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处处埋忠骨》(五下)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4-05-08李毅王小毅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毛岸英神态毛主席

李毅 王小毅

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品读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复杂的内心。

2.借助资料,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人物内心,还原当时的情景,感受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借助背景资料,感受丧子之痛

课前:完成“走进革命岁月”预学单(扫右码查看),观看“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并查阅“抗美援朝”相关资料。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走进人物内心,赓续责任担当”。在本单元学习的第一站——寻找古代的“他”,同学们学完三首古诗以后,为边疆战士和诗人制作了人物名片。昨天,来到了第二站——寻找革命岁月中的“他”,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段革命岁月,去探寻革命领袖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光辉的足迹。

二、回顾旧知,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学生查找资料:毛主席人物名片的基本信息。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品读句子,一边学习一边进一步完善这张人物名片剩下的内容。

3.回顾旧知。

(1)回顾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2)播放“毛岸英牺牲,彭德怀拟电报”微课(见课件)。

(评析:革命文化题材的文本时代感强,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课前,学生借助“走进革命岁月”预学单,观看“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查阅抗美援朝相关资料;课中,借助微课,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为走进人物内心做铺垫。)

三、品读描写,体会悲痛

1.交流初读心得,感受主席悲痛的心情。

毛主席看了这封电报以后有什么表现,你体

会到毛主席内心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哪些句子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要点:关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毛主席内心的悲痛。

句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句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句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2.联系语境理解,加深对人物内心的体会。

这些句子表达的仅仅只有悲痛吗?想着毛主席此时的内心,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

示例:不愿意相信、震惊、期盼、怀念……

3.结合资料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人物描写。

(1)借助资料,理解一次次分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那是怎样的一次次分离呢?(出示资料)

毛岸英5岁,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与岸英分离。

毛岸英8岁,随母亲杨开慧入狱。

母亲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兄弟在上海流浪。

毛主席送毛岸英到苏联学习。

毛主席送毛岸英到农村锻炼。

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在战场上。

(2)结合资料,补充感受。

结合资料,再读毛主席的表现,你对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示例:愧疚……

(3)设置情境,指导朗读。

要点:设置情境指导朗读“岸英!岸英!”,感受一声声呼唤背后的深情。

(评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

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五年级学生学习这个内容是有基础的: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体会人物情感,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感受人物品质。如何带领学生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语句,让他们对人物的内心有更丰富的理解呢?李老师尊重真实学情,搭建“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支架,品读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面对儿子牺牲消息时的内心。)

板块二    绘内心波折图,理解抉择之难

一、绘制内心波折图,整体感知抉择过程

1.阅读两份请示,知道毛主席面临抉择。

(1)介绍两份请示的背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岸英归葬的问题提出请示。

(2)学生读两份请示,知道毛主席面临两种

抉择。

2.填写内心波折图,初步感受抉择之难。

自学提示:从看到请示到签署电报,毛主席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间。这个过程他的内心产生过哪些念头呢?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在课堂工作单(内心波折图)中填上关键词。

(1)填写内心波折图。

(2)反馈内心波折图。

(3)理解内心波折图。

将毛主席内心产生过的念头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这是一份怎样的抉择?——难。

(评析:“内心”所指丰富,可以包含人物的不同“心情”,也可以是人物的心情变化轨迹。岸英的遗骨安葬在哪里?这对于毛主席而言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如何让学生在品读文字的同时理解到这份抉择的艰难,李老师设计了“内心波折图”这一学习支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整体理解和分析,初步感受毛主席面对抉择时的艰难。)

二、体会人物内心,感受抉择之难

1.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

(1)选择毛主席抉择过程中的一处念头。

(2)在文章第二部分画出相应的描写。

(3)小组合作品读,体会毛主席的内心。

2.小组学习反馈。

(1)品读交流。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示例:对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体

会到主席内心的悲痛和对岸英的思念。

②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示例: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体会到毛主席不搞特殊,以大局为重。

③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示例:对毛主席的神态描写,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矛盾。

④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向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示例:对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悲痛,难以抉择。

(2)朗读指导。

(评析:岸英归葬的抉择对毛主席而言为什

么如此艰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进行充分的品读、感

受、交流,理解毛主席艰难抉择背后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板块三   完成人物名片,升华崇敬之情

一、综合人物表现,感受家国责任

1.讨论:岸英的遗骨是否运回来,毛主席做这个抉择为什么会如此艰难呢?

要点:毛主席既是一个深爱儿子的普通父亲,也是一个肩负国家责任的主席。

2.思考:毛主席最终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最终做了这个决定呢?

3.珍藏了26年的箱子。(出示资料)

毛主席逝世多年以后,他的贴身警卫在他的卧室发现了一个箱子,里面整齐地放着岸英的衣服。

毛主席决定把岸英的遗骨留在朝鲜,但是将思念留在了心里。夜深人静,当毛主席打开箱子看到毛岸英的衣物时,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你能想象他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并作简单描述吗?

4.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5.配乐朗读,表达内心。

(评析:引入毛主席珍藏毛岸英遗物的资料,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想象主席独自面对岸英遗物时深藏在内心的悲痛,加深学生对毛主席伟人情怀的理解。从课堂师生表现看,明显看到了学生理解的进阶,情感的升华。)

二、完善人物名片,致敬伟人毛主席

1.读学生梳理的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板书。

示例:懊悔、思念、要以大局为重……

2.完善人物名片。

我为“他们”做名片

人物:                    身份:

人物表现(关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推荐词: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感受到了他伟人的胸怀和常人的情感,请大家课后完善这张人物名片。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军神》,继续寻找革命岁月中的“他”。

教学评析

本课在遵循课标精神,用好统编教材,落实核心素养方面,体现得更充分一些。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素养为导向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课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悲痛不已,但经过一番艰难抉择后,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全文分成两个部分,毛主席惊闻噩耗和艰难抉择,抓住毛主席当时的反应,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达了毛主席的极度悲痛和眷恋不舍,写出了毛主席深沉的父爱和不凡的胸襟。

这节课教什么呢?2022年版课标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育人价值,以素养为本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教学的多重价值。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难看出李老师执教本节课的教学指向。没有理性地学习语文知识,枯燥地分析语文要素,而是立足文本,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立足学生,触摸学生的真实思想,把学文与做人的教育融入在教学过程之中。

李老师这样制订教学目标,方向是正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精神生长的过程。

二、以任务为载体

这节课怎么教的呢? 2022年版课标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我们看到的只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第二课时教学路径。但是,从这样的设计可以推测单篇的学习任务是:寻找革命岁月中的“他”。也可以推测出单元的学习任务是:走进人物内心,赓续责任担当。如果这节课是一棵树,那么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林。

语文学习任务不是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主线,而是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为主线。所以,语文学习任务是内容与行为的统筹。为此,必须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结构化思维,李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三、以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师生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问题往往是教师假设的,学习止于找到问题答案。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学习是虚假学习。离开了个人的体悟,知识是无法转化为素养的。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主张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让学习真实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能凸显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设计语文学习活动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突出不同年段的特点,尤其要突出语文实践——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节课上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活动,努力体现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简单地被教师牵着走的接受性学习者;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引导下,主动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与同伴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适当取舍,做到少而精。只有少而精,才可能实而活。如此看来,课时主义的影子还在,结構化思维的养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毛岸英神态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神态描写有妙用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写给一群羊
谈谈神态描写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