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儿童古诗教学中的思维品质

2024-04-29上海市青浦区徐泾第一小学

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村居古诗意象

孙 俐 上海市青浦区徐泾第一小学

一、研究背景

(一)小学诗词教学的要求及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思维品质

《课标》中同样对思维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定位:“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总目标中,“思维能力”涵盖了以下内容:“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去发展联想与想象力,去刺激创作潜力,去获得语言体验,去发展语言直觉,去提升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去提升意象思维。去探究,去思考,并且能够初步掌握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能够正确地去思考问题,用合理、负责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看法,培养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

(三)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古诗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我们发挥想象力、开发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的空间。我所选的《村居》是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一篇,以“寻常处设问,无疑处生疑,提升儿童古诗教学中的思维品质”为目的展开研究与分析。

二、情境描述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乡下所见的景物,“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物,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乐春图”。

(二)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这首古诗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篇幅短小,内容生动,古诗的教学从一年级下册写景的古诗到本册的《村居》,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为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学习描写劳动场景的田园诗做好了铺垫。

三、研究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目标,结合“寻常处设问,无疑处生疑”的方法,共落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入境为先,感知诗词场景

在本教学环节,教师要首先给予学生自主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意韵。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找一找诗歌中写了哪些春的事物?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万物生发就是“春”的内涵。

接着,通过学生找到的有关春的事物感知诗词场景,引导学生产生基本画面感。例如,在学习“草长莺飞”中,通过动态媒体的播放,指导学生理解此处的“长”为植物萌芽生长的意思,从而知道它的读音为“zhǎng”;接着,通过聆听“莺”悦耳动听的真实叫声,为学生的脑海中注入“草长莺飞”的生动画面。

1.第一轮实践

本环节的首次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能否找到问题的答案,如通过教师提醒帮助学生找到顺序,依次为:草、莺、堤、杨柳、春燕、东风以及纸鸢的多个意象。这里关注学生所找到的意象是否正确和齐全,然后对所找到的意象进行个别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

在第一轮教学中,每种事物都是先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然后教师进行讲解,这样使得每种事物是分裂的,并且数量多,很容易造成“学了后一个忘记前一个”的情况,并且也无法为整体“春”的景象感知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在这里的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能脱离“春”的意境,要将每种事物融在“春”的这个情境中,即使每个有区别也要进行整体讲解和学习。

2.第二轮实践

在第二轮教学中,教师为了不让学生脱离“春”的氛围与情境,因此给学生提供了一定明确的指示和提醒,如作者在本首诗中所描写的与春有关的事物,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共6 处,不再让学生自己寻找。这样的做法为学生设定了一个“界限”,让学生在学习这几个意象的时候始终处于“春天万物生发”的情境之中,从而避免产生分裂理解的情况。

另外,在此次教学中,教师通过“作者是怎么把这些事物写生动的呢?让我们先来找到诗句中的动词”等引导性语言使小朋友的思路从浅层的“看到事物”逐步过渡到“理解事物”,为之后情感上的获得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入情为上,解读文字形象

低年龄段的小朋友,对于古诗中的字、词、句每一项都进行深挖理解是很难的,因此教学上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蕴含在古诗中的情感体验以及获得,因此,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以《村居》为例。本首诗中的意象,如“草、莺、杨柳、堤岸”等,都透露着春天的韵味,并且具有直观、生动,能够使低年龄段学生轻松掌握的特点。

教师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已经找到的动词进行提问,思考不明白的地方。例如“拂堤”,学生对于“拂堤”本身的意思并不难理解,通过进一步思考,理解这里的“拂”指的是“杨柳拂堤”,也能够迎刃而解。但在此处,教师一旦抛下一个问题“柳树枝叶向下生长可以拂堤,但杨树枝叶向上生长,它又是如何拂堤的呢?”受此前学过的内容影响,学生都知道杨树的枝叶的确是往上生长,但诗中却写道杨柳共同拂堤,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的教学环节,教师为“拂堤”这样一个本身已经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设问,使得学生向着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打开了通道。基于此,教师在这里为学生介绍:“原来在古时候,杨树指的就是柳树,而杨柳通常被统称为同一种植物,《百步穿杨》中的杨树指的也是柳树。”

