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科学技术方面破除迷信的问题

1959-08-16于光远

中国青年 1959年3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困难科学

于光远

一九五八年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事业大跃进的一年,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大跃进的一年。我们不但用最快的速度掌握着世界上已有的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且在许我方面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在工业科学技术方面,许多为资产阶级专家们坚信不疑的,落后定额、陈腐的生产方法被打破了,新的先进的定额,先进的生产方法创造出来了。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农民放了许多高产卫星,并大面积获得了高额的增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在医学方面,祖国遗产经过初步整理,大放异彩,在治疗许多重要疾病方面有显著的疗效。我国科学技术大跃进有各方面的原因,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广大群众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巨大进步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继续破除迷信

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我们国家自然科学和生产曾长期处在落后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科学技术同其他方面一样,是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着。但是我国科学技术的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为了把我们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是同现代化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它是现代自然科学的运用。这里我们所说的掌握,不是指单纯的模仿和运用别国已有的成就。模仿和运用别国已有的成就是必要的,尤其在一个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学会别国已有的科学技术,在最初一个时期,还是一个很重的任务。但是只是跟在后面走,就决不能解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一定要有独创精神,解决别国还没有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些问题我们能不能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这样的任务?敢不敢去完成这样的任务?依靠谁、采取什么方法去完成这样的任务?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回答说,科学技术是非常高深只有专家才能去碰的工作,而我们国家专家不多,不可能很快地发展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我们只能慢慢地来打基础。进行科学技术工作需要专家,这是不错的。我国专家少,需要很好地培养,这也很对。但是上述说法是极其片面的。它夸大了困难,把科学技术说得很神秘。如果让这样的思想占了上风,我们的干劲就鼓不起来,我国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迅速进步。于是就有必要提出“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口号,破除对科学技术的神秘观点,破除劳动群众在科学技术方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资产阶级专家的自卑心理,用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事实,来鼓起广大群众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敢于去攻克科学技术堡垒的勇气。这样潜藏在广大群众中的创造力和智慧就解放出来了。一九五八年在科学技术工作方面就出现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新气象。科学技术不再是只有少数专家冷冷清清进行的工作,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广大工农群众,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同专家一起进行的工作。不论在工厂中、农村中、学校中、科学研究机构中,创造发明不断地涌现出来。许多原先不会制造的仪器设备,现在克服困难,制造了出来。这证明了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同其他工作一样,可以而且必须走群众路线。而科学技术工作走了群众路线之后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的事实,又进一步破除了对科学技术的神秘观念,破除了科学技术不能迅速前进、不能在历史上最短时间内赶上世界上先进水平的迷信,破除了对资产阶级专家的迷信。一九五八年是科学技术工作大跃进的一年,也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大破迷信的一年,在科学技术成就上和人们思想觉悟上,两方面都获得极大的丰收,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密切相关的。

经过一九五八年一年的工作,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的迷信破除了不少。于是又发生了一个问题,今后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强调破除迷信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六中全会的公报里说:“为了实现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我们一定要继续反对保守,破除迷信,提倡敢想敢说敢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这是坚定不移的方针。”科学技术工作当然不能例外。在科学技术方面现在还存在有不少迷信,它们阻挠着我国人民群众创造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认为迷信已经破除得差不多了,用不着再提倡,这方面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要看到在科学和技术的领域内迷信比较深是有社会原因的。除了我们在上面提到的由于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长期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外(在克服这种自卑心理方面,解放以来我们曾经进行了不少思想工作,但是还来不及做得很充分),还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学技术是敌我斗争的一个重要战线。为了加速经济建设和加强国防力量,我们必须迅速地发展我国科学和技术。而国内外反动派为了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要阻挠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此,他们就竭力宣扬帝国主义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可超越,竭力在我国人民中散布失败空气,打击我国人民夺取科学堡垒的志气。反动派的这种宣传不可能不发生一定的影响。第二,在科学技术问题上,无产阶级同我国人民内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间,也是存在着尖锐斗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他们的阶级本性,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也同我们进行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企图垄断学术,因而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神秘的印象。破除迷信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深刻的阶级斗争,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解决的,只有把这个斗争进行下去,才能把广大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破除迷信和尊重科学是一致的

