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智慧笔,让创作思维可见

2024-04-29李香玲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

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草图路灯智慧

李香玲 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

一、案例背景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因材施教,提倡精准教学。闵行区的“智慧笔”,可以记录学生每一个学习的状态,通过数据分析,反馈到教学设计、教学反馈,帮助教师进行精准化的分层作业设计,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也让教师因材施教有了新途径。我校有幸为区“智慧笔”项目实验校之一,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运用“智慧笔”进行数字化转型,并结合“智慧笔”的实时记录功能,在教学中运用又会有什么样的资源生成产生艺术的迸发?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我展开了“智慧笔”的课堂实践运用。下面,我以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执教的《美丽的路灯》一课为例,展开说明。

二、案例描述

(一)教材分析

上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都市印象》为主题性综合单元,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模块,设计和雕塑主题。研读《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生活与设计”学习内容,“装点我们的生活”的学习任务(如图1所示)。课程的学段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为班级、学校的活动设计物品,体会设计能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本单元还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立体造型”学习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任务。课程的学段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索用传统和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图1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框架

立足单元视野,本课的教学衔接第一课“步行街”与第三课“城市雕塑”的探究与设计表现(如图2所示),通过探究城市景观,发现不同风格的店铺、不同样式的路灯、不同主题内涵的雕塑,感受立体造型的美感,了解生活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知道设计能改变生活,体会设计带来的乐趣。巧用学习单和智慧笔教具,通过草图绘制的探索互动,融入智慧技术分享创意过程与过程性评价体验,着力落实重点,解决难点,激励学生自主建构设计的造型与表现,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实用和美观的设计原则。

图2 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学过《刷牙好帮手》《摇啊摇》《我们的活动课表》,知道了让纸材由平面变立体的知识。二年级的《装饰小夹子》《快乐家庭》《报纸变花衣》,知道了能用纸材和现成品材料制作立体物品并进行装饰美化。三年级的《我的小相框》《多彩的窗帘》,初步学会了纸材的剪贴、切挖、折叠、穿插等技法,已具备基本的处理常见材料的能力。

路灯设计,需依据不同的场景进行造型创意,结合实用和美观的设计原则。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组织探究与合作活动中,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场景与路灯造型特点之间的联系,观察不同材料的材质与形态特征,能依据功能选择适合的材料,设计制作符合人文需求的路灯,并逐渐养成环保意识,感受路灯融于城市、融于生活的历史文化,感知城市内涵的公共艺术美。拓展欣赏中国古代长信宫灯,感受中国的智慧和传承,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过程

1.数据支持丰富课堂教学,助“文化理解”

课前,通过“闵智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将技术支持融于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发现,拍摄“身边的路灯”,并探究路灯的结构、功能和样式。通过后台,教师可以收集全班学生的作业反馈,实时掌握学情,依据路灯的功能和造型给图片分类,为后续精准教学做铺垫。同时上传到交互设备中,作为教学图片资源供全班欣赏交流。(如图3所示)

图3 本课相关教学设备资源

在课堂中,学生利用交互设备,欣赏交流课前搜集的路灯图片与路灯的文化内涵,通过大数据筛选历史图片进行呈现,如学生搜索到的图片屹立在上海南京路上的“中国的第一盏路灯”,感受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感受城市文化,激发学生对城市的自豪之情;在欣赏特殊的路灯——“天安门华灯”,到理解“华灯”的寓意、愿景及体现的民族气质、国家意志;再通过丰富的图例,感受路灯丰富的造型特点,启发创意,进一步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深化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对单元城市景观的公共空间设计有基于生活场景的体会与感受。

从拍摄“身边的路灯”到变成本课的学习图片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经历融于课堂活动中。层层递进的活动,鼓励探索与发现,用城市景观串联单元学习,激发学生单元学习的自主性。探究路灯历史以及了解北京长安街华灯的故事,感受科技强国,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2.绘草图,呈现思维过程,提升创意表现

在了解路灯的结构后,结合场景和实用、美观等思考路灯的设计。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绘制草图表达设计构思,鼓励大胆创意,通过“智慧笔”开展个性实践。“智慧笔”的笔迹实时记录功能,可直接呈现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思维过程,同时回放笔触轨迹,进行即时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将自主构建融于真实生活情境。真实情境创设是本单元的设计表达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体意识。围绕单元教学,设定单元场景:雕塑公园、学校、步行街、社区。学生可以在四个场景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为它设计路灯草图。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实时观看全班草图绘制的步骤和过程,及时进行教学指导。

在开展学生绘制草图活动的自评后,教师也可灵活调用平台上搜集的学生草图作品,组织即时的讨论与改进指导。

教学片段1: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路灯安放在哪里?(回放绘图过程)

生:我绘画的路灯是蜗牛造型,它安放在动物园中。

师:我们的场景中没有动物园哦!再思考一下,你设计的路灯造型也适合放在我们的哪个场景中呢?

