事,先抓主要的。”这是周明山的一条重要经验。一九五七年秋,周明山当选支部书记时才二十岁。当时这个大队领导核心不团结,生产不好,群众生活困难,他上任的第二天,就有十五户社员找他解决吃粮问题。真是千头万绪,从何入手?

周明山开始就抓领导核心不团结的问题。前任支书(当时是大队长)王长修和副支书郭金太互相闹意见,他以为生产既是党组织领导的,这当是全村的主要矛盾,应当先从这一环突破。因而他分别和他们作了几次个别谈话,勉强“说通”了,但一到支部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谁也不肯认错,仍然绷得紧紧的,没有解决问题。为什么领导核心不团结呢?他思索,莫非主要矛盾没有找对?那末村里的主要矛盾究

竟是什么呢?他又进一步动脑子分析问题,并且虚心访问了年老的贫下中农。老贫农李占奎对他说,你问啥为主?以我看,靠自己搞好生产为主。生产搞不好,群众没劲头,干部憋着气互相埋怨,就难以团结;只要把生产搞起来,就好了。这样,他才终于抓住了搞好生产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主要关键。此时,南柳群众在分社后,也都想争一口气,决心搞好生产,同别村站得一般高。但是,怎样搞生产,群众中却意见粉纭。有人主张治坡整地,有人说要养羊,有人要种瓜,还有人提出要做买卖。周明山依靠贫下中农,发动群众反复讨论,认定地是刮金板,治坡整地是第一。于是,在农历正月初三,天下着雪,地冻着冰,周明山亲自率领党团员带头,出动整地。由于进行了土地加工,实行了水土保持,使当年粮食亩产提高了七十六斤,总产由二十万四千斤增加到三十三万斤,仅仅一年就做到了不吃国家供应粮,被公社评为先进单位。这就旗开得胜,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因而大大地鼓舞了干部和群众的干劲,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明山在领导南柳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总是当走第一步的时候,就想着如何为第二步做准备。那末,整修了土地以后,生产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他叉反复思索,访问群众,然后紧接着就抓了畜力不足的这个问题。南柳村共有二千八百多亩耕地,却只有五十多头老牛,而且瘦弱不堪。多数队在牲口饲养管理方面,没有制度,没有专职的饲养员,有些队长也不大管养牲口的事,只依赖向国家贷款买牲口。但是四队有个饲养员王岐山,喂养的牲口却膘好、病少,繁殖快。王岐山原是个老雇工,今年六十七岁了,一辈子没有结婚,脾气很倔,从来不跟人说笑话,本村唱大戏,他也不去听;可就是爱牲口,日夜住在饲养房里精心照管,而且自己拿钱给牲口买盐,贴麦子,割青草喂牲口也从来不要队里记工分。他常说,在旧社会当长工,人家看不起,半辈子没人叫一声大号,现在翻了身,开会请咱去,大家称模范,队里的牲口是半份家业,交给我管,就要管好。于是,周明山找到这末一把钥匙,就下决心住到饲养房去,虚心学习和总结王岐山养牲口的经验。他去了,首先热情地问王岐山有什么好经验,王岐山绷着脸子说:“这是扎花哩,描画哩?有什么经验说?只要操心就行嘛。”两句话就打发了。周明山碰了个硬钉子,并不难为情,等到牲口使役回来,又急忙拉到槽上,添上草,可是又挨了王岐山的批评。王岐山很不高兴他插手,只怕把牲口喂坏了,说你不看牲口刚做完活,累了不爱吃?要让它休息透才能喂。周明山笑嘻嘻帮着铡草,小心地照样子去铡,又吃一顿骂:“你不看是什么草,哪能都是那末长?”加草的时候要把里边掺的杂质拣净,这点周明山是知道的,可是就不知道每一次加草要加少一点。王歧山又告诉他说:“你不看一次加多了,牲口见草很多,就不急着吃,你拱来他拱去,沾上了气味,哪头牲口也不爱吃了?”对于王岐山诸如此类的批评,周明山都是以晚辈谦恭的态度,虚心听取,一一改正。周明山就这样在饲养房里住了半个月,总结了王岐山饲养牲口的经验,然后用表杨王岐山的办法,在全大队推广了这些经验,建立了制度,促进了牲畜的繁殖和发展。几年内,牲口由五十七头发展到一百九十三头,还不包括支援外村的六十四头。模范饲养员王岐山也入了党。因为长期操劳,他的胳膊有了毛病,不能再喂牲口了;去年当他六十六岁时,大队评他为办社功臣,让他退休,退休后工分照记,并且全部发给细粮。但是王岐山现在并没有休息下来,他还经常关心集体的事情,跑来跑去指导饲养员的工作。

周明山学习饲养经验的这一过程,为农村知识青年学习生产技术,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提供了有效的门径。周明山那种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老农求教,不怕碰钉子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绝不是办不到的。

对于解决党内、干部之间的团结问题,周明山既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又采取了耐心、细致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比他年纪大、资格老的干部,包括那些看不起他,甚至有时故意跟他为难的人,他都是首先看他的长处,尊重他们,向他们学习;同时,也恰当地估计他们的缺点,热情、诚恳地帮助他们。这些老同志,因此对他更加信任和拥护了。这样,经过了若干努力,就保持了党内和干部之间的原则性的团结。