继续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提倡敢想敢说敢做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我们要有冲天干劲,对阻挠我们前进的思想进行冲击。但是冲天干劲一定要和科学分析的精神相结合。破除迷信同尊重科学本来就是一致的。迷信本身就是由于在自己头脑中科学思想没有建立起来,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形成的。迷信思想不破除,科学思想就建立不起来。破除迷信就是为科学思想的发展扫除障碍,使科学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科学和迷信本来是对立的东西,但是科学的认识同迷信却有时搅在一起。科学的认识就是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但是人对客观现实不是一下子可以认识完全的。有时人们只认识到它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而没有认识到它的别的侧面;有时人们对已认识到的侧面,也认识得不完全正确;有时认识到了现象,但是没有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没有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有时人的认识本来是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但是客观现实变化了、发展了,而人的认识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为了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需要不断地克服认识的片面性,改正错误;需要不断地深入;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认识,使它反映变化了的现实。但是事实上常常并不如此,人们常常把错误当成科学的认识。除了这种认识论上的原因之外,还有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在如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即使是故意在人中间制造迷信的人,也很少采取赤裸裸的形式,而往往披着科学结论的外衣,盗用科学的名义。由于这样一些情况,人们就不容易区别某种说法是科学的认识还是迷信。凡是科学一定要尊重,一定要发展;凡是迷信就一定要反对,一定要破除。这是我们原则。但是迷信既然有时同科学的东西搅在一起,破除迷信的斗争就往往比较复杂,要求我们善于识别科学的东西和迷信的东西,要求我们很好地进行科学的分析。

科学和迷信的区别是有客观标准的。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凡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我们就应该相信。科学技术领域内许多定理、公式等等,是经过实践证明它们提正确的。我们今天从事发明创造,研究科学技术中新问题的时候,应该相信这些定理公式,很好地运用它们。例如飞机要上天,就要有一定形状、一定大小的机翼,就要有足够大的动力产生足够大的速度,才能产生足够大的使飞机上升的力量。这是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所要求的。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公式,我们可以正确地计算出,怎样的机翼,怎样的速度,在怎样的气流当中,会产生怎样的升力。同时飞机要上天,还要有一定形状的机舱,并且整个飞机的重量不能过重,制造飞机的材料又要足够的坚实。如果不符合这些要求,那是上不了天的。对于已经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定理、公式等等随便怀疑那是不对的。当然凡是没有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的认识,就应该允许怀疑,应该允许提出另外的想法,否则那就是武断。如界对应该怀疑的东西盲目相信,那就是迷信。武断和迷信的态度就是反科学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我们就要反对。破除迷信就是不屈服于这种态度。科学发展的历史和我国一年来科学技术工作大跃进的经验都说明,不少曾被认为“科学结论”的论断,经过实践的考验,证明它是站不住脚的。据熊毅等六位科学家在今年一月十四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过去一般的植物生理学的教科书中,认为植物只能利用生长季节落在地面上阳光的百分之一,也有的认为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而我国大跃进的实践证明,一九五八年我国丰产试验田水稻、甘薯亩产已经达到万斤和数万斤,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就可以达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不破除这样的迷信,就不可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高额丰产的成就。

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提倡大胆试验

我们认为试验是寻找真理的很重要的方法。我们要让实践来为科学思想开辟道路,要让实践来为各色各样的不同意见做结论。大跃进以来在发展科学事业上取得的许多胜利,都是通过试验取得的。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我们提倡大胆进行试验。既然是试验就容许失败。因为我们没有把握才需要进行试验,假如一定有把握绝对不会失败就用不着做试验了。由于试验最初是在很小的规模内进行的,因此即使试验失败,也不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多大损失,并没有什么可怕;而试验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广,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利益。而且我们还要看到,即使试验失败了,我们也可以从中取得经验和教训。要学到东西,总要付些学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受些损失也是值得的。我们做工作应该有坚强的意志,试验一次失败了,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再进行第二次试验。第二次失败了,再来第三次,要有失败几十次几百次的精神准备。暂时的失败,是取得成功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不许失败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句很好的格言。

