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引导我们到战斗的路上

1954-08-23蓝翎李希凡

中国青年 1954年22期
关键词:俞平伯古典文学红楼梦

蓝翎 李希凡

理想的磁石

我们对于革命的文学事业,不只是单纯地发生兴趣,而且把它做为一生事业的理想。献身于革命的文学事业,希望将来能够成为文艺战线上的小兵:就是这理想的磁石,时刻吸引着我们前进。

一九五三年,我们都从山东大学中国语文系毕业了。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两个人,一个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研究生,一个成为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员。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改变,对我们是一个考验。从此放弃文学事业的理想呢,还是既专心于现在的学习与工作,而又不放弃文学事业的钻研?为了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会经有过短暂的失望与痛苦,思想上一时之间不能安定下来,但是,在党、团组织不断的教育和鼓励之下,我们逐渐地发觉到,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不仅使目前的学习与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文学一业的理想消沉下去,那样反而证明了自己对于理想缺少顽强的坚持性与恒久的毅力。我们从思想上肯定:目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一定要担负起来;而我们从事文学事业的理想,也一定坚持下去。这样做当然是会有困难一分困难,我们便应该用十倍百倍的努力去战胜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对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心,终于又把我们鼓舞起来。我们想起了光荣的导师鲁迅,他在那亲困难的条件下,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钟。我们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死亡日益逼近的情况下,这创造出那样光辉灿烂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而生活在幸福的毛泽东时代的年代的青人,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得住他们呢?况且,我们现在的工作和学习岗位,对于我们从事文学事业的理想,并非矛盾而不可统五的,我们可以把目前的工作和学习同从事文学事业的理想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暇,从事文学研究。对于事业和理想,我们不应该抱着等待秋季丰收的幻想,而应该先看到的是春耕时辛勤的劳动,就这样,我们坚持要长期战斗在文学的散兵线上。

在探求的路上

战斗需要力量,需要无穷的力量。

真诚的友谊,共同的事业心,就成了我们互相激动的力量。

我们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注视着文学战线上的动态,兴奋地阅读着每一部新出的作品。周末和星期日成了互相交换学习心得的日子,我们往往不间断地坐在一起讨论和争吵文学问题,我们也互相付阅自己写的分析和批评文学伤口的文章,严格地提出批评的意见,互相督促着。当时,我们还只是在摸索中,还没有找到讨文学研究工作稳定的努力方向。我们两个的志趣也各不同,一个继续在写着分析和评价“水浒”的文章;一个广泛地阅读着苏联文学的作品,企图吸取先进的经验,来研究文学理论、与整理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上的基本问题。新本“水浒 ”、“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出版,以及李希凡在一九五四年四月号“文史 哲”月刊上发表的关于“水浒”评价问题的文章,使我们共同走向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道路。文艺界对于古典文学的沉默,和母校出版的“文史哲”月刊的屡次失约稿与鼓励,促使我们对古典文学的进一步重视。但是,我们不能系统地去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客观的环境连最起码的条件也不具备;因此,只好先重点地去研究几部有名的巨著。我们重新阅读了新本红楼梦,它那深刻 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再一次吸引了我们。研究红楼梦的思想也就从此萌芽了。

恰恰在这时,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在“新建设”三月号发表了。他那种对红楼梦的内容与形式的大肆歪曲,露骨的反现实主义的唯心论的观点,激起了我们的义愤,并由此联想到他的“红楼梦研究”一书。他三十年前的意见,又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出现了。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交换了意见。对文学事业的责任感,对优秀的古典遗产的自豪感,迫使我们不能容忍这种歪曲,觉得应该马上给以反击。

要进行反击,光凭模糊的感觉与热情是不够的而是需要科学的观点。以前我们也写过一些文章,但写这样的文章,却还是缺少经验的。因此,为了顺利地进行战斗,我们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共同定了计划。我们反覆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美学问题的著作。同时也反覆仔细地阅读了经楼梦。从对这部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直接感受中,研究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红楼梦研究”的反动观点。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还创造了

