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科普图书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2024-05-10魏勇俊

出版参考 2024年4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未来发展

魏勇俊

摘 要:科普图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目前科普图书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机遇。本文就科普图书的发展状态、市场状况、需求分类、占有率、畅销产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产品形式、科技手段、市场需求变化等维度,提出了对应性的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普图书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 未来发展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各类政策的推出,为科普图书出版指明了方向,并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切无不预示着“大科普”时代的到来,科普圖书在教育领域的角色和价值越发凸显,并将焕发新活力与新机遇。

科普,尤其是青少年科普,某种程度上更多地面向的是“课外教育”,满足孩子们的课外学习需求与兴趣探索。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科普通识教育则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辅图书和科普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新的智能化、数字化的驱动,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科普图书作为重要的科学传播媒介,对于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起着关键作用。科普图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它们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一、科普图书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少年学科类科普图书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其动销品种数远超成人科普图书,并且码洋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自2022年以来,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全国有500余家图书机构大多在青少年学科科普图书板块有所布局,但其实大多数大学生,以及成人科普图书,都有教辅书的特点,即偏学科知识和学习认知。而且成人科普很多也将重点放在实用教育类科普上。比如数理科普、心理学科普、经济学科普等。

总体来说,科普图书在教育领域中的市场现状显示出积极的增长势头,很多科普图书都能进校园,成为课外推荐读物,或者接到教材订单。但同时,这类科普图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市场定位、出版资源分配等问题。未来的发展可能需要更加全面考虑市场需求、教育目标和出版策略等因素。

(一)科普图书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

大科普图书全市场码洋比重从2020年的0.78%增长到2023年的1.06%,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动销品种数、新书品种数、动销品种比重也均有所上涨,单品获益能力高于整体市场水平。其中学科教育(数理化生地)相关的比重最大,动销品种数最多。从开卷数据上来看,2023年全年生物世界、地球科学、数理化这三个分类品种数都超过了2000种,码洋比重合计超过62%。科普在学科教育领域的潜力不言而喻。

(二)科普图书全面开花,竞争激烈

科普出版在我国主要由那些具有深厚科普背景的出版社主导。其中,中信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科普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市场占比都非常高。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实力也不可小视,其在“第一推动”丛书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了“原力”全新品牌,内容覆盖了成人教育与少儿原创教育及引进类科普,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除此之外,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等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推出优秀的科普教育图书。

一些具有丰富科教资源的大学出版社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了“科学元典”丛书和“原点阅读”品牌,这些已经成为科普出版领域的知名品牌。而那些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出版机构如果麦、未读、商务印书馆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也积极参与科普出版,其中的“自然文库”和“新知文库”也深受读者喜爱。

(三)科普图书的教育功能凸显

随着科普与教辅的界限日益模糊,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图书机构以及创作者意识到,将科普知识融入学科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普产品应运而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下为当前市场上科普走向教育领域的成功案例。这些面向学生的“课外教育”产品呈现了跨学科、多角度、综合素养强的特点,强调“博”字。

同时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积极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参与科普教育,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这为科普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科普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科普图书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随着科普图书在教育领域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许多挑战。首先,一些科普图书内容过于简单、浅显,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需求。其次,一些科普图书的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信息不准确、逻辑混乱等问题,影响了读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再次,一些科普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难以及时跟上科学研究的进展,导致其内容过时。最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北京中小学教改,学生对于教育类课外科普图书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相关各方齐心协力以推进科普图书的发展。要时刻牢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理念,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未来科普图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

(一)系列书和品牌化

在当今的出版市场中,系列书和品牌化已经成为吸引读者、打造畅销书的关键因素。系列书是指一系列围绕同一主题或同一主角的作品,通过不断推出新作,与读者建立长期的关系。系列书能够持续吸引读者的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与主角共同成长,深入探索故事世界。品牌化是通过建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来增加作品价值的过程。在出版领域,品牌化对于提高作品的市场份额、增加读者黏性以及提升作品附加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有效的品牌化,出版机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观,确保作品与目标读者产生共鸣。其次,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宣传手段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作品的曝光率。最后,良好的售后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也是维护品牌形象的关键因素。

将系列书和品牌化相结合是打造畅销书市场的关键策略。通过推出具有影响力的系列书,出版机构可以迅速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吸引大量忠实读者。同时,系列书中的每一本新作都可以借助已经建立的品牌效应,迅速占领市场。

(二)跨学科和多角度

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思考能力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许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和多学科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传统的学科划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相结合可以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可以研究社会经济学等。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重要。

其次,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问题。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简单的答案,而是涉及多种因素和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环保问题上,我们不仅需要从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需要考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角度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解决环保问题。

在传统学科划分下,很多问题可能被认为是无解的或者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总之,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思考的科普图书在未来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

(三)跨媒体和跨平台

未来的科普图书将更加注重跨媒体和跨平台的传播。除了纸质书籍外,还将涉及电子书、网络课程、移动应用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场景和终端的学习需求。书+其他产品形式的组合会越来越灵活,多媒体形式的产品,可以在不同平台上推送,触达更多用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时更新和互联网化已成为许多行业的必然趋势。对于出版业来说,实时更新和互联网化也成了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实时更新可以让读者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提高内容的时效性和价值。通过互聯网,出版业可以更好地与读者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进而优化内容和服务。

在实时更新方面,许多出版机构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例如,一些报纸和杂志完全开放电子版,并且通过应用程序或网站进行实时更新。此外,一些出版机构还会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来发布最新的内容,与读者进行互动。出版业也开始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例如,一些出版机构通过社交媒体或在线论坛等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一些出版机构也会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从而优化内容和服务。

实时更新和互联网化对于出版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出版业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新技术和新工具

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我们要学会充分应用新技术工具,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出版工作,例如应用人工智能更加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读者需求,以及市场变化趋势,了解新技术发展态势;同时应用AI工具辅助完成翻译、校对、绘图、润色纠错等一些基础性工作,以更好地提高出版物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五)个性化和定制化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科普图书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通过对用户的兴趣、需求等信息的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科普内容。同时直接根据社区、知识平台、读者群体的需求,直接进行定制化的出版,精确内容需求和发行数量。

未来的科普图书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不局限于图文、动画、视频,甚至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现象和技术应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普图书的种类、形式和应用还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科普产品的形式会越来越定制化和多样化,更加贴近教学,贴近需求,为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科学精神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充分借助新的渠道变化,从“单兵作战”到“矩阵传播”,从“垂直灌输”到“跨界沟通”,须充分借助新媒体和新科技的力量。出版社会越来越注重品牌的搭建以及私域的维护。每一名编辑都要成为自身产品的“带货达人”。

总之,科普图书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普出版正朝着互动、多元、立体的方向大步迈进。国家的相关政策,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并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这是推动新时代科普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同样也是推动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指导。出版机构应乘着新政策的东风,结合出版资源优势,做好科普出版的规划设计。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未来发展
论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工业集中与废弃物排放的关系
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及发展策略
网络环境下古风音乐的分析与展望
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