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甜味词词义引申研究

2024-04-27林静媛

雨露风 2024年2期
关键词:甘甜甜味味觉

人们通过味蕾感知酸甜苦辣,表示味觉及味觉概念相关的词叫作味觉词。味觉词存在于多种语言中,作为感知词的一个子类,在语义演变中具有多义性。

学界对甜味词的已有研究主要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层面,以跨语言通感隐喻对比研究为主。如潘秋平、张家敏用Haspelmath的“语义地图模型”研究了六种语言中五味之词的非虚化词义引申,从跨范畴角度揭示了五味之名语义演变的规律,其中就包括甜味词。[1]318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考察实词词义引申路径,视角较新。历时层面,蒋绍愚较早梳理了“甜”“苦”“辣”“咸”“酸”的词义引申路径,简单比较了中英日韩四国味觉词的异同。[2]殷晓杰、何意超考证了“甘”“甜”的历时替换,认为至迟到唐代,口语中表示“味道甜”就主要说“甜”了,明中叶,“甜”成为书面语中“甘甜”义的主导词。[3]55

针对前人研究中对甜味词的专门研究较少、对其词义引申路径和演变机制尚未厘清等问题,本文拟以味觉词中的“甘”“甜”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机制分析甜味词“甘”“甜”的词义演变路径。

汉语中表达甘甜义的词主要有二:“甘”和“甜”。上古时期,“甘”的词义衍生链已基本发展完备。“甜”于两汉时出现,在六朝时期的北方口语中已占有一定优势。[3]57汉语甜味词的词义引申路径主要有两条:基于愉悦感的隐喻引申和基于因果关系的转喻引申。

一、基于愉悦感的隐喻引申

《说文·甘部》释“甘”:“甘,美也。”段玉裁注:“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王凤阳指出“甘”最初主要指味道好,吃起来有滋味,不限于“甜”。[4]928先秦典籍中“甘”的“味美”义用例有:

(1)甘醴惟厚,嘉荐令芳。(《仪礼·士冠礼》)

(2)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论语·阳货》)

(3)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例(1)中“甘醴”义为“美酒”。例(2)中“不甘”即“不以之为美味”,为“甘”的意动用法。例(3)义为“肥肉厚酒遍布于堂”,“甘肥”转指“美味的食物”,是以特征代替食物的转喻。

五味中,“甘”对味觉刺激小,人们接受程度高,“味甜”又是“味美”中常见的一类,由泛指美味到专指味甜,体现了词义的窄化。例如:

(4)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邶风·谷风》)

(5)酸甘咸淡,不以口断而决于宰尹,则厨人轻君而重于宰尹矣。(《韩非子·八说》)

(6)异日,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韩非子·说难》)

例(4)中,“甘”“苦”相对,“甘”单用,义为“甜”。例(5)中,“酸甘咸淡”为味觉词并列,“甘”当理解为“味甜”义。例(6)中,“甘”似可两解,解释为“美味”或“味甜”均符合文意,形容桃子味道。

先秦时期,“甘”在味觉域中的搭配有以下特点:一是作定语修饰语修饰单音食物类名,语料中见“甘瓠”“甘鸡”“甘饵”“甘醴”等搭配;二是常见与其他味觉词并列或对举使用,如例(4)、例(5),另有“滑”“脆”“肥”等,与“甘”结合成“甘脆”“滑甘”“肥甘”等词,意在体现味觉上的顺滑甜脆、滋味可口。

在“甘甜”义位上,“甜”“甘”两词进行了新旧替换。“甘”上古承载的义项较多,词义负担重。其中的“甘甜”义因其常用,逐渐分化出来。“甘”的“甘甜”义由“甜”承担。王凤阳认为“甘”之分化为“甜”,正如它之分化为“柑”“酣”,是分出其常见的一义,使之独立,减少混淆。[4]928

《说文·甘部》释“甜”:“甛。从甘,从舌,知甘者。”(“甜”亦写作“甛”。)“甜”始见于西汉,刚出现时“甜”通常要依赖于“甘”,“甘甜”多连用,如例(7)。六朝时“甜”用例增多,根据汪维辉考察,贾思勰时代口语用词中已经以说“甜”为主。[5]391见下例(8)、例(9)。

(7)乃使有伊之徒,调夫五味,甘甜之和,芍药之羹。(《全汉文·蜀都赋》)

(8)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齐民要术》卷四“种枣”)

(9)今棠梨,一名杜梨,如梨而小,甜酢可食也。(《齐民要术》卷五“种棠”)

“甘”最初只是用来描述味觉感受,美味食物会使人内心愉悦,以不同事物给人带来的内心满足感为语义连接点,“甘”的描述对象由食物域扩展到其他事物域。也即“甘”由“美味、可口”义发展出“美好”义。如下例(10)—例(13)。

(10)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召南·甘棠》)

(11)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诗·小雅·甫田》)

(12)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一》)

(13)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全汉文·武帝一》)

例(10)中“甘棠”义为“果实甜美的梨树”。例(11)和例(13)中“甘雨”和“甘露”都是有助于农业活动的好雨。例(12)中,“甘苦”连用,“甘”代指“美好幸福”,现代汉语仍有“同甘共苦”一词,意思是“同享福,共患难”,词义从指称具体可感的事物引申为指称抽象概念,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词义演变规律。

基于相似的心理体验,“甘”还可以引申出“言语动听”的词义,即品尝到美味和听到好话所产生的心理满足感,两感相通,性质相似。

(14)盗言孔甘,乱是用餤。(《诗·小雅·巧言》)

