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绘本心理课创编思路与方法

2024-04-26林艳如赵蕊黄文婷张雪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绘本故事创编

林艳如?赵蕊?黄文婷?张雪琪

摘要:近年来,绘本常被运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中,不过,当前绘本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方法不成系统,虽有前人总结经验,但创编过程不够细化、具体化。基于实践,总结了将绘本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四种方法:精选绘本,确定主题;活用素材,服务目标;丰富课堂,强化体验;关注细节,开放体悟。为准备将绘本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绘本心理课;创编;绘本故事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2-0028-04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统一教材,这使得教材适用度较低。这一方面给心理教师設计课程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给心理教师带来了挑战:参考哪些资料来准备心理课,如何上好心理课,心理教师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和总结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心理教师逐渐产生共识,发现绘本是一种较为适宜的课堂参考资料。

绘本因其以儿童为本位的特点,早已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中,例如小学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等学科[1-4]。绘本具有丰富的故事性,深受儿童喜爱。绘本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使某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1]。由此来看,绘本教育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绘本心理课不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而是依托于绘本故事并采用一定方法将故事有效融入课程之中。因此,绘本心理课的形成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完善、到更具心理味的过程。

如何更好地将绘本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前人总结的策略不全面、过于笼统也缺乏实践性。因此,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及前人总结的方法,从如何选择绘本、如何利用绘本到如何设计绘本心理课、如何实践绘本心理课的顺序,梳理绘本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路与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精选绘本,确定主题

寻找什么样的绘本作为绘本心理课素材,是首要问题。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思路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从现实问题找绘本。先关注现实中的某一现象,例如“二胎问题”,再通过搜索引擎等网络渠道搜索绘本资料,即可搜索到如《彼得的椅子》《爸爸是我的》《跟屁虫》等相关绘本的相关正版资源。

第二,从绘本主题联系现实。若没有明确关注的主题,也可以先通过上述渠道浏览各个主题的绘本,在浏览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受到某个绘本的启发,从中联系现实问题,再对绘本进行改编,融入课堂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同主题甚至同名绘本不少,但绘本的图片精美度、故事逻辑性有所差异,需要教师仔细辨别,精选适合创编的绘本。

二、活用素材,服务目标

确定绘本课主题、选择了绘本素材,接下来就是利用绘本素材创编绘本心理健康教育课,达成教学目标。这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选择:绘本素材选用、绘本故事叙述、绘本故事展示。

(一)绘本素材选用技巧

选择某一绘本素材后,教师应该从课程设计的宏观角度考虑素材的选用。称之为选用,意味着所选定的绘本素材的有些部分可用,有些部分可不用。绘本心理课不是绘本阅读课,让学生听完整本的绘本故事并不是课程目的,借绘本所关注的特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体悟才是选择绘本最终目的。因此,对绘本故事内容可以选择完全使用,既让完整绘本故事成为主线贯穿课堂,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来部分选用,例如作为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5]。

例如,绘本《弟弟是个烦人精》,关注的是家庭中的二孩问题。故事中的姐姐一开始不喜欢弟弟,认为弟弟是个“烦人精”,后面却因为弟弟的哭泣于心不忍,开始改变对待弟弟的方式。这个转折比较突兀,不够合情理,学生往往无法共情绘本中主人公的经历。因此,如果只是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平铺直述,试图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弟弟妹妹,和弟弟妹妹友好相处,就会显得牵强,无法达成课程目标,甚至还会引起在家中是大宝的学生的逆反心理。

考虑到绘本本身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不一定要把绘本中姐姐对弟弟的态度改变这一部分呈现出来,可以借绘本前半部分的内容,以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为切入点,探讨姐姐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猜测,从而自我投射。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分为“喜欢弟弟妹妹”组和“不喜欢弟弟妹妹”组,“喜欢弟弟妹妹”组的学生所表达的观点可以给“不喜欢弟弟妹妹”组的学生提供新的视角,促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弟弟妹妹。如果最后有的学生仍然无法改变学生对弟弟妹妹的看法,也应保持接纳态度。

(二)绘本故事叙述顺序调整

不管是全部选用还是部分选用绘本素材,原绘本故事的叙述顺序都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改变。

