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习

1961-08-16周原冰

中国青年 1961年11期
关键词:本质规律现象

周原冰

我们所理解的学习,就是人努力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找出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和方法。因此,学习的基本规律同人的认识的发展的规律分不开。本文即拟结合认识论来谈学习的几个主要规律,并由此谈谈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学习的具体规律很多,不可能完全谈到,这里谈的是比较有普遍性的几个规律。我体会到以下几条,这就是:实践和学习的统一;以已知求未知,循序渐进;博与专的结合。其中,实践和学习的统一,是最基本的。

实践和学习的统一

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始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些现象、某一些片面,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些现象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反复多次地反映到头脑中来,就有可能促使我们要想上一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不会是那样?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进一步去观察事物的各方面、各种现象、各类关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于是逐步看到了事物的内部联系,形成了概念。这时,就是思维活动开始了,学习的运动开始了。再进一步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反复比较,寻根究底,就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又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从而就可能掌握了这一方面的知识。——这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由头到尾同实践是分不开的,由头到尾贯穿着思维活动,由头到尾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认识。

学习的运动不能到此为止。一则,事物在不断发展;二则,真理象棕榈树一样,剥了一层还有一层,现象和本质是相对而言的,解剖了现象,看到了本质,这本质对于更深一层的本质来说,又还是一种现象。由于这两点理由,学习就还要不断深入、不断提高。怎么深入、提高?学了要用,用就是实践。从实践中看一看自已过去的认识还有哪些并不全面,哪些是现象而并非真正的本质;从实践中可以看到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于是,又进一步进行观察,让思维活动起来,加以分析、比较、揣摩,就可能有了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更比较全面的认识。这里,学习和实践始终是统一的,由头到尾离不开实践、离不开自己的思维活动、离不开改造自己的主观认识。毛泽东同志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结合的过程。实践不仅是学习的出发点,而且贯穿和表现于学习过程和归宿。只有把感性的东西经过反复的思想上的加工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只有把理性的东西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到了印证,才是全部的学习过程,才能学好。实践——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习就是存这样不断地同实践相互作用中螺旋式的上升的。

人类自从掌握了语言和文字的工具以后,取得知识的有利条件就大大的扩大了。古代和外域人们的实践经验和他们巳经取得的知识,都可以经过语言、文字及其他科学工具传达给我们。我们当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毛泽东同志在首先肯定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以后,同时就指出:“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不能仅限于人的直接经验,还要依赖于间接经验的流传。如果我们不吸取间接经验,知识领域就非常狭窄,就容易犯狭隘经验主义的毛病。

但是,这里有三个问题:

第一,别人或前人传授下来的知识,未必全是正确的。例如,在自然科学中,古人曾说是天圆、地方,经过后来的观察,证明是错了。自然科学中象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阶级利益,有不同的世界观。在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由于更多地受着人们阶级地位、阶级利益的局限,他们总不能不是根据他们的阶级利益和他们的世界观来解释社会现象的,因而,在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中,正确和错误的情况,比起自然科学来就远为复杂。由于这一点,

所以,我们接受别人和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就需要仔细地对照客观实际,开动脑筋,细加分析,细加鉴别。

第二,别人和前人传授的正确的知识,在别人和前人来说是直接经验,在我却毕竟是间接经验,如果不在实践斗争的过程中经过自已亲自应用,就不能深刻地正确地领会它,不能真正为我所有。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著作,读也读过了,甚至有的著作读过了好多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往往有因为违反这些著作的指示而犯了错误的事情发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没有经过自已的实践还领会不深,甚至有理解错误之处。我们学习古人和别人的东西,如果只凭记诵,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地照搬照套,不在实践斗争的应用中去鉴别它、理解它,是难免要闹笑话的。

第三,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从人民群众同自然、社会作斗争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斗争活动,才是一切知识的真正泉源。书本上的知识,尽管是正确的,也毕竟有一定的局限,而人民群众的斗争活动却是在不断发展的,内容也是在不断丰富的。所以,我们除了应该多多读书以外,还更应该投身到人民群众的斗争活动中去学习。但是,实践要能够成为一种学习,就必须凡事留心,必须作调查研究,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否则,就还是算不得学习。同过去比较起来,再也没有什么时候此我们今天的生活更绚烂多彩了,特别是三年来的大跃进,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创造了许多奇迹,这其中,知识和经验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从这方面去学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总结经验,是推动我们向人民群众的实践斗争学习的最好途径。

由此可见:我们不论是取得直接经验的知识,还是取得间接经验的知识,都是同实践分不开的。实践和学习是必须统一的。

以已知求未知,循序渐进

人的学习活动,归极到底不外两条:一条是,求其未知。原来知得很少,是不知者甚多;原来的知有片面性,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来只知其表,是不知其里;原来的知中有错,是不知其和不知其错在何处;原来只知其当然,是还不知其所以然。凡此种种,都是要进一步求其所未知。《白虎通》这本古书上曾说过:“学习,觉也,觉悟所未知也。”我看颇有些道理。另一条是,未知是从已知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求出来的。人的思路总是从局部到全体,从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的,不能没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道了加法和减法,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求得知道乘法和除法。数学活动总是要以一定的已知数为基础,然后据以一步一步去求得未知数。数学学习是如此,其他学习也如此。只有这样,学习活动的范围才能不断扩大,知识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

