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顽主》中的现实主义与史诗表达

2024-04-27易可

雨露风 2024年2期
关键词:王朔史诗现实主义

易可

文学作品中的史诗感,通常需要用宏大的叙事与复杂的人物关系来衬托。纵观当代许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史诗感的表达大多是在一个固定的时代背景或者社会环境下,一群特定人物的经历再现。本文以王朔20世纪80年代所创作的《顽主》为例,探讨这部作品在荒诞色彩中所呈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品质与其独有的“史诗”表达。

一、当代中国小说的史诗情结

每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史诗,虽然世界上的第一部史诗作品目前还无法考证,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史诗是一个文明集成文化的象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历史和时代变迁的优秀作品,形成所谓的“红色经典”,《红旗谱》《创业史》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文学界出现了新的主题和热点,但在一部分作家那里,史诗情结始终挥之不去。

在现代文学中,出于对世界认知追求的不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可多为追求“史诗感”而非追求“史诗”,具有史诗感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宏大氛围,这样的现象在白话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主流之后更加明显。在文学或艺术评论中,有时会用“史诗感”来形容那些具有史诗式氛围和庄严气息的作品,这是一种更加宽泛的表述,用以强调作品所传达的宏伟和深远的意境。

从文学以及剧作的角度出发,在描绘史诗时还原特定时代和文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風俗和社会结构,使观众能够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中。时代感、宏大叙事、典型角色的命运都是一部史诗作品的重要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多方面的融合,能够在文学作品中有效地营造史诗感,使观众沉浸在一个宏伟、深刻且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中。

二、《顽主》的现实主义价值

(一)小说《顽主》概述

《顽主》是作家王朔所著的一篇中篇讽刺主义小说,该作品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事性十分饱满。《顽主》主要讲述于观、马青、杨重三位青年在时代交替的十字路口,用叛逆的态度对抗社会的规范和常规的故事。通过三位主人公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和对话,传递出对生活和社会的看法,展示生活中的荒诞和无常。

《顽主》的故事背景建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新中国,情节上运用了丰富的黑色幽默元素,通过夸张和荒谬的事件,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融入一种充满戏谑和讽刺的叙事中。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小说既成为社会寓言,又带有一定的文学实验性质,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观察。

林子懿对其评价道:“故事框架看似是非常荒诞的,但是如果是作为对一个社会样本的观察与嘲讽,这种方式显然足够了。”[1]《顽主》因其与众不同的文风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一种颇具张扬和叛逆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二)《顽主》的现实主义表达

从小说的选题来看,“顽主”一词是北京方言中对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的调侃,同时也是对当时主动破坏社会内在运行规则年轻人的一种蔑称。用现在人的眼光看,《顽主》中的年轻人是在尝试用新思路进行创业,但在当时,他们的行为自然无法被人理解。从小说情节的发展来看,“三T”公司的构想显然是成功的,因为在故事的一开始,三位主人公就接到了公司开张后的第一笔订单。作家宝康向他们阐述自己的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远大抱负,但自己的作品却毫无名气,所以希望“三T”公司能够让自己获得一次站在聚光灯之下成为主角的机会。从人物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宝康内心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得到认可的作家,但又摆出一副看似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的样子,这一点被主人公于观洞悉,于是就有了后面“3T”奖的故事。

在筹备颁奖礼的时候,于观想办法租借到会展中心作为场地,而对外招揽观众时用的理由却是展会免费提供食品,还有节目看,对于所谓颁奖礼,于观则没有透露任何一个字,上台的作家代表也是被雇佣来的托儿,目的就是为了衬托这一次的评委会大奖得主宝康。在这一部分,王朔十分直白地表明了宝康就是想要一个荣誉,而观众只想要免费的茶点,无论是会展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上台的作家代表,都不过是收钱办事的人,至于事情的结果是什么,王朔则收敛不提。这里的语言风格十分独到,阐述了当事人的普遍想法与现实需求,由此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看出,其实整篇小说都在讽刺这样的虚假行为,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又默许了这样事情的发生。杨重替一位医生谈恋爱,却因为表现良好,引得医生的女友对他好感倍增;马青被委托当出气筒,替丈夫承受妻子的怒火。即使明确对方不是自己可以肆意宣泄内心不快的人,但是因为委托关系的存在,双方依旧默许了这样的行为的现实性。[2]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们因为内在约束而羞于对外表达自己的直接需求,交钱让人办事成为这种情绪的出口,故事的另一层现实的价值就是在阐释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但于观的父母期望孩子的人生与自己一般无二。于观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更倾向追求内心的自由,正因为社会的允许,他才能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成立公司。故事最后虽然三个年轻人闯下大祸,但又因为人们的欲望与内心深层次的需求的普遍存在,一边认为公司不务正业,一边却又获得了特殊时代下的市场的认可,被赋予了存在的价值。