例如在将绘本《气破肚皮的西红柿》引入心理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故事中一个爱生气的男孩——壮壮。壮壮因为爱生气,肚皮像快要爆掉的西红柿一样。再呈现故事结局,壮壮的西红柿肚皮不见了。让学生猜测壮壮是怎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最后再将壮壮改变的过程展现出来。

这种叙述方式就是先部分正叙,再穿插结局,让学生猜测中间转变过程,最后公布中间的故事,中间的情节可能与学生的猜测接近,也可能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往往会激发学生产生更多关注。

除此方式以外,还有常用的正叙和倒叙的方式,教师可以灵活改变叙述方式,让绘本故事更具吸引力。

(三)绘本故事展示方式

确定了要展示的主题绘本及绘本当中的素材,而如何展示绘本故事,也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对教师或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静态图片展示

根据教学环节需要,将绘本分为几个部分,并把绘本图片穿插在课件中,教师一边呈现绘本图片,一边讲解和引导。这种方式对课件制作难度不高。但对于教师讲故事和演绎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做到音调仰扬顿挫,表演生动有趣[6]。

例如,教师在展示绘本《小老鼠漫长的一夜》时,要变换音色、音量、语速,来渲染出夜晚的恐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恐惧、害怕情绪,进而促使学生讨论如何应对这一情绪,达成教学目标。

2.动态视频展示

融合信息技术,将绘本通过声、形、光、色处理,以动画形式展示[7]。这需要教师提前为绘本配音朗读,并做成绘本动画。但教师如果不具备较好的配音能力,也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达成目的。

例如,利用绘本《我永远爱你》来准备丧失主题课程时,由于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和一个小男孩。心理教师并非专业配音人员,可能配不出适合的音色,但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剪辑软件(如剪映),分别为两位主人公选择符合角色特点的可爱音色来配音,将绘本故事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3.静态动态相结合

一堂优质的绘本心理课,不会只是单纯地播放绘本视频,也不会只有静态的绘本图片,往往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要让静图动起来,除了录制翻页式的绘本视频外,还可以利用ppt或希沃来实现。这种方法往往更生动。首先要选用与绘本故事贴合的背景,再将绘本中的人物用抠图的方式,放置于ppt中,让人物在ppt中的位置更加灵活,并可单独针对人物设置动画,让人物图像与课件的整体设计更加整合协调,更美观,更具有故事感。静态和动态的结合,考验的是教师课件制作能力,当然,最终的课件呈现,也同样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演绎。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由学生扮演绘本故事中的角色,在课堂中现场演绎故事情节。这可以让学生深度加工绘本故事的人物角色的特点、掌握故事发展脉络。但这种方法需要在上课前找到愿意进行扮演的学生,并熟悉绘本故事、人物台词。在具体操作上比较繁杂。因此,课堂上较少用该方式让学生演绎完整的故事,多数情况是让学生演绎绘本的某个部分。且根据经验,角色扮演适合在公开课等展示性的场合下运用,更具观赏性。一般课堂则较少使用。

三、丰富课堂,强化体验

如果一节绘本心理课只是单一地呈现绘本故事,意图通过故事引导学生产生感悟,则会浮于表面,难以引发学生共情,触动学生。因此,除了绘本本身作为素材形成课程支撑外,绘本心理课往往还需要更加丰富、生动的环节设置来加深学生的体验。具体来说,有以下环节设置方法可供参考。

(一)游戏导入,开启话题

例如友谊主题的绘本《大猩猩的友谊要出租》,教师可以先用“找朋友”游戏进行导入,教师口令“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___个好朋友”,学生根据老师喊出的数字进行组队。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大家是怎么成功组队的?

(2)是否有人落单,落单时是什么心情?

如果没有人落单,那么说明大家都很幸运,找到了朋友。由此引出“有一只大猩猩,他也在找朋友,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找到朋友了吗,怎么找到的?”这个导入游戏也适用于其他友谊主题的绘本。

(二)活动体验,激活情绪

利用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教授学生如何应对恐惧时,教师可以在进入绘本故事前或者在其后,加入勇气大挑战环节,让学生将手伸入不透明的箱子中,并在箱子中放置各种触感的物品,例如冰冻过的土豆、手感尖刺的假草、布娃娃的假发,让学生猜测箱中的物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触摸箱中物品时,也要调动学生的紧张情绪。如此一来,这种未知带来的恐惧才能真正被激活。