对于客观实际来说,学习不该是象照相那样把直接接触到客观实际的材料简单地摄取到头脑中就算了,而是要思维活动起来,使用判断、推理的功夫,去求得一个原先尚未知的观点。对于书本上的东西来说,学习也不是象印刷机那样,把书本上的知识翻印到头脑中就算了,而是要求得领略其所未知的书中的精神实质,并利用求得自己在当前实践活动中所尚未知的真理。观点和材料统一,读书和实践统一,目的在于求未知,而关键则在一个“求”字。

调查研究四个字必须连在一起。调查固然是求未知的情况和材料;在调查过程中和调查了以后,还要根据已知的调查材料,去求蕴藏在这些调查材料中所未知的情况和真理。调查研究是为了弄清真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如果没有在已知的基础不断去求未知的精神,是调查不到什么丰富的真实的情况和材料的;如果只调查不研究,一则材料的真伪、精粗辨不出来,二则也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调查研究”就用处不大了。总结经验也是如此。倘使只是将已知的情况和成绩、缺点等等罗列一下,这就仅仅是开了个账单子,并没有总结出什么经验教训来的。

书本上的正确知识,对于写书的人说,是个巳知数;对于读书的人来说,仍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这个未知数,我们是应该认真去学、去记、去求得理解的。但对于人类知识的长河来说,书本上的知识,又毕竟只是这条长河中有限的一点已知数,而这条长河中的未知数却是无阻的。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懂得书本上的一点知识,不去由此去求得更多的未知数,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部图书集成,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帮助就不大了。

学习既然是要以巳知求未知,也就产生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循序渐进,可以有种种理解。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总说要按照他们所规定的或者认为最好的次序来进行学习,总说那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学习秩序。但是,他们所规定的或者认为最好的次序,虽也可以有一部分符合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然而,从总的方面来说,他们是按照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思想发展的状况,按照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来考虑的,并不全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同,人们思想发展的状况也就不同,这是一;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也不同这是二;而

从一个一个的人来说,社会实践不一样,身体、智力等自然条件也不一样,这是三。因此,从根本上说,不可能存在一个永远不变的、完全统一的学习次序。但是,学习总是要有一个次序的,总有个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问题;基础不打牢,不从实际出发而好高骛远,总是不行的。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学习究竟应该如何循序渐进?总应该有个一般规律;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又应该有各不完全相同的具体规律。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经过相当长期的摸索,不是短时间就可作出结论来的。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求未知,已知的基础不同,循序渐进的这个序就可能不一样。对于已经在京剧艺术上有了很深造指的梅兰芳、周信芳诸位来说,现在他们去去芜取精、精益求精中的序,决不会等同于尚在京剧院学习的学员们的序。同样,我们也决不可把成人学习的次序,同儿童学习的次序等同起来;决不可把经过革命斗争锻炼的同志们的学习次序,同很少甚至没有经过革命斗争锻炼的青年同志的学习次序等同起来。

博与专结合

事物是多样的,又是普遍联系,这就产生了学习上博与专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指出了解决学习上博与专关系问题的道路。

事物的多样性,说明不同事物各有不同的特殊内容和特殊规律。如果不对不同的事物分别进行专门研究,就不能够深入地、具体地认识事物。阶级斗争的知识同生产斗争,它们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规律是不一样的。不可以把自然界的具体规律,生搬硬套地用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上是一个伟大的创见,但搬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就变成了反动的谬论;同样,也不可以把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具体规律,生搬硬套地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在社会科学中,有各种学科,在自然科学中,也有各种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特殊内容;每一学科又还可以分成更具体的学科,也都各有它的特殊内容。那不能互相代替,而必须作分别的专门研究。

但是,事物又是普遍联系的。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一事物总是要和其他事物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对这一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发生影响;同样,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又不能不同时影响着其他事物。因此,就不能孤立地只进行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而要求有渊博的知识。知识面越广,就可以使我们打开思路,得到启发;反之,知识面越狭,思路就越受到限制,不容易看清事物的全貌,因而也就很容易钻到牛角尖里去,不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比如:我们研究文学,就总要懂得点历史、经济,也还要懂得自然科学上的基础知识,否则,就无法解释古代和现代的文学现象,无法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无法写景叙事;我们研究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不仅都要有点数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且也必须懂得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否则就无法理解人同自然所作的斗争是怎样受着社会条件的约束。至于哲学,这是属于世界观的问题,更是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掌握的。而研究哲学的人,如果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那就会架空起来钻到概念里去,是很难避免要犯主观主义错误的。