在进行试验前,一般来说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按照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方法去进行。但有时也可以先从多方面进行探索,等看到哪一种方法更有把握的时候,再集中力量,完成试验。多方面进行试验,可以便我们比较快一些地取得成功,认为没有足够的把握,就犹疑踌躇,不敢大胆进行试验,结果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这对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当工人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敢于同陈腐偏见进行斗争、提出先进的计划、进行大胆试验的时候,我们从资产阶级学者口中常常听见的一句话是:“这种做法不对头,敢说敢想总该有个科学根据!”敢说敢想要有科学根据,这是不错的,难道还能有相反的主张吗?我们从来不赞成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我们和资产阶级学者在工作中发生的争论是:为资产阶级学者竭力为之维护的那些陈腐偏见有科学根据呢?还是摆脱这些偏见,大胆试验,经过实践和研究,树立正确的结论有科学根据呢?因此在遇到这样的争论时,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考察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究竟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还是为了阻挠群众的创造活动。同时我们也要考察他们,究竟提出了些什么论据,这些论据本身究竟是否科学。如果他们提出的论据是合乎科学的,我们当然会考虑他们的意见。不过,不少自己口口声声谈论科学的人,却缺乏真正科学的态度。有些为资产阶级学者深信不疑看作金科玉律的东西,根据是很薄弱的,他们常常把只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结论,要人们当作普遍适用的真理来接受。上面举的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例子就是这样。植物只能利用生长季节光能的百分之一等等,只能反映农业生产比较不发达下的情况,把它说成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那就是没有根据的。在密植问题上也是这样。在浅耕和施肥少的条件下,农作物的密植程度只能比较低,这原来是不错的。但是把耕地的深度、施肥多少的条件舍去,把过去已经达到的密植程度说成是任何条件下不能超过的,那就不对了。至于有的人企图作更高的理论上的概括,说在任何条件下,植物叶子的面积不能超过土地面积的四倍等等,那就更加不对了。这样的“结论”能不能说是有科学根据呢?当然不能这样说。当劳动人民实现土地深耕一尺二尺三尺以上,施肥每亩几万几十万担,就应该对原先密植的限度发生怀疑。当然不是越密就越好,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根据新的条件对密植可以达到的程度重新加以研究。资产阶极学者的这种偏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关于偏见的阶级性质问题,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上海医学界医治钢铁战士邱财康的事例,证明了烫伤皮肤面积超过百之七十的病人根本不可以治愈的说法的错误。这种说法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烫伤病人不肯尽力医治,因而死亡率大的情况。但是在过去却被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在医治邱财康的过程中曾经有人根据这个结论,断言挽救这个病人的努力是不会收到效果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努力克服了这个“界限”,打破了在医治烫伤病人问题上的一个迷信。

进行科学技术工作要有理论的指导

在这里我们强调实践的作用,同时又强调理论指导的意义。世界上没有别的政党像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那样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论是经验科学的概括,它是由实践产生,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拒绝理论的指导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会斗争中是如此,在自然斗争中也是如此。在自然斗争中,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就可以有效地从事创造和发明,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因此我们不但要做试验研究,而且要学习理论知识;不但要学工业农业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学数学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目然科学理论知识。进一步讲我们还要学习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学会运用正确思想的方法。没有理论的指导,不但会走弯路,有时还会根本走错了路,徒劳无功。例如,运动不能够创造出来也不能够被消灭这个物理学、哲学的原理,是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普遍真理。违反这个真理,就没有不碰壁的。我们只能够利用自然界已经有的运动,转变他们运动的形式,如我们用水力发电站把水能转化为便于我们利用的电能,用蒸气机使煤炭中的化学能,经过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等等。但是我们却永远不能凭空创造什么运动,创造什么“能”出来。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创造一种永动机,也就是设计、创造一种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运动(能)的机器。他们想创造出这样一种机器,为的是使人类能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用意当然是很好的,但是这种想法,由于违反了客观规律,想无中生有,就不可能不失败,事实上也都失败了。现在有科学常识的人再也不去进行这种试验了。当然,不去进行这种试验的理由,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前人在这上面失败了许多次。前人失败许多次的试验,我们可以做成功。问题是这种试验违反了科学规律,没有再去尝试的必要;如果前人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违反了客观规律,而是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仍然可以去进行试验。但是像制造永动机这类事,根本不具备成功的可能,就不要去进行这种试验。当然,有一些人对事物的规律性并没有真正掌握,却自以为有很多理论知识,用这些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作为限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框框,那也是不对的。把这种说法说成是理论指导实践,那是对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原则的歪曲。

