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猪肢蹄病的病因与预防措施

2024-05-07傅雯婕陈琼琰

畜禽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肢蹄病猪舍母猪

傅雯婕,陈琼琰

1.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2.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称钩驿畜牧兽医站,甘肃 定西 743000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养猪场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猪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母猪缺乏运动,蹄部较脆弱,且活动场地多采用硬化地面,导致母猪肢蹄病患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制约养猪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母猪肢蹄病大部分发生呈慢性经过,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出现症状。肢蹄病不仅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病情严重时母猪还会被直接淘汰,从而影响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1 发病原因

1.1 母猪自身原因

种猪通常体重较大,但肢蹄相对较小,尤其是随着种母猪不断生长,加上妊娠因素的影响,自身体重越来越大,肢蹄承载的重量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肢蹄很容易不堪重负,容易造成器质性损伤,引起肢蹄病。与此同时,母猪品种也是肢蹄病的一大致病原因。不同品种母猪,肢蹄耐受能力有一定差异。以杜洛克猪为例,肢蹄通常耐受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磨损,引起肢蹄病。长白猪经过选育后,自身的肢蹄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承载力、耐磨性提升。此外,母猪肢蹄病的出现,还会受到年龄、生产次数等因素影响,比如年龄大的母猪、生产次数较多的母猪,更容易出现肢蹄病。

1.2 营养摄入不均衡

母猪营养摄入不均衡,尤其是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会影响肢蹄的正常发育,引起肢蹄病的发生。例如在日常饲喂母猪方面,没有提供全价饲料,在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会导致肢蹄病出现[1]。当母猪缺乏维生素D的摄入时,会影响钙、磷元素的吸收,导致母猪出现软骨症状,肢蹄行走无力,承载力不足,容易引起肢蹄病。当初生仔猪缺乏硒元素摄入,用于后备母猪培养时,容易引起肢蹄偏软,增加肢蹄病患病概率。与此同时,日常饲喂发霉饲料,同样会对母猪身体造成毒害,影响骨骼的正常功能,阻碍钙元素吸收,引起肢蹄病。

1.3 饲养密度过大

养殖户为了提升养殖生产效益,在有限的空间内,过量饲养母猪,导致母猪活动空间不足,缺乏有效的锻炼。母猪长期缺乏锻炼,很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引起肢蹄病。与此同时,由于母猪活动空间较小,导致母猪之间频繁接触,很容易出现互相打架、碰撞、攻击的现象,尤其是在母猪遭受惊吓后,彼此跑动碰撞,更容易导致肢蹄损伤,引起肢蹄病。

1.4 地面原因

若圈舍地面光滑且潮湿,质地较硬,母猪走路时很容易打滑、摔倒,并会增加肢蹄的磨损度,导致肢蹄受伤,严重时还会导致肢蹄骨折,引起肢蹄病。若母猪圈舍地面过于粗糙,凹凸不平,同样会影响母猪的正常行走与站立,加重肢蹄负担,引起肢蹄病。若圈舍地面坡度不合理,比如坡度较大,会影响母猪四肢负载的均衡性,导致母猪个别肢蹄负担较重,磨损增加,更容易引起肢蹄病。反之,地面坡度较小,粪尿不容易被排出,母猪肢蹄长期浸泡在粪尿中,很容易增加细菌感染的概率,引起肢蹄病。

1.5 管理不当

在日常管理时,若养殖户管理方式较为粗暴,习惯暴力驱赶母猪,或者在进出猪舍时,动作幅度较大,产生的声响惊醒母猪,导致猪群骚动混乱,彼此碰撞、踩踏,损伤肢蹄,最终造成肢蹄疾病出现。日常不注意加强猪舍基础设施维护,导致护栏、饲养工具、地面等存在一些尖锐的物品,比如铁丝、碎玻璃等,也容易扎伤母猪的肢蹄,引起母猪肢蹄病。在进行母猪转栏、出栏操作时,暴力驱赶母猪,很容易导致母猪出现撞击、跌倒等情况,造成肢蹄损伤,严重时引起肢蹄骨折,最终引起肢蹄病。

1.6 细菌及病毒感染

细菌及病毒感染也是导致母猪肢蹄病的一大因素。例如母猪肢体感染了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都会直接侵害母猪的蹄部以及关节,引起发炎,运动功能失调,影响母猪正常行走,严重时还会导致母猪身体瘫痪[2]。母猪感染了口蹄疫病毒、水疱病毒后,同样会引起肢蹄发病,导致母猪发生跛行、蹄部发炎等问题。

2 危害

肢蹄病对母猪带来的危害比较大。肢蹄是支撑母猪行走的关键,如果发病,母猪肢蹄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影响母猪正常进食,导致母猪营养摄入不足,身体快速消瘦。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不仅会影响母猪正常进食,还会影响母猪正常行走,导致母猪卧地不起,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与哺乳性能,使其过早地被淘汰。持续性的疼痛与应激,还会影响母猪正常发情,导致母猪受孕成功率下降,增加母猪的流产率。尤其是肢蹄部带来的持续性疼痛会影响母猪催产素的释放,影响母猪子宫收缩,不利于精子有效运输,导致母猪生产性能下降。在猪养殖过程中,母猪可以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养殖收益,但受肢蹄病的影响,这种养殖收益会大大下降。如果肢蹄病导致母猪过早地达到淘汰标准,那么养殖户将很难收回前期投入的养殖成本。正常母猪平均可以生产5~6次,而患有肢蹄病的母猪平均生产次数不足3次,这会大大降低母猪的养殖效益。