一些帮助深入和巩固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深入钻研问题及论点的形成,起过很大的作用。例如,我们读书的时间少、不集中,遇到问题不能马上进行全面的研究,于是只好用纸条简单地记下来,夹在书中。我们不放松一点一滴的感受和怀疑,及时记下可提供思索的问题,书上能够引起联想的符号。读完全书,重新翻一遍,再确定各种问题的性质,检查理解的正确与否。自然,通过检查、思索,也有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这现象在阅读“红楼梦研究”中出现最多。从这些错误里面,也接受了教训。即对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方法,不能放松一点警惕,要逶过它粉饰了的词句,挖掘它有害的实质,更要的是要时时刻刻记住从它完整的思想体系去考察。应该承认,在初次阅读俞平伯的著作过程里,像大家一样,在某些细节上曾大上其当,被其迷惑。但也正是因为上了当,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它的危害性,因而也教训了我们要进一步地武装自己。

在第一阶段,我们研究“红楼梦简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一致的。我们住在两个地方,各自拟了一个提纲。一个是从前平伯混乱的文学概念上总结了他对文学的形式主义、唯心论的观点;一侧是纵他的反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上批判了他的反动观点。经过了讨论和争辩,决定以第二个提纲为基础,用第一个提纲丰富它,拟定了淅提纲。然后,由一个执笔,草第一遍稿。这就是“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雕型”。

创作实践是我们研究成果的实际检验。第一遍稿的完成。证明了我们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全面,问题提的不尖锐,逻辑系统比较紊乱。同时,也没有把俞平伯的有关的著作联系起来,彻底揭露他反动观点的一贯性。但文章的骨架已经构成,材料涉及得也还全面,这就提供给写第二遍稿以很好的基础。这时我们并没有灰心,却更增强了信心。我们想,如果再进一步的努力,还会写的更好一些。于是仔细地分析了文章的缺点,明确了主要的问题,然后由第二个人开始写第二遍稿。这就是“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初步完成稿。这之后,我们就着手对文章作技术上的加工整理。这说明我们的许多论点并不是震感式的突然形成的,而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与此同时,也就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深刻地感到这个批评工作加重要。稿子完成了,我们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以至在很长的时间内,批评这篇文章的缺点。就成为我们谈话的主要内容。但是为了及时地与俞平伯战斗,我们也就不可能进行长期的修改,于是只好把这比较粗糙的稿子发了出去。此后,由于思想的提高,更加感觉到有系统地批判俞平伯的著作的必要。我们怀着对资产阶级思想馀毒的深刻憎恨,大胆地将旧权威的无形压力置之于不顾,勇敢地突破了他们的樊笼。因此,在“评‘红楼梦研究”中就渗透了这样的情绪,并且进一步地把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和方法,和胡适的思想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批判。因为已有了为第一篇稿子的经验,在为“评《红楼梦研究》”时就比较顺利了。

这就是我们的简单的征写作过程。

我们所以敢于这样大胆地向着“旧权威”挑战,处处企图用新的办法去解释古典文学,作一冒险的试探,其中有一个主要的思想支持着我们,这就是我们相信我们的新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新的观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是党的观点!党曾教育我们和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划清界限,我们不能容忍自己在古典文学研究究与资产阶级观点混淆起来,不能容忍。产阶级观点对伟大的古典文学的歪曲。同时,我们想,一个年青的人有责任站在新的方面,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上,反对那些错误的东西。在新的路上不应畏首畏尾,我们应该的勇气,作错了再改正,摔倒了再爬起来。一个开始学走路的孩子的步子绝不可能整齐稳重。我们不是“名人”,因此也不怕“旧权威”讥笑。而且,我们既然相我们是正确的,我们还怕什么失败呢?在我们纵事写作时的环境条件是非常困维的。我们不是专业文学工作者,只人利用其有限的业馀时间。在平常的工作中很难挤出一个较完整的时间,唯一可利用的就是星期六夜晚和星期日。这是我们从事文学活动的仅有的完整的时间。但是,人是时间的主人,不是时间的奴隶,我们并没因挤不出时间面有所懈怠,困难还不仅于此,有时挤出了一点时间,又缺少物质条件。“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第二篇稿,是在没有桌子的条件下,伏在床上写的。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这一些困难还比较小,而搜集有关的材料是最困难的。最好的或较好的红楼梦版本与其他古典文学资料,我们这些无名的渺小人物自然是到处借不到的。现在想起来。对于有些大图书馆那一串苛刻的条例和限制,们还不能不有所惯慨。当时,我们手边只有一部日本出版的红楼梦和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这自然是最被那些拥有海内孤本、珍本以及大批珍贵资料的专家们所嗤的。但是,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坚持对文学事业的理想,我们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这件批评工作。

就这样,我们在研究古典文学的道路上,大胆地开始摸索着,探索着。

我们的力量哪里来?