三、《顽主》中的“史诗”价值

(一)作品对社会的客观的“史诗”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看,《顽主》的故事情节在史诗性上没有明显的表现,既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将故事延展开,从过去的时代看到《顽主》的年代,那么其史诗感便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3]

从小说中可以推断,“顽主”的父母是老一辈的革命英雄,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曾经是最好的年轻人,被送进了军队,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迟暮的人了。”[4]他们因此变得愤世嫉俗,排斥传统伦理和文化价值观的压制,所以王朔小说中的主角多有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他们是底层的百姓,展现了最真实的生活,王朔将其统称为“顽主”,在逐渐丧失自我后成为文化边缘者。这种文化边缘者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反抗,表现为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抗拒。如果这个时候再结合王朔《动物凶猛》中的故事内容,那么我们可以说,故事里的马小军似乎在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现实里的于观,当前后的时间绵延了近二十年,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就被放大地表现了出来。

许多作品的评论将王朔的《顽主》与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相挂钩,似乎在那个时代世界就进入了一个集体思维创新的年代。如果中国有“顽主”,那么西方就有“嬉皮士”,如果中国有《顽主》,那么西方就有《崩塌的一代》。

现如今世界依旧在有序地运转着,其背后有独特的逻辑,人在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这个过程中,实际依旧是具有自主表达的权力的。但是普通人注重自己的现实生活,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作者一直没有评价,留给时间去铺垫,人是如此,作品也会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顽主》还是西方《崩塌的一代》,都找到了现实与史诗内容对照的最好的平衡点,这样的平衡点则可以让作品历久弥新,作品小而表达全。

(二)《顽主》的史诗表达在现代的延续

如果《顽主》的作品价值只用于阐述过去的生活,那仍然不足以被称为史诗。在21世纪的第一个二十年过去之后,当人们在评价王朔的时候会发现,“王朔现象”并没有消失,其作品的价值仍然在延续,成为客观表达的存在。这一点可以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视听语言作品——“电影”来解释。

导演冯小刚所拍摄的两部电影《甲方乙方》《私人订制》,其中的荒诞主义就是脱胎于《顽主》故事的内容延展,其本质依旧是一种偏向于理想主义的内容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从小说变成了电影。某种意义上,冯小刚的电影正如王朔的小说一样,不受主流价值的认可,但市场会肯定这些故事的价值。这实际上也是在说,即使老一辈的“顽主”已经老去,现代的年轻人依旧迷茫。

放在时下语境来看,人们可能不会再用“顽主”一词来形容现在这类人。现代社会中年轻人普遍的迷茫,又使他们走上反对父辈的路,本质是对《顽主》内核的一种精神延续。所以可以说王朔是用自己的一部小说,前前后后影响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1世纪的人,虽然王朔本身没有这个意图,但是他的小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四、结语

纵观王朔的此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尽管缺乏严格意义上史诗作品所要求的广阔时空背景、众多角色和宏大冲突等要素,但是作品本身是需要人去解读的,当作品被一个人深刻地解读,那么故事内容就是属于这个人独特的符号记忆,当这样的符号记忆从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对于时代的挽歌就会成为一个必然的事实。因此,我们说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有其特定的现实表达的,但是如果将把小说故事解构的观众们纳入其中,两者的化学反应催生出来的便是一种潜藏在时代记忆里的史诗的故事感,两者不突兀,反而有了一种时代的平衡感。

注释:

〔1〕林子懿.论王朔后期创作中的时态和觉悟——以《我的千岁寒》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2〕赵勇.在文學生产与视觉文化之间——1990年代以来作家“触电”现象的回顾与反思[J].小说评论,2022(4):4-20.

〔3〕翁荣江.从“怀旧新顽主”到“时代写实者”——论石一枫的都市青年书写[D].武汉:武汉大学,2019.

〔4〕林芳毅,张柠.后顽主时代:从王朔到石一枫[J].文艺争鸣,2021(7):189-197.

猜你喜欢

王朔史诗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史诗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