3 治疗方法

3.1 没有外伤的肢蹄病

当母猪肢蹄发生细菌感染时,在治疗前可以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致病菌比较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能够高效灭杀细菌。在治疗时,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在母猪出现轻微跛行后,可以及时检查确诊,然后采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按体质量肌内注射5mg/kg的盐酸头孢噻呋,用药1次/d,连续用药3~5 d;还可以按体质量将0.2~0.3g/kg替米考星预混剂,拌入饲料饲喂,用药2次/d,早晚各1次,连续用药5~7 d,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以采用醋酸泼尼松龙药物进行治疗,在猪关节注射3~5 mL/头,用药1~2次/d,连续用药3~5 d,治疗效果显著[3]。治疗时加强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整洁,避免加重母猪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3.2 有外伤的母猪肢蹄病

一般情况下,母猪肢蹄部位会因为外伤感染化脓,外伤部位会发生肿胀。所以在治疗时,首先应切开化脓部位引流,做好包扎,预防后续感染。在治疗时,先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将母猪蹄部伤口表面粘有的粪污及其他污物清洗干净。然后,对损伤的肢蹄进行修理,同时搭配手术刀进行扩创,目的是充分暴露创面,将伤口内腐烂化脓的组织清除掉,便于伤口愈合。再用3%的双氧水将内部残留的坏死组织、污物清除干净。最后,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涂擦适量的青霉素鱼肝油乳剂。在肢蹄内部,填充纱布条,包裹好伤口。为了防止母猪蹄外伤部位再次出现感染,应对外伤部位进行保护,可以使用自行车,内胎皮按照猪蹄的形状裁剪,使其与猪蹄紧密贴合,目的是防止外部的粪污、污水再次浸染猪蹄伤口,造成反复感染。应换1次/d药。为了预防母猪发生继发性感染,引起全身性症状,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200万IU/头,注射1次/d,连续注射3~5 d。一些肢蹄病比较严重的母猪,如果已经失去了治疗价值,可以及时淘汰,避免进一步增加母猪的养殖成本。

4 预防措施

4.1 科学引种

在进行母猪引种时,需要科学引种,可以选择新美系长白母猪与新英系大白公猪交配生产的后代,该品种的母猪肢蹄强健、结实耐磨,肢蹄病的发病概率更低。此外,在选择后备母猪时,应确保母猪体形合理,不宜过胖,同时需求母猪四肢健康,精神状态良好,不存在肢蹄隐性遗传疾病。例如选择的母猪要求尾部高,臀部与腹部可以形成一条直线,整体的骨骼较为健康粗壮,后肢应适当弯曲,便于在运动走路时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4]。母猪的前肢肱骨与桡骨间夹角应在90°以内,注意不要选择X型肢、O型肢等。此外,要求母猪蹄部要大,脚趾间宽度适宜,不同脚趾均匀一致、独立分开,不宜选择裂蹄、脚趾宽度较小的母猪作为后备母猪。

4.2 饲料营养均衡

在进行母猪饲喂时,应确保营养摄入均衡。应优先选择全价猪饲料,不能长期采用单一的猪饲料进行饲喂。在猪饲料中,注意添加一些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添加剂,比如钙元素、磷元素,促进母猪骨骼健康茁壮成长,还应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D等,促进钙、磷等的吸收,强健母猪的骨骼。在进行母猪饲喂时,禁止采用发霉的饲料,以便降低对母猪骨骼功能的负面影响。

4.3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较大,将会增加母猪肢蹄受伤的风险,所以在进行猪养殖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母猪的饲养密度。基于母猪不同的生长阶段、体重等,饲养密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如30~60 kg的母猪,饲养密度应该控制在2.0~2.5 m2/头;60~100 kg的母猪,饲养密度应该控制在2.5~3.0 m2/头。此外,在控制母猪饲养密度时,还应关注外部气候变化,冬季时,可适当在上述基础上增加饲养密度,有利于母猪抱团取暖;夏季时,可在上述基础上适当减少饲养密度,有利于母猪散热。

4.4 改善猪舍地面

猪舍地面的摩擦系数应控制在0.2~0.4,坡度控制在5°左右,可以避免母猪打滑,有利于猪粪尿排出[5]。保持猪舍地面干燥整洁,对不平整的地面进行打磨,针对缝隙较大的漏粪地板,需要做好修补与更换。在猪舍地面中铺一层干草,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有效保护母猪的肢蹄。

4.5 加强管理

养殖户应注意减少母猪应激,规范日常养殖行为,禁止暴力驱赶、殴打、惊吓母猪。加强母猪猪舍养殖基础设施的维护,及时清除护栏、养殖器具、地面的尖锐物品,比如细铁丝、碎砖块、碎玻璃等,避免母猪肢蹄发生外伤。在进行母猪转栏时,应加强保护,日常做好母猪肢蹄的检查,及时发现肢蹄伤口以及疾病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母猪的淘汰率。

4.6 预防细菌及病毒感染

日常做好猪舍消毒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猪舍粪污,保持猪舍通风干燥,降低猪舍内氨气浓度。在猪舍出入口区域,搭建专门的消毒池,来往车辆、进出人员需要进行喷洒消毒。消毒液可以采用0.2%的戊二醛溶液[6]。猪舍内的料车、料槽、饮水槽等饲养工具应定期打扫与消毒,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聚维酮碘进行带猪消毒,可有效杀灭细菌及病毒。

5 结束语

母猪肢蹄病病因复杂,带来的危害较大,需要提高对母猪肢蹄病预防的重视,落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肢蹄病的发病概率,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原因,加强母猪肢蹄病病毒治疗,保障母猪健康。

猜你喜欢

肢蹄病猪舍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江苏省某奶牛场肢蹄病发病规律及对日产奶量的影响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奶牛场补饲生物素防控奶牛肢蹄病临床效果观察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常见因素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