博与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广与深的问题。广不能代替深,深也不能代替广;但是,广与深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不广不能深,不深又不能广。所以,我们的学习,就要既专且博,专博结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世界上的知识却千种、万种,如果要求一个人对世界上的每一种学问都非常精通,这当然是办不到的。可是,我们讲的既专且博、专博结合,并不是要求对每一门学问都学得如何精深,而是要精通某一门域某几门学问,同时又对其他各门学问,都有所了解,特别是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同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研究的关系。按照这个要求,那末,既专且博、专博结合,就不是做不到了。

宇宙间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总有共同的、普遍的规律;任何事物尽管各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总不能违反这个共同的普遍规律。例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具体规律,是不相同的,但是,它们都不能违反对立统一的规律、量变质变的规律、肯定否定的规律,等等宇宙的普遍规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学科很多,各有自己的特殊范畴和特殊规律,但都不能违反人类社会斗争或生产斗争的普遍规律。因此,掌握了普遍规律,就掌握了解剖事物和发现事物特殊规律的武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极端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经过证明了的宇宙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普遍规律。因此,我们不管从事哪一门专业,都不能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则,总是容易迷失方向的。当然,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是掌握了武器,并不等于就解决了我们所从事的某项专业研究中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依靠于对这项专业的专门研究,去找出它的特殊规律来。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学习越深入,就越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本质的东西就总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我们善于举一反三,那就可以触类旁通,吸取其他方向知织的本领就大了,做到博也并不是很难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重点的学习又兼及其他,那我们也就容易从其他广博的知识中得到启发,使我们容易领悟到自己所从事的重点学习的奥秘。

从认识论的原理,了解了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便可以知道应该如何来对待学习。

首先,学习必须虚心。我们的学习,既然是为了力求使自己的主观符合于客观实际,为了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当然就不能不努力扫除主观去认识客观实际的障碍。这个障碍,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而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中。因为客观事物是我们的认识对象,不管我们是否去认识它,它总是那样按照自己固有的形态、内容和发展规律而存在着和发展变化着的;而在我们的主观上却存在着一个是否去认识客观事物和是否认真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问题、如果我们先就存在着自满自足的情绪,以为“已经懂得了”、“够了”,就不能不是在主观去认识客观实际的道路上布下了障碍。我们的学习,是要开展自己的思维活动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去求未知,是要以新的知识来补充或者修正已经知道的旧知识的。如果我们不是深感自己的不足,不是具有对新知识的渴求和随时准备改变与修正自己旧的观点、旧的认识的决心,那末,我们的思维是不能认真地活动起来,也就是思想机器不能认真地开动起来的,那就一定不可能去发现新的问题,接受新的知识。不仅如此,事物在不断发展,新的知识在不断产生,如果我们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是不能不断进行的,因而也不可能使自己的主观不断地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不能不变成落伍者。

其次,学习必须有坚持性,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学习本身是一个从思想上对客观事物进行解剖和加工的过程。从感性的接触和摄取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直到最后作出结论付诸实践,有着一环扣一环的许多错综复杂的工序。少掉了一道工序,便要引起学习过程的中断;一道工序不严格,便妨碍了下一道工序的进行。现象是本质的派生和表现。透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但是,现象是复杂多变的。有些现象正面地、直接地反映了本质,有些现象又歪曲地、间接地反映了本质。因此,在我们努力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的时候,如果不能认真地勤于开动思想机器,不能对一切问题都作科学分析,特别是对一切与社会有关的问题都作阶级分析,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浅尝辄止,我们就可能被复杂的现象困惑住,被一时的假象迷惑住,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正确地透过现象把握到事物的本质。还不仅如此,新的知识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加深印象,被我们所掌握的;而已经认识了的东西,由于条件的转换,若是不加复习,时间长了也会淡忘,因而也需要有坚持的精神,需要勤于反复地思考。

最后,学习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我们的学习是为了认识客观实际,学习不从实际出发,不在学习的全部过程中都密切联系实际,就不能够认识客观实际,这乃是自明之理。但是,学习之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在学习的全部过程中邯密切联系实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学习是一种思想劳动,它是要把客观事物各种具体的现象加以抽象化,从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学习的这种属于思想劳动的性质,决定了它一经脱离了客观实际这个本体,就容易变成从抽象到抽象,变成纯粹的抽象,因而就很容易犯主观随意性的毛病,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例如我们学习和研究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如果脱离了矛盾的本体,去单纯抽象地研究斗争性和统一性之间关系,其结果就不能不越学习越迷惑,越研究越玄虚。不以矛盾的本体为出发点,不以客现实际为根据,这样学习所得出来的结论,究竟是否正确,也就无从衡量。我们学习的直接目的,固然是为了认识世界,而其终极目的则并不止于认识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一种实践行动,是要直接同客观实际打交道的,而客观实际却是不理睬任何人的主观随意性的。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从实际出发,在学习的全部过程中不密切联系实际,那末,我们所得出来的结论就不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根据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去行动,当然就不能不碰钉子。

(本文原载《学术月刊》1961年第五期,我们征得作者同意选登了其中两部分)

猜你喜欢

本质规律现象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巧解规律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