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梯维保行业现状分析及评价方法介绍

2024-05-16王嘉祥安黎霞

大众标准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电梯监管监督

王嘉祥,安黎霞

(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省标准计量技术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电梯是特种设备,它具有特种设备的共性,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为进一步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乘用安全和出行便利,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8〕8号),对电梯检验检测、按需维保、应急救援平台建立等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规划,现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对电梯维保行业现象进行分析,并对维保工作进行有效评价。

1 电梯行业介绍

国家对电梯实行全过程监管,其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等环节都有严格规定,目前已形成相关方主体责任落实、政府统一领导、监管部门依法履职、检验机构技术支撑、企业诚信自律、社会参与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共有电梯964.46万台,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

维护保养是对电梯进行的清洁、润滑、调整、更换易损件和检查等日常维护与保养性工作,是保障电梯安全的至关重要环节,事关城市正常运转。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严格制定维保方案、实施现场救援、排除电梯故障、保证维保质量等义务。以2022年为例,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22起,占全年特种设备事故数量的20.37%;死亡17人,占全年特种设备死亡人数的16.83%。对已结案的电梯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安全管理、维护保养不到位2起,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4起,主要部件失效或安全保护装置失灵等6起,应急救援不当1起。由此看出,高质量的维护保养工作能有效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维保现状分析

《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在维护保养中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保证其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性能。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接到故障通知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第六条规定:电梯的维保项目分为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等4类。因此,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维保作业人员应至少每半月对电梯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并在接到电梯困人故障报告后,及时开展救援工作。纵观电梯维保行业实际情况,虽然电梯数量逐年增加、维保单位数量也逐年增加,但单台平均维护保养费用却逐年降低,维保质量也亟待提高,以下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

2.1 维保行业环境复杂

电梯的维护保养工作需由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遵循作业人员操作安全规范,即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维保质量,减少维保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维保单位的资源条件、培训能力、监督力度、人员责任心、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无法建立完整、完善、完美的服务体系,达不到高质量的维保效果,也造成电梯使用单位难以选择满意的维保单位。同时,有的维保单位综合能力不强,规模比较小,靠关系挂靠在一些大公司下,利用大公司的资源拓展自己的业务;有的维保单位为了抢占业务市场,不考虑成本随意低价竞争,扰乱维保市场健康发展;有的维保单位为节约成本,以修代保。这些复杂的维保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均制约了维保行业的良性发展。

2.2 维保人员素质不高

电梯行业一直存在“三分制造七分安装”“三分安装七分维保”的说法,也就是说,电梯的安全运行,维保才是重中之重,而工作人员是维保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电梯维保是一项技术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机械、电气、液压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梯结构及工作原理,还需能与使用单位进行良好沟通的基本素质。但由于维护保养工作较为辛苦、工作环境较差、工资待遇较低,造成维护保养人员流动性大,很多高技术高水平的维保人员不得不离职从事其他行业,使电梯维保行业成为初入职场的工作“跳板”。电梯维保技术的提高需长久且持续地积累,很多单位只重视维保工作而忽略了对维保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技能培训,导致技术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安全意识不强,操作流程不规范,造成维保维修及应急救援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使用单位重视不够

电梯使用管理涉及维保、检查、检验、困人救援等多个方面。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对电梯使用安全负责,并按《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 08-2017)的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定检制度、进行定期检查。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使用单位不重视电梯安全工作,为便于运行管理,将使用管理工作转交至维护保养单位全权负责,间接转嫁使用安全主体责任。对于监察部门检查、检验机构检验、技术人员维保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很多使用单位认为无关紧要,全部交于维保单位处理协调,整改态度不积极,导致很多小问题贻误成大隐患。

2.4 行业监管力不从心

电梯维保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正确引导。虽然这几年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监督抽查比例不断增加,但随着电梯数量及维保单位数量的逐年增加,监管工作日益繁重,监管手段创新力度不足,尤其是机构改革后,专业监管人员的正常流动,导致监管力量存在不足,监管“人机比”仍然突出,对维保单位的监督管理仍无法“全覆盖”,致使行业监管力不从心。同时,维保人员取证也是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但由于各地培训能力及培训效果参差不齐,虽持证但部分人员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2.5 维保资质许可相对宽泛

按照国家对电梯安装(含修理)单位资质许可要求,只要取得电梯制造、安装任一资质,便可在参数允许范围内从事电梯维保工作。对于电梯资质许可门槛,一般是从资源条件、质量保证体系、保障电梯安全性能的技术能力三方面进行准入考查,但在考查时往往忽略电梯维保能力的验证,导致很多取得资质的公司在开展维保业务时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维保计划、修理方案等必需的工作文件形同虚设,与实际工作“两张皮”。此外,资源条件中涉及的人员数量、持证情况、教育背景、仪器设备、办公场所等各方面要求均有所降低,导致资质取得门槛较低。一旦进入市场开展维保工作,质量无法得到可靠保障,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改进措施与建议

