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自述

2024-05-16雷子木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3期
关键词:京汉铁路大道烈士

雷子木

武汉繁华的解放大道上车流如梭,马路两边林立的高楼和商铺散发出现代都市的活力。我——一座旧式砖木结构的普通院落式民房,坐落在这条大道的2185号。灰门、青砖、黑瓦、红木门,周边铺展着香樟和桂树的绿荫。每一个武漢人尤其是每一个江岸人,都熟悉我的名字——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二七精神”由此诞生。

有三个年份记载着我的成长:1956年,我被认定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武汉市文物管理处按原貌对我进行了精心修缮;1981年,我终于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在解放大道上,我与武汉市几百万市民共同见证着新时代的画笔如何描绘着这个城市。在日新月异的一年年里,我认识了无数前来参观的人。

那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蹒跚学步的孩子。在一幅烈士群像前,那位母亲抱起孩子,轻声念出了一串名字:陈潭秋、项德隆(项英)、施洋、林祥谦……听着妈妈的声音,孩子牙牙学语,我的内心波涛汹涌。与这些名字有关的故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那是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成立总工会的自由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推向了顶峰。在这次大罢工中,共产党员施洋、林祥谦等52位志士,在反动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下,壮烈地牺牲了。领导此次大罢工的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牺牲时年仅31岁。照片上的他,坚毅的面庞、无畏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当刽子手向他举起屠刀时,他的话铿锵有力——“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52位烈士的名字和他们的英勇故事铭刻在陈列馆的墙上,也留在了年轻母亲和她孩子的心中。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他神情凝重地走过每一间房,端详着房间里的每一件展品。有时,我看到他在一幅照片前停下,仔细辨认着,好像在重新熟悉一位亲人;有时,他会出声念出图表上的文字;有时,他沉默不语,若有所思。在他肃穆的脸上,有遗憾,有悲痛,也有欣慰的笑。

一群少先队员来了。他们鲜艳的红领巾闪耀在陈列馆的天井、堂屋和厢房里。他们的目光从扁担、木桶转到煤油灯……那是烈士们生前用过的生活物品,多么朴素!他们感叹着。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回味、思索。在一幅长长的“二七大罢工”斗争画卷前,少先队员们挺直身体,抬起右手,向着画卷里的英雄们敬了一个庄重的队礼。

看着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我仿佛又回到了汽笛怒吼、工人们仰天长啸的那一天。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行动方案,就是在这间被称为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房子里完成的。那天,参加最后谈判的工人代表聚集在一张长桌前共商大计。当他们从这间房子里走出去,准备为工人的自由和权利继续斗争时,“二七惨案”发生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倒在了军阀的枪口和刀尖下。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个世纪过去了,但我的初心永不变。我向人们讲述着“二七大罢工”的英雄故事。我知道,我是一座精神丰碑,是中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实现民族复兴的见证。

三月的春风吹绿了屋前屋后的树,吹开了墙角的花。屹立在解放大道2185号的我,也见证着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二七路建起了地铁,每天,一号线列车满载着希望,从这里驶向城市的深处;二七公园里,花开四季,绿树婆娑,广场上随处可见晨练的老人和追逐嬉闹的孩子们;对面的滨江商务区,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二七”承载着烈士们的精神,承载着烈士们的故事,融入了新的时代。

猜你喜欢

京汉铁路大道烈士
幸福大道宽又阔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道同行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近代石家庄火车站名称变更述略
美乃大道
铁路与近代豫北生活观念变迁初探(1905-1937)
向烈士致敬
郑州: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