一九五七年秋,周明山当选支部书记时,全大队有二十三个干部,十八个党员。周明山知道,要领导好这个班子,需要一个坚强的核心。五个支部委员,除了他自己以外,都是土改时入党的。本来条件算很好,可是偏偏王长修和郭金太两个主要领导干部不团结。对于这两个人,周明山作了大量的说服、劝解、疏通的工作。他一方面以晚辈自居,诚心诚意尊重他们;同时也没有忘记支部书记的责任,耐心教育和帮助他们。比如对郭金太,周明山采取的办法是:第一是尊重他;第二是关心他,有病替他请医生,替他买药;第三是教育他,批评他偏重个人利益和以功臣自居的思想;第四是有了进步就表杨,特别是让王长修注意向公社汇报郭金太的好的表现。这使郭金

太很受感动,因而逐步转变了。

生产发展了,工作进步了,上级表扬、群众满意,干部的关系也就逐渐改善,王长修和郭金太又重新团结起来。后来王长修患病,郭金太还专门买了点心来看他。郭金太变得积极负责,埋头苦干,被评为模范干部。王长修一九六一年因病逝世,全大队为他开追悼会,还追认他为办社功臣。

在六年中,南柳村曾遭到两次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但是,由于周明山和党支部领导全村群众,用坚韧不拔的气概,顶住了困难,战胜了灾害,创造了大灾之年大丰收的奇迹,也更加锻炼了周明山和全村的干部、群众,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一九六○年,二百五十七天不下雨,经过周明山带领群众抗旱,秋后亩产比上年还提高了百分之一点五。第二次大灾是一九六三年六月,正在开镰割麦的时候,一场风、雹,全部麦子被按倒,埋在冰雹里;一尺多高的棉苗,被打得光秃秃的。看到这种景象,全村人哭成一片,连干部也跟着哭。周明山虽然也两眼含着泪,可是他想,哭有什么用呢,要学硬汉子,挺起腰来,战胜灾害。他先开支部会,后开群众会。并且通过一些积极分子,向大家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讲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的故事,讲《红岩》中江姐与许云峰的故事,鼓舞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在支部会上,党员们提出保证每人增收百斤粮、十元钱,带动群众生产救灾。群众动员起来了,上自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岁的小孩一起下地,全村二百八十九个劳动力,投入救灾的却有四百一十三人。麦子倒了用刀割,麦穗断了拾起来,麦粒脱了用条帚一把一把地扫。对于打毁的棉花,“像儿女一样看待”,实行单株管理,用茶壶浇水、喂肥,用手捉虫。缺苗的就移栽补苗。这样大战了十六天,终于变大灾为丰产,四百亩棉花,亩产皮棉一百斤;一千二百亩麦子,亩产二百斤,其中仅由人们用手拾的麦子就有九万九千斤,每亩合八十多斤;全年粮食总产五十三万多斤,亩产三百二十斤,是历史上最高的记录。

艰苦奋斗六年,南柳村完全变了样。周明山这个高小毕业的青年人,也就在和群众一起斗争中,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步成长起来。正像支部委员、老贫农梁振海鼓励周明山说的话一样:“今日碰钉子,明日碰钉子,钉子碰了三百三,肉头碰成了铁蛋蛋。”从周明山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出,他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信心,一个是虚心。信心,就是他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他相信党,相信毛主席,相信群众,相信党的总路线,相信三面红旗,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因此,他能够按照党和毛主席的指示,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发挥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前进。有人对改变南柳贫穷落后的面貌没信心,说什么“要想穷变富,除非太阳从西出”。周明山的回答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都变了,南柳也一定能够变。穷要有志,靠自己双手劳动,一定可以由穷变富。”正是这种革命的信心,鼓舞着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老狼窝”的山坡地治好了,七倒八跌的牲口养肥了,二百五十七天的恶旱战胜了,落后、贫穷、缺粮、贷款四顶帽子彻底摘掉了。周明山的虚心,不是表面的谦虚,而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这是一种高度政治觉悟的表现。他自己常说:“支部书记是农村社会主义的带头人,大家都瞅着你,向你看齐,所以你必须向一切人学习,把一切人的优点都学过来。”周明山真正做到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随地学习一切人的优点。当了支部书记,工作中连绩取得显著成绩,经常受到表扬,他并没有把这些当作骄傲自满的资本,却变成了他鞭策自己更加虚心的动力。凡是生产队的事情,他都要和群众商量,生产问老农,工作问支委和队干部,特别是对入党早的老一辈人,请教得更勤。为了搞好生产,周明山专门聘请九个老农成立了顾问团。为了使工作受到群众监督,他们每年秋后发动群众,专门给干部提意见。周明山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外地的先进经验,他一向注意学习。晋南地区许多知名的劳动模范,他都亲自去访问,拜师学艺;也经常请一些劳动模范到他村里去指导。在小麦生产、管理上,学习曲沃杨谈大队王德合和翼城庄里大队徐鸿昌们的经验;在植棉方面,学习曲耀离、吴春安、吴吉昌、常修文等晋南叫作“植棉八仙”的经验;在饲养牲畜方面,学习万荣、稷山的经验;在艰苦奋斗、改造土地方面,学习陈永贵、李顺达的经验。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虚心向一切人学习的精神,所以他能够汲取一切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点,使自己不断发展和进步。

归根到底,指导周明山的思想和行动的,是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指示。周明山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注意活学活用毛主席的著作,并且把毛主席的思想、党的指示,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本村的实际斗争中去,变成了指引群众行动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在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战线上,已经出现了、今后还会更多地出现千千万万个像周明山这样新型的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帮助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起来,以便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任务!

猜你喜欢

王岐山牲口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王岐山达沃斯演讲备受瞩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岐山简历
与护林老汉“明争暗斗”
王岐山来到云南代表团
动物的爱情
牲口屋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