3.1 加大管理宣传力度

使用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加大宣传电梯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电梯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提高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管理水平。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建立健全维护保养、日常检查、故障记录等制度并切实执行,认真做好电梯日常管理工作。大力推行使用管理者首负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对接电梯维护工作,加强对电梯维保工作的重视。督促电梯维保单位按要求制定维保计划,完善维保方案,强化维保过程管理,认真做好故障排查、应急救援等工作。

3.2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电梯维保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在于作业与监管人员的素质高低。维保单位应通过加强实操培训、开展继续教育、聘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培养一批综合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维保技术人员。维保单位可以和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加强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使从业人员接受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提高并监督技术人员的工作质量,通过考核、抽查的方式,将维保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绩效奖金挂钩,提高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保证维保人员在对电梯进行维修保养的过程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电梯的正常运作保驾护航。监管人员应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专业知识等监管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抽查、监督检查、现场隐患排查,合理运用各类评价方法,科学有效地对维保质量、维保单位、维保人员进行监督,督促其提高防控维保风险、排查治理隐患的能力。

3.3 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质量是安全的保障。电梯维保行业乱象频发,其根源在于未坚守质量安全底线。使用单位通过电梯维保评价方法,对电梯维保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发现维保质量不符合要求、维保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进行跟踪并督促整改。根据监管部门发布的维保单位星级、质量红黑榜等公开信息,选择维保质量高、口碑好的单位负责电梯维保工作。维保单位应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强化质量管理执行力,加强维保过程质量管控,进一步细化分解质量目标,加大质量目标考核力度,严格落实电梯维保单位责任,对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

3.4 创新监督管理方法

积极推广“全生命周期安全最大化和成本最优化”理念,推行“电梯设备+维保服务”一体化采购模式,探索专业化、规模化电梯使用管理方式。推动维护保养模式转变,依法推进按需维保,推广“全包维保”“物联网+维保”等新模式。尝试通过科技手段,对电梯维保工作实施动态监管,督促维保单位落实维保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探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梯运行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将电梯监管、维保管理、安全预警、人性化管理乃至检验模式整合成系统化的多维监管体系,电梯维保是否到位、电梯运行是否安全,在监控信息平台上一目了然,科学破解监管难题。

3.5 提高资质准入条件

资质准入条件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梯维保行业的发展进程。建议监管部门通过对电梯维保市场进行深入调研,提高资质准入条件,让规模小、管理差、人员少、技术弱的公司无法进入电梯维保市场,从源头上保证维保行业良性发展。同时改进现场鉴定评审程序,加大对人员数量及维保技术能力的考查,筛选出真正懂电梯、会维保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放管服”工作要求,提高条件、把控源头,让电梯维保行业放得开、管得住、服务好。

4 评价方法简介

针对电梯维保行业现状,结合改进建议和措施,建立维保工作质量、维保单位综合能力、维保单位安全信用等三个评价方法,形成以维保效果为导向的维护保养质量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电梯维保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

4.1 维保工作质量评价

维保工作质量评价是以评价电梯维护保养工作质量为目的,通过现场检查电梯维护保养情况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对电梯维保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维保工作质量评价由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进行,采取现场检查、备忘录记录等方法,对电梯技术资料及整体运行情况、轿厢、机房、底坑、层站等涉及的维保项目和内容进行检查评价并赋分,最终以分值的高低评价维保工作质量的优劣。对于维保工作严重安全隐患,将建议立即停梯并限定整改时间;对于维保工作严重不符合项,将限定整改时间。

4.2 维保单位综合能力评价

综合能力评价是指对维保单位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从而使服务达到最满意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一般由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采取现场检查、项目赋分、综合能力判定、差异化监管等评价方法,从资源条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保障电梯安全性能的技术能力、应急救援及风险识别能力和电梯维修保养服务质量反馈情况等五方面开展评价活动。评价结果按总得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一般、及格和差。对于综合能力评价为“优”的维保单位,鼓励强化自主管理,适当减少监督检查频次;对于综合能力评价为“良”的维保单位,进行常态化监管,按计划实施常规监督检查;对于综合能力评价为“一般”“及格”“差”的维保单位,进行重点监管,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4.3 维保单位安全信用评价

维保单位安全信用评价是合理设定电梯维保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现场监督检查、使用管理及检验检测质量抽查、行政处罚等特种设备安全特征性指标,科学赋予指标权重,对维保质量进行综合判定。电梯维保单位安全信用分级结果可应用于常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证后监督检查和其他监督检查,通过合理确定监管重点、监管措施和抽查比例频次,实行差异化监管。评价结果分为A、B、C、D 4个等级,A、B两级单位可在监督抽查中适当减少抽查比例,C、D两级单位建议加大抽查比例。

5 结语

电梯维保质量直接关系电梯的使用安全、关系乘客的出行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使用单位、监管部门、电梯维保单位等多部门及单位应形成合力,破解电梯维保难题,多措并举,建立合乎电梯维保行业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电梯维保质量,保障电梯运行安全。

猜你喜欢

电梯监管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被困电梯以后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电梯不吃人
监管
被困电梯,我不怕
监管和扶持并行
乘电梯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