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引领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探讨

2024-05-17柳锋利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学科

柳锋利

(利辛县第一中学 安徽亳州 236700)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随着美术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有的以美育人的优势,体现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在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会发现,各校对该课重视程度不同,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高中生本身就有繁重的学业负担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所以美术就很难体现人文性、艺术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特点,进而达不到好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如何去关注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具有时代性、有效性及创新性的美术鉴赏课,成为“以美育人”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美术被提升至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审美教育当中,美术学科的特殊功能就展现了巨大的优势。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局限于书本,否则学生的视野也会受到限制,美育功能就不能得到很好体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在对教材充分解读的基础之上去整合优秀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引领,以问题链为驱动,让学生进行多样化体验和综合性学习。为此,教师需深刻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其引领之下不断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进行改进,多角度思考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走进美术作品,学会图像识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其中的图像识读素养,就是让学生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学会用图像识读的能力去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图像所传达的意义和内涵。学生能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并对所观看的图像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做出解释和评价。图像识读素养是五大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最重要的一种手段。

比如,在鉴赏唐代张萱《捣练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图像识读开始,然后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教师设置基本问题和小问题层层深入走进作品,学生通过最基本的识读作品,分析、理解作品内涵,知识的生成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适时的引导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图像识读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其认识当时的审美理念和历史文化。进而感受到以美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

(二)丰富学习过程,尝试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但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一般都放在了“赏”上,美术鉴赏虽是必修课程,也是整个学科的总纲,但相较于选择性必修模块,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加侧重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在培育美术表现素养方面的重视度是不够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着眼点就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素养的培育上,需要以培养综合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中丰富学习过程,以鉴赏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作品的美术表现方式和实践技巧,鼓励学生尝试使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表现。

比如,在雕塑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相对于绘画,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它是在三维空间中通过材料、体量或形态等,传递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教师应重点带领学生感受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从而区别于其他美术种类。再通过对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分析、比较、联系和评价,初步感受雕塑作品与历史、文化、环境、人文等的内在联系,体悟中外雕塑艺术家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是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陶艺课,使其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雕塑作品是匠心之作,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多元认知,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学生通过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能对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自己的感知与理解,再通过审美理念进行正确的判断,用语言或者实践进行记录,提高自身的综合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素养。

虽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美术课一直陪伴其成长,但在面对具体的作品时,仍会有一点茫然。尤其去鉴赏作品更深层次内涵的时候,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着手,缺少审美的能力,但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和问题引导下的深度学习。不过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储备、审美感知能力、思维方式都有差异,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同一件美术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时,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到客观认知都要做出转变,去树立科学的审美态度,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如在学习“中国现代美术”这个单元时,其中讲到中国现代美术中传统绘画的发展,可以让学生鉴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在鉴赏作品、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讨论、发表等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话语体系,感受以美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习的内容,进而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背景,感悟艺术家的情怀,进而正确做出审美判断,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四)点亮创意之火,实现创意实践

艺术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创新,可以说创新是艺术的重要本质之一,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存在。同时艺术家也在不断地追求突破、求新求变,以求超越前人和实现对自己的超越,如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毕加索一生中风格不断转换、不断地自我超越。从众多的艺术案例中得出艺术是主客观的统一。因而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呈现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美术作品,领略艺术家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所带来的美,还需从创新的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共同完成的。多媒体课件的创新使用与制作就非常有必要。课件中适当结合音乐进行情境创设,一般认为音乐是听觉艺术,而美术是视觉艺术,二者有什么关系呢?但在更深层面上,二者却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如对意境、韵味、情感的表达等。美术鉴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不同,它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综合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离不开人的各种感官的,只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才能实现审美过程,使学生学会欣赏,并且愿意主动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新形式,主动进行鉴赏,学习优秀作品的创意与方法,点亮创意之火,实现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

(五)多学科融合,增强文化理解

美术鉴赏课上,通过鉴赏作品,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观察美术作品,对作品所富有的艺术魅力形成有效认知,以形成文化认同感以及尊重艺术多样性的意识,这是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的内涵。高中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解读,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也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美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再加上高中美术鉴赏是区别于初中阶段美术赏心悦目式的欣赏,更应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以综合解决问题,使各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互补,充分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讲授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时也可以结合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的理念,展示应用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的案例(如舞蹈《唐宫夜宴》、创意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等)进行升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文化自信,从而让三维目标立体化。

美术鉴赏课中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此强化学生文化传承、交流、评价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如在“抒情与写意——文人画”一课中,文人画作品中水墨写意的“气骨、气韵、气象”与语文的“语言、形象、意象”相对应,充分体现了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基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从真实生活中发现真实的问题情境,美术、语文、历史、思政等人文学科有着共通的价值点,跨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的体验更为立体、多元。

二、转变教学思维,增强学科核心素养

(一)转变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观念

有些美术作品晦涩难懂,传统讲授、机械化灌输美术知识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引导式、多样化教学,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结合新型教学工具开展教学,要让学生运用理性思维以及学过的美术知识,形成自我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问题的引领者、知识的启迪者、教学方式的协调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以自我展示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允许每位学生都以自己的独特想法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发散更加全面、更加明确。

(二)设立课外美术活动小组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常规课堂教学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开设的美术社团、兴趣小组以及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都能够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尝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美术教学,将美术鉴赏能力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

(三)多元化对比,拓宽美术鉴赏维度

高中美术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打破传统单向输出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获得对同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理解。从目前的高中教学中,会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视野不够开阔,相对僵化,往往从单一的美术视角去陈述作品、分析作品,甚至评价作品。运用理性思维分析作品,显然这些教师做不到,这就导致学生在这种美术鉴赏活动中很难取得新的美术成果。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利用对比教学的方式,从作者同时期同类型作品去比较,也可以从不同时期同类型作品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进行赏析。通过这种多元比较,拓宽学生的美术学习视野,提升美术鉴赏能力。

以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为例,与之在风格上接近的作品有很多,如拉斐尔的《披纱巾的少女》、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这几位画家,对画家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着去分析他们所塑造的形象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鉴赏活动更有层次感,以这样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鉴别、体验、联想和评价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为他们对美术作品不再是被动学习和了解,而是与各时期的画家共同经历了美术作品创造过程,在心理上也会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使其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在综合素养视域下,高中美术赏析教师还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利用不同教学策略的相互配合开展更加高效的课堂活动。注重综合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并加以利用,促进高中艺术赏析教学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超学科”来啦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