在一些年青同志中间有一些误解,认为破除迷信就是不要去读前人所写的书,不要听人讲的课。认为读了书,听了课,知识多了,思想反而受束缚,不如根本不读书不上课好。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书本上、课堂上会有不正确的东西,特别是资产阶级学者写的那些书、讲的课,靠不住的东西不少,这是应该看到的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也要看到书本上课堂上有许多正确的东西,特别在科学技术方面更应如此。有许多科学技术书籍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有许多书虽然有不正确的部分,但也有更多的正确的部分。同时我们要看到,我们除了需要获得直接的知识外,还需要获得间接的知识,而许多间接的知识是记载在书本里面的,教员讲课也起传授这个间接知识的作用。特别是历史上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更是绝大部分记载在书本上的。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都从来主张继承科学文化上前人的一切成就。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需要一切有用的东西。拒绝读前人写的书,只会使自己的知识局限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那是很傻的作法。继承科学文化遗产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也是一致的。我们应该继承全部人类文化遗产,但是必须做一番区别精华糟粕的工作,对前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认真地加以审查。完全站不住脚的,给以彻底的批判;有用的东西应该批判地接受;有些值得怀疑的,要仔细查一查他们到底在实践上、理论上有些什么“根据”。有迷信就要破除。正确的有用的知识要接受,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用,因为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发展自己,反面教员也是必不可少的。迷信书本,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不读书,不要书本知识,同样也是不对的。不仅是青年同志而且包括年耙较大的同志今天的书本知识不是比较多,而是实在太少了,应该在劳动中实践中学习的同时,认真读书。

要鼓足干劲,克服困难

为了科学技术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就是说要看到在党的领导下,不论是社会上的敌人或是自然界的敌人,不论是阶级斗争中遇到的困难或是自然斗争中遇到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克服的。社会上的敌人,各色各样的反动派是可以战胜的,应该从战略上藐视他们。自然界的敌人,自然界盲目破坏的力量也是可以战胜的,也应该从战略上藐视它们,努力去驯服它们,使它们为我们服务。当然,毛主席告诉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困难的同时,必须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我们要征服自然,使盲目的自然力量为我们服务,不但要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还要有必要的物质力量。例如要打开星际交通的道路,就不但要有关于天文学的、力学的、物理学化学的等等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有足够的材料和机器把火箭这种星际交通的工具创造出来,要掌握含有足以把火箭送到宇宙空间的高能燃料。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获得必要的工具和能量等征服自然的物质基础,是需要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难,单就掌握自然界规律这点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对自然界的规律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应该承认,人对自然界规律的了解现在还差得很远。许许多多自然的现象我们还不能解释。举例来说,我们知道两物相互之间存在有万有引力,但是至今不知道怎么会有这种引力。在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上每前进一大步,都要进行艰苦的奋斗,克服严重的困难。马克思讲过,为了攀登科学的高峰,就不能害怕道路的崎岖。我们应该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首先要认清困难所在。认清困难所在的目的是为了知道如何来克服困难,决不应该在困难面前产生畏缩情绪。如果在还没有具体认识困难所在之前,我们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困难是可以克服、因而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冲天的干劲的话,那么当我们的工作向前进了一步,具体地认识到困难之后,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勇气,应该更足更大。因为认识了困难,是克服困难的有利因素。现在在有些青年同志中间有这么一种情况:他们最初没有接触到科学技术问题之前,对科学技术工作不了解,觉得它很神秘,把进行这方面工作的困难估计得太高,不敢在这方面从事创造和发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口号对改变这种情况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当大破迷信、解放思想之后,由于工作还没有深入,对困难缺少具体的了解,有些青年同志又把困难估计得过低了,产生一种轻敌的情绪。最近强调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精神,要大家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而工作进一步深入之后,有些青年同志觉得困难不如原先估计得那么小,又有一些气馁。应该认识到轻敌和气馁都是要不得的。我们要的是勇敢。轻敌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充分估计到困难,而又大无畏地向困难作战,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勇敢。我们应该百倍地鼓起勇气,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攻克科学技术的堡垒,在1959年取得比1958年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困难科学
困难中遇见团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困难我不怕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选择困难症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