(15)卻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左传·僖公十年》)

(16)美舌甜唇嘴,谄曲心钩加。(《寒山诗·忆得》)

例(14)孔颖达疏:“险盗之人,其言甚甘,使人信之而不已。”例(15)中,秦穆公纳丕郑建议,欲凭重礼和美言来召请晋国大夫卻芮,卻芮识破后说“这是秦国的引诱之举”。例(16)表明,唐代才见“甜”用于描述话语内容,这是因为“甜”产生年代较晚。潘秋平、張家敏指出,听觉域表现有“话语内容”和“声音”,[1]323“甘”“甜”最初用在听觉域时都是形容话语内容,表层语义是“打动人心的言辞”,实际表示“蛊惑人心的话语”,用作贬义,这体现了汉语甜味词向听觉域转移时先后有相似的引申路径。

宋代,“甜”的“味甜”义进一步引申,可用于形容睡眠质量好。“甜睡”即“酣睡”。从味觉域引申至感受域,是因为可口食物和较高的睡眠质量都会给人带来愉快的内心体验,见下例(17)和例(18):

(17)醉去黑甜一枕,炉烟袅、花影斜晖。(宋·李处全《满庭芳(初春)》,《全宋词》)

(18)睡不甜,任教晓日压重檐。(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第一折,《元曲选》)(元散曲常见“黑甜”一词,形容睡眠酣畅。)

元代,“甜”还引申出“甜美”义,形容人长相讨喜可爱。外在形象给人的视觉享受与品尝美食所带来的愉快感类似,“甜”由味觉域引申至视觉域。如下例(19)、例(20):

(19)咱看上脸儿甜,止不过钞儿苦。(元·无名氏《【双调】风入松·翠楼红袖倒》,《全元散曲》)

(20)脸儿甜,话儿粘。(元·刘秉忠《【南吕】干荷叶》,《全元散曲》)

上古时期,“甘”还有视觉域用法“松、宽”,是对事物特点的描述,仅见《庄子·外篇·骈拇》一例:“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成玄英疏:“甘,缓也。”《广韵》:“缓,舒也。”句中“甘而不固”指车辐条松动、不牢固,宽松有余地的视觉感受类似于清甜味道给人的舒服感受。

二、基于因果关系的转喻引申

“甘”在上古还有义位“情愿、乐意”。因果转喻作用下,“甘”的“味美”义引申出“情愿”义,表示行为选择。即食用味美的食物会成为人的主观行为选择。如下例(21)—例(23):

(21)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诗·齐风·鸡鸣》)

(22)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

(23)对曰:“苟可以携,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国语·晋语一》)

例(21)是一首描写夫妇生活情趣的诗,该句以妻子口吻表达:“虫子嗡嗡飞响,想与夫君同入梦乡。”例(22)中则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思念远征的丈夫,哪怕想得头痛也愿意。例(23)是晋献公时大夫史苏担心国君一味听信谗言好话,误了国事。

“甘愿”体现在行动上指采取特定行为,投射在心理层面即为内心喜欢程度的加深,“甘”从“甘愿”义发展出“嗜好、喜爱”义,体现了行为及对应的情感态度。如例(24)中“甘”“嗜”相对,义为喜爱美酒音乐,例(25)“甘”“慕”对举,“甘利”即为“好利、逐利”。

(24)甘酒嗜音,峻宇雕墙。(《尚书·五子之歌》)

(25)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韩非子·六反》)

三、结语

如图1、图2所示,我们把“甘”“甜”的词义引申路径归纳如下:

可以看出,“甘”“甜”都经历了路径一,始源于味觉域,“甘”“甜”都可以引申至视觉域、听觉域和心理感受域。区别在于,“甘”还多了“味觉域→态度域”的引申路径,而“甜”没有态度域用法。这可能与古汉语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较为丰富有关,“以……为甘”即甘愿去做某事或者喜爱某个事物,而“甜”出现较迟,一般出现在形容词的典型句法位置(即作主谓句的谓语或偏正结构的定语),也就没有引申出态度域义项,句法位置会对词义产生影响。

另外,两条路径中的“甘”“甜”的语义所指方向和描述对象不同。路径一中,“甘”“甜”指向体词性的食物名或事物名。语义可以指向前,如例(4)中前指植物“荼”,例(6)中前指水果“桃”,可以指向后,如“甘”“甜”与名物词素组合而成的“甘醴”“甘鸡”“甘泉”“甜酢”等,还可以指向自身,如例(3)中“甘肥”自身就能转指“美味的食物”。在路径二中,“甘”表“情愿”义时后接的宾语多为事件小句,语义一般只能指向后,见例(21)—例(23);当表示“喜爱”义时,语义指向不但只能后指,且其指向成分的语义往往限制为表示情感态度、喜好追求等。

作者简介:林静媛(1996—),女,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

注释:

〔1〕潘秋平,张家敏.从语义地图看五味之词的语义演变[J].语言学论丛,2017(1):318-372.

〔2〕蒋绍愚.五味之名及其引申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61.

〔3〕殷晓杰,何意超.“甘”“甜”历时替换考[J].汉语学报,2013(1):53-59.

〔4〕王鳳阳.古辞辨(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猜你喜欢

甘甜甜味味觉
多面的绘画者——我心目中的鲁迅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能抑制甜味的植物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事茶十五年 甘甜自知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不懈监督,只为群众喝上甘甜水
“幸”感生活调查
新型甜味剂——甜味蛋白
“肥”或成为第六种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