(三)实战练习,即时获益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诸多能力目标,都需要学生掌握或运用某一种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实战练习,强化记忆。

例如,在将绘本《跟着青蛙小弟学呼吸》引入心理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呼吸方法来调节身心状态。在说明焦虑情绪下的身体状态特点后,可以先让学生原地高抬腿一分钟,提高心率,模拟紧张焦虑时的身体状态,再让学生选用一种呼吸方法,练习这种方法来缓解自己加速的心跳,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呼吸方法中获益,从而强化记忆。

(四)还原模仿,联系现实

学习生气情绪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并还原自己或模仿身边亲近的人生气的样子,并思考是否喜欢人们生气时的行为。这既可引出课程主题,又可引导学生反思生气这一情绪对身边他人的影响。这样,先将学生拉进现实,再回到绘本故事《菲菲生气了》,讲述菲菲生气后的种种行为表现,讨论这些行为利弊。

(五)续写续画,放飞想象

绘本是由图、文以及一定的留白构成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留白部分,甚至可以人为地制作出留白,供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或者续画绘本。学生在续写续画中,投射个人的情绪、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开学生的防御,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绘本《我为什么还不开花?》中,一颗种子等待许久仍不开花,和周围已经开花的小伙伴形成了对比。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自我怀疑后,种子认清了自己,发现自己是一棵小树。树可以开花,但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苦。教师可以不将小树开花的绘本图片展示出来,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大树最终开花的样子,让学生将自身的希冀寄托其中,既增强了课堂的体验感,也对学生形成一种激励。

(六)热点视频,丰富素材

绘本心理课不仅仅有绘本,还可以加入网络热点视频来丰富素材。如“作业本拯救计划”参考《作业本疯了》这一绘本,在课程中,“作业本疯了”可以通过绘本的图文材料来呈现,但作业本的主人及其家人的“痛苦”,比起用绘本中的图文来表达,通过网络视频来呈现,则更为生动、更有吸引力。教师可播放小学生写作业以及家长辅导作业的崩溃场面,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直击学生的需求,激發学生听课的兴趣与动力。

四、关注细节,开放体悟

绘本心理课的检验标准是课堂。本文所总结的绘本运用方法或能给教师准备绘本心理课提供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方法是服务于目标的。在真正实践绘本心理课时,教师要警惕,不能让课堂流于形式,一定要踏实落地,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让学生跟着教师“走流程”。

例如,学生独立阅读绘本时,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走马观花式翻完绘本,但在绘本心理课上,教师要适时做绘本的“放大镜”,不要赶流程着急读完绘本故事,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细节”可能是绘本上可以看见、但不容易发现的事物,也可能是绘本上看不见但需要师生去细细体会的情感。比如,当开启一个绘本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人物的表情、动作,猜测人物的遭遇。关注细节的另一个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后,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深入的追问或回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脚手架”作用。正所谓问题在精、在深,而不在多。最后,在绘本心理课上,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所表达的感受、想法保持开放态度,包容多样性。

在实践绘本心理课过程中,了解儿童思维,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现状,不断反思、改进课程设计,才能打磨出一堂优质的绘本心理课。

五、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绘本心理课的創编思路与方法,也许能够为初次接触绘本的心理教师提供方向和方法方面的参考与指导,但每位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将以上方法视为定式。只要方法有效,都是好方法。更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通过有效地运用绘本,教师可以创编有趣、有料的绘本心理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娟.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 小学生(上旬刊),2022(11):28-30.

[2]王程. 绘本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 小学生(下旬刊),2023(2):145-147.

[3]徐晗晗. 如何运用绘本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 小学生(下旬刊),2022(10):121-123.

[4]许红燕. 浅谈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207-209.

[5]朱倩倩. 绘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探析[J]. 新课程,2019(16):2.

[6]孙洲. 绘本在小学低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初步运用与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9):9-11.

[6]林米珍. 绘本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 教育信息技术,2023(5):72-74.

猜你喜欢

绘本故事创编
巧用绘本打造精彩开放的英语课堂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健美操创编能力
对抗类体育游戏的创编
具身教学应用于小学绘本故事课堂的研究
新疆塔塔尔族健身舞创编研究
绘本多样化主题实施《疯狂快递》
经典传承,知行合一
谈谈从绘本到绘本剧的创编与指导策略
Phonics课堂的五部曲
重拾绘本故事 撷取别样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