这样的学习不仅为学生把一个问题在他们理解能力之内进行最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这其中体现出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看似没有问题的内容进行提问的学习方式,是能够为学生自身的思维锻炼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三)多感联动,丰富想象意趣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动词等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使这幅“春景图”能在脑海中描绘出更多的色彩。

这一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的交融感受,熟读成诵,但同样也结合着“寻常处设问,无疑处生疑”的学习方法进行展开。首先,教师请男生读一读,女生闭上眼睛,再想象:看到了什么颜色?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闻到了什么味道?心情是怎样的?基于此,学生会将自己脑海中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例如,“看到了嫩嫩的绿色,是冒出土的小草的颜色。”“看到了绿色,阳光下发亮的,是柳枝的嫩芽,就像春天的音符。”“看到了一大片崭新的绿色,树木都长出新叶子了,湖面也映出了嫩绿色。”然后紧接着教师对学生们这些所想的画面,进一步总结并提问:春天这样的一抹浅绿映入我们的眼帘,心也随之——于是学生们“快乐、愉悦、兴奋、舒适、敞亮起来”等感受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真正地融入了这幅春景图之中。

综上所述,即使是在学生对于古诗内容已经有了基本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设问,还是能将原本简单的内容寻找出不一样的内在,这样的做法始终是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起着积极作用。

四、课例启示

(一)互动分享,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交互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这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还能够互相影响,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村居》这首古诗时,其中有些内容的深层内涵学生无法深入剖析,这时候教师的设问、追问或反问就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疑问,然后再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他们进行讨论,从而在与学生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拉近自己和古诗的距离,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鉴赏,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且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朗诵是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启发性的语言艺术。而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一种将文字与口语相结合的语文训练方式,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思考逻辑能力,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组织阅读。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要求和重点是热爱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那么到了三年级,就将重心转移到了从字、词、句到段的培养上,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句和层的逻辑关系。到了五六年级,教学内容从句、层次到段落,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段落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即便是在小学阶段,也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是根据课文特点来安排朗读活动。对于内容较少的古诗词,学生应重点抓住作者的心情以及古诗的整体情境,采用熟读成诵的方式来学习。

三是运用诵读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不应将文本划分得太支离破碎,否则会影响文本的整体性。即使是28 字的古诗也是如此,整首古诗是浑然一体的。

(三)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学习古诗《村居》的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要求小朋友自己想象的环节,这都体现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现阶段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它能让人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快速、灵活地向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发散,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到多个新奇的解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时必须要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转变思维模式,通过联想、想象、猜测、推想等方法,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思维范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进行灵活的思考,得出大量的设想和假设。例如,教师在讲解《村居》时,请男生读诗,女生闭上眼睛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说,尤其是将诗歌中没有出现过的景物当作所想的情景来表现,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创意地说出自己的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教师不能让学生在一个角落里待着,而是要让学生联想,启发灵感,让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从发散性的思想中集合起来。只有将发散性和聚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异中求新,相对之后再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在受到启迪之后所产生的灵感,才能引导出一种形象或抽象思维的创新。例如,教师在问学生的感受时,先让学生自我表达,再最后总结:诗人高鼎一定是站在村边,以一颗童心去看待春天,把天性勃发的自然场面和靓丽的童真都带入了诗歌。你们的感受他一定也有。这样的做法引导学生从自己思维的多向发散聚合到整首诗的情感塑造之中。这种导向无疑会将学生离弦走板的“想象”进行修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四)以评促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想往往会被制约,限制了他们提问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提问,只会按部就班地学习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古诗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发问的良好载体,古诗词不像文章那样字数多、逻辑关系复杂,它仅仅依靠几十个字就能把一个故事、一幅场景写完整、写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已经学会的、没有学会、学会一半的内容继续进行提问,是培养学生良好批判能力的有效途径。

“设问与质疑”是课堂提问的“后续动作”,其本身并非目的,其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本源进行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当然,这里的“问”并不是盲目地问,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抓住最好的时机,在“追”的过程中,“问”的效果更好,“问”得更加精彩。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提问意识,还要敢问,会问,有品质、有品味、有智慧地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量把提问设计成一个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猜你喜欢

村居古诗意象
抚远意象等
村居
《村居》高鼎
村居
“拟古诗”之我见
村居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