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
——以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

2024-05-17吴祚明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关键词:西欧主线本课

吴祚明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芙蓉分校 安徽合肥 230000)

单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并依托教学目标,通过典型教学资源的选择、有效问题的链接、多样教学方式的运用、体现历史思维的作业设计以及相关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制定、适宜学习情境的创设等所架构起的形散神聚的结构化历史知识教学活动。简单说就是基于大学科概念,设计单元核心问题,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那进行大单元教学的意义何在?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对知识点的掌握向对知识理解的转变,促进课堂转型,实现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学内容延展深化。而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现大单元教学的前提。接下来笔者就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初步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研读课标,明确主线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首先要寻找统率整个单元的中心和主题。教学主线是否明确是判断一节课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准,教学主线就像一篇文章的灵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材料的选取、内容结构的设置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等,必须根据教学主线的需要来确定。因此没有主线,教学设计可能就是“无帅之兵”“乌合之众”。教学主线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黏合剂。一节课的主线不能随意,教师只有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才能让教学主线浮现出来。

对于“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如下:通过了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其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而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点课。笔者进一步研读《课标》发现,《课标》中的“出现”和“重要变化”与本单元标题“走向近代”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而笔者再继续研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促进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线索,它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单元“走向近代”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新航路探寻和早期殖民主义扩张这几个重大历史事件,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讲述的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开辟提供基础,加速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的转型。因此,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正是因为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引发一系列变化。为此,笔者确定本课的主线就在一个“变”字。确立了主线,接下来如何整合呢?

二、内容整合,提炼“课魂”

教学内容的整合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因为整合过程体现着教师对于教材、教辅等教学资源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内容主要包括“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以及“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两个子目。如何才能把第一个子目“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与本课主线“变”产生联系呢?通过精读教材发现,这一子目主要讲述的是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垦殖运动的开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出来,农民成为土地的新主人。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法律规定农奴可以通过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同时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最终西欧旧有的组织形式——庄园就无法生存下去,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租地农场成为中世纪后期西欧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至中世纪后期,原来的家庭或分散的手工作坊也逐渐变成集中的手工工场,这样逐渐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经济领域的变化,因此,通过内容整合,确定第一个标题“嬗变中的经济”,引导学生理解西欧经济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对于第二个子目“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我们依旧精读教材。本子目主要讲述的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出现分化。富裕的农民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富裕使他们渴望提高政治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如与贵族联姻或成为政府官员,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同时期的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如富裕农民、骑士等。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样富裕农民逐渐崭露头角,到中世纪晚期,已作为一个稳定的阶层脱颖而出。而这一切的变化根源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嬗变,为此,依托主线确定第二个标题“分化中的阶层”。这样第一个标题“嬗变中的经济”与第二个标题“分化中的阶层”在本课主线的串联下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本课到此结束的话,这节课就没有“魂”,因为内容整合不能仅仅换几个标题了事,在内容整合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主线,大胆打破课本的叙述逻辑,将自己变成这段历史的叙述者。为此,再精读教材,特别是本单元的单元导言部分,笔者发现,伴随着西欧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一股新兴的阶级力量悄然成长,在欧洲社会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此时的欧洲社会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制度方面,封建社会逐渐瓦解;精神文化方面,人们更崇尚现实生活,追求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力争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科学方面,科学知识和技术不断发展,促使欧洲人眼界开阔和活动范围扩大。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从经济到社会到思想文化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社会正在转型,旧的封建社会在逐渐解体,新的社会呼之欲出。成长中的未来社会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社会必然在资产阶级领导下,思想上要求解放,实现自由民主;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获取更多财富。而随着这个社会的呼之欲出,欧洲历史也将告别中世纪,走向近代。通过分析,本课的“魂”,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也应运而出。为此,笔者确定第三个标题“成长中的社会”。这使本课的线索清晰而又完整,主线贯穿其中,同时也渗透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

三、落实《课标》,关注学生

笔记在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曾听有位专家这样说过:“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逻辑,即‘历史的逻辑——历史本来的样子’,‘教材的逻辑——教材编写的原因’,‘认知的逻辑——学生认知的层次’。很多老师的逻辑停留在‘教材的逻辑’,甚至连教材的逻辑也没有搞懂,这是课堂没有思路或无法形成特色的重要原因。”而在这三个逻辑中,笔者更注重“认知的逻辑——学生认知的层次”,因为一节好课,如果脱离学生,没有学生的参与,那这堂课就成了“满堂灌”“无源之水”,也就成了没有温度的课堂。落实《课标》,首先要关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还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关注学生了,我们才能打造出有温度的课堂。那么如何让课堂有温度呢?笔者认为基于学情创设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历史是之前发生的事情,为了拉进学生与历史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读物、历史影像、美术音乐作品等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而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就是要求教师合理认识到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善于调动学生情绪,利用一切有利的情感因素达成教学目标。境,就是为了使学生沉浸于课堂,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恰当的教学环境。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教师须扮演好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为情境的创设提供条件。而情境之情的营造,原则是真实,目的是触动,只有真实与触动,课堂才有温度。情境之境的营造,方式是体验,目的是感知,只有体验与感知,课堂才有灵性。为此,在本课中,笔者选用了一幅关于中世纪后期毛纺厂的油画,并设置问题:你从油画中看到了欧洲这一时期手工业领域的哪些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很自然答道:油画中工人们在集中劳动,分工协作。教师通过设置可操作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直接感知中世纪欧洲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接着笔者通过播放欧洲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视频,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这一时期欧洲的“变”。另外,笔者在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基于初中生认知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史料,来落实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如在对比庄园经济与租地农场在生产和经营上的不同时出示马克思的论述:

材料1 “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支配者,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马克思

如在讲解“嬗变中的经济”表现时,节选了《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和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中的论述:

材料2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农村中,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是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本来是供农民家庭自身消费的。

——《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材料3 城市中的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学生根据史材归纳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历的发展历程,做到论从史出,培养了历史核心素养。

有温度的课堂肯定离不开学生活动,但课堂活动以服务教学为目标,以丰富课堂形式为旨归,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为此,笔者在本课中,对于因中世纪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发生的变化而衍生的许多新名词,让学生结合所学,描述这些新名词之间的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尝试绘制一个示意图。这一活动既能对前面知识进行回顾,并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使整个课堂既有温度又有灵性。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笔者认为,整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过程中切忌一味求新而忽略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在整合内容中要遵循历史原来的样子,心中要有学生,任何课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以上是笔者关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下教学内容整合的一些做法和思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去思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西欧主线本课
中国政治制度探索演变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数字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