生:我觉得可以放在社区的儿童乐园中,因为蜗牛造型的路灯会让儿童乐园变得更有趣。

师:非常棒!这样你的路灯不仅可以用来照明,还能为社区的儿童乐园增加趣味!

这既呈现学生设计思维过程,又自主展现综合设计思路,同时提升设计理念的熏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美术设计表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后续的“路灯材料巧选用”,通过小组交流分享,依据发现的材料特点,进行草图的创意表现,思考组合、搭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进行师生交流、生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综合使用,培养环保意识。通过观看教师示范微课,展示材料丰富性、搭配组合的多样性,在启发创意的同时温习技能技法,提升综合表现力。

最后拓展欣赏课本中的“长信宫灯”,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魅力,感受悠久的历史、精妙的创意和丰富的内涵。同时,“长信宫灯”的造型还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的火种灯造型设计带来了新的启发。这样新与旧的衔接,引发智慧与审美的结合带给学生未来创造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科技要素,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跨学科学习意识与能力,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3.伴随式数据采集,促“教、学、评”一致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本课采用“学习评价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单设定的观测点与评价内容对应教学活动“路灯设计有发展”“创意路灯绘草图”“路灯材料巧选用”“设计作品我欣赏学习”,将学习兴趣、习惯、学业成果、感知、审美等融入其中,贯穿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和自身个性化的努力与发展方向,同时在这过程中利用“闵智平台”实时观测学生的学习动态。例如,在运用“智慧笔”绘制草图后,请学生根据“功能和美观相结合的原则”来评价自己设计的路灯草图,教师依据对比讲评功能和实时回放功能,结合学生的自评,及时落实教学重点,促“教、学、评”一致。

教学片段2:

师:你设计的路灯草图的造型适合你的场景吗?一起来自我评价。

生:老师,我觉得我设计的玉米造型的路灯不适合安放在我选择的学校场景中。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他?

生:我们学校里有一个菜园,我觉得它可以放在那边。

师:非常棒!你看同学们为你出了主意,但老师有一点建议,如果灯杆长一点就更好了,这样能方便行人走动。同学们,你们在设计路灯的时候也要同时考虑,路灯的实用和美观功能哦!

通过对比讲评功能,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即时评价,也体现学生自我体验、习惯培养、表现能力等方面的自主评价,激励自主创作与进一步开展单元后续探究学习的热情。

“美丽的路灯”一课是我在信息技术赋能下,借助“智慧笔”的一次尝试。通过这次课堂实践的探索,我发现在课堂中利用“数据驱动”为精准化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式,这不仅能丰富课堂中“教与学的方式”,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多样化,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三、案例反思

本课立志于将核心素养培育融于单元目标达成。通过单元整体架构设计学习任务,将城市场景融于整个单元教学的学习、创意与展示,在活动创设中注重建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力求教学环节结构清晰。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和探究能力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教学语言简练,能运用适合且多样的信息技术。

(一)将学习经历融于课堂活动优化

从探究到交流、从观察到实践、从合作与创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学习经历。在课堂活动中,将单元作为主题项目,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从课前自主探究、搜集生活中不同场景的路灯样式,以及了解路灯历史,到呈现城市内涵的文化表现;从欣赏“华灯”的造型美,到理解“华灯”的寓意、愿景及体现的民族气质、国家意志;创设“未来田外”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发现材料的特性和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解决路灯设计兼具实用和美观的问题。层层递进的活动,鼓励探索与发现,用城市景观串联单元学习,激发学生单元学习的自主性。

同时,真实情境创设是本单元的设计表达主体,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体意识。围绕单元教学,设定单元场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设计表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将技术支持融于探究学习创意表现

学生课前搜集的“身边的路灯”图片,汇集于电子书包的班级资源库中,用于展示交流、欣赏路灯造型、探究实用价值,以及在创意表现中作参考,资源共享最大化,有利于学生在创意表现过程中自主选择进行参考,学习方式更灵活、多元。

运用电子“智慧笔”,进行即时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反馈。实时记录并可直接呈现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思维过程,也可回放笔触轨迹;开展学生绘制草图活动的自评后,教师也可灵活调用平台上搜集的学生草图作品,组织即时的讨论与改进指导。

依据草图进行路灯的创意制作,有“微示范”视频,呈现材料与技能灵活的、多样的选用,多视角启发,留给学生无限的创意空间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学生创意表现的过程及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通过投屏技术加以转播,实时呈现制作过程及作品整体展示,动静结合,实现多维视角的作品呈现。

(三)将评价融于教学全过程

学习评价单设定的观测点与评价内容,对应教学活动“路灯设计有发展”“创意路灯绘草图”“路灯材料巧选用”“设计作品我欣赏学习”,将学习兴趣、习惯、学业成果、感知、审美等融入其中,贯穿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和自身个性化的努力与发展方向。“创意路灯绘草图”活动中设计有即时的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猜你喜欢

草图路灯智慧
路灯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不用路灯照明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草图
有智慧的羊
一波三折
基于Inventor概念草图仿真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