尽管我们的劳动是乐观的,信心是坚定的,可是在这样一条摸索、探求的道路上毕竟还缺少门路。而社会上那些旧思想的僵尸,拦路鬼也不是能够让我们顺利地前进的。同时。我们也还没有在创作活动中,十分明确地认识到文学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批评工作,是坚持思想战场上的斗争。因此。实际上我们还只是文学战场以外的两个自发的游击队员。虽然我们是在用党的思想在与资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战斗,是在党的影

乡下才能这样作,但在我们自己还不是自觉的。

“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史哲”九月号发表了几天之后,引起了党报的注意。人民日报编辑部几次接见了我们,给了极大的鼓励与启发,又从政治思想上武装了我们。我们才更明确了这次思想斗争的现实意义。这就给了我们更大的力量,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去从事战斗。

过去我们在批判俞平伯的思想时,也曾经触及到他的思想本质的边缘。从分析他所表现的唯心论观点和胡适的反动思想的联系中,已经比较明确其在思想战线上的毒害作用。但是,我们却停止在这边缘上了。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斗争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只考虑到俞平伯在政治上还是进步的知识分子,因此,把政治立场与严肃的思想斗争混淆起来的错误想法,就阻碍了我们更进一步地彻底揭发俞平伯的思想根源,即其在现在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所起的胡适的代言人的作用。

党的教育和启发,擦亮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在曾经改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草稿中,战斗的气息就比较强烈了。直到我们终于找到了俞平伯三十年前的著作“红楼梦辨”时,发现了他更严重的反动思想,因此,也就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党为什么这样重视这次思想斗争的意义,更加强了我们的责任心。这就是我们写“走什么样的路”的思想基础。这样,我们就站在更坚定的立场上向“借尸还魂”的胡适派的学术思想展开了斗争。在我们写“走什么样的路”这篇文章时,有机会看了一大批新资料,共写了三遍,而一共才用了四天多的时间。如果不是在党的直接教导下,是不会这样快的。

是党把我们引到战斗的道路上来,并指导着我们前进。

如果说在这一思想斗争中,用我们曾经贡献出一点力量,完全应该成功于党的领导和教育。在这里,我们又一次地充分体会到党的伟大,党对萌芽事物的敏感。党是一切新生力量的鼓舞者和支持者。党的教育和启发是我们战斗力量的唯一源泉。

让思想生由翅膀来

在文学事业的道路上,我们已开始走了第一步。将来还有更长远的道路要走。

反封胡适派反动的学术思想的斗争正在广泛地展开着。我们参加了很多有关会议,听取了许多文艺界老前辈的发言,也陆续读到了许多更深刻的批判胡适、俞平伯的论文,这都给了我们非常有益的启发和教育。我们坚信,这个斗争在月无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辉照耀下,终究会取得全面的胜利。胡适派反动的学术思想的阵地,将被最后彻底摧毁。伟大祖国的思想战线上,也将必然出现新气象。

胜利的信心在鼓舞着我们,党可教导的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支持着我们。我们已经从文艺散兵线上的游击队员,变成了文艺战线上的小兵,得到了为党的文艺事业贡献出更多的力量的充分条件。但我们也开始感到自己力量的不足,还不能符合党的更高要求。我们所写的几篇文章,无论就思想深度,问题提法,写作技巧,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点。只有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好地前进。

党谆谆告诫我们,学问和斗争是无止境的,不要为些许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毛主席一再地指示我们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些话。

我们年青的一代都有自己美丽的理想,可是,我们如果不去作脚踏实地的战斗,最好的理想也会变成空虚的幻想,它们之间的绝对分界线就在于此。劳动、战斗与理想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从巳走过的一段路中所体会到的。

祖国英勇豪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我们用全部青春的力量去战斗。我们要想在党所开辟的道路上前进,占领所有文化科学的阵地,就必须有大胆的探求精神。我们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为成见所有,不在什么权威面前却步。因此,我们的思想不能慢慢地往前爬行,必需生出能飞翔的翅膀来。领导我们前进的是党,指导我们思想的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让我们共同为作一个党所需要的能飞翔的思想战士而努力吧!

猜你喜欢

俞平伯古典文学红楼梦
更正说明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纪念俞平伯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读”“谈”之间的社会职责:俞平伯早年的《红楼梦》阅读史及意义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简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审美风格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