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强筋高产小麦中麦578 在河南省的高效栽培技术

2024-04-26冉午玲张文玲田宇兵

中国种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感中麦强筋

冉午玲 张文玲 常 萍 田宇兵

(1 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郑州450046;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河南省地处黄淮冬麦区南片,是我国小麦的第一大主产省份,小麦种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73万hm2左右,约占全国的24%,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区对小麦新品种的抗倒性、抗干热风和抗穗发芽能力以及综合抗病性都有较高的要求[1]。每年小麦播种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都会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以及品种的稳产性、丰产性、优质专用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性状,推荐合适的主推品种和搭配品种,优化品种布局[2-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中麦578,品种来源为中麦255/济麦22,先后于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和2022 年分别通过河南省(豫审麦20190057)、国家黄淮南片区(国审麦20200016)、国家黄淮北片区(国审麦20210059)和新疆自治区(新审麦2022 年041 号)审定,植物新品种权号CNA20171916.8。该品种优质强筋且品质稳定,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抗病、抗逆性强,属早中熟品种。近年来在展示示范和大田种植中表现优异,深受农民和制粉企业认可,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至今在河南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已超过80 余万hm2,成为包括河南省在内的黄淮冬麦区小麦主导品种,为河南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升小麦产业竞争力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将中麦578 的特征特性及其在河南省的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中麦578 属半冬性早中熟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23.8d,比对照周麦18 早1.0d。幼苗半直立,苗势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株高80.3cm,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熟相好。籽粒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41.1万穗,穗粒数27.9粒,千粒重47.1g。

1.2 品质表现2016-2017 年度品质检测结果:容重821g/L,蛋白质含量(干基)15.1%,吸水率61.6%,湿面筋含量30.8%,稳定时间18.0min,最大拉伸阻力676 E.U.,拉伸面积131cm2;2017-2018年度品质检测结果:容重803g/L,蛋白质含量(干基)16.3%,吸水率57.6%,湿面筋含量32.6%,稳定时间12.7min,最大拉伸阻力596 E.U.,拉伸面积140cm2。2016-2017 年度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

1.3 抗病抗逆性2016-2017 年度和2017-2018年度接种鉴定结果分别为:中抗和中感条锈病,中感和中感叶锈病,中感和中感白粉病,中感和中感纹枯病,高感和高感赤霉病。冬季抗寒性好,抗倒伏性中等,籽粒灌浆速率快,耐后期高温能力较强。

2 产量表现

2016-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强筋组区域试验,2个年度每667m2平均产量476.2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6.7%,21 点汇总18 点增产,增产点率85.7%;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强筋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44.2kg,比对照周麦18 增产7.4%,11 点汇总11 点增产,增产点率100%。

2019-2023 年度连续参加黄淮南片国家冬小麦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其中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新乡市新乡县、周口市鹿邑县3 个展示点2019-2020年度每667m2平均产量依次为568.2kg、514.8kg、557.0kg,较参展品种产量均值分别减产0.10%、减产1.20%、增产3.10%,分别居10 个参试品种第7 位、第7 位、第6 位;2020-2021 年度平均产量564.8kg、588.5kg、547.0kg,较参展品种产量均值分别减产2.04%、增产2.55%、减产3.82%,分别居17 个参试品种第12 位、第7 位、第16 位;2021-2022 年度平均产量605.3kg、588.3kg、600.3kg,较参展品种产量均值分别增产0.53%、减产1.98%、增产0.80%,分别居9 个参试品种第5 位、第7 位、第5 位;2022-2023 年度郑州市荥阳市受孢囊线虫病影响,产量未予汇总。河南省3 个展示点近5 年的展示示范中,中麦578 的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田间发生程度轻,田间无倒伏情况,熟相好。中麦578 作为优质强筋品种在河南省适宜种植区域内表现出早熟、丰产稳产性好、抗倒性好、广适性好等优点,做到了产量和品质兼优,受到广泛认可。

3 主要栽培技术

3.1 选地与整地河南省(除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外)早中茬地适宜种植区内,优先选取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等代表性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以壤质为佳。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以上,不宜在沙质土和没有灌溉条件的瘠薄地种植。精细整地,每隔2~3 年深耕一次,深度宜在30cm 左右,其他年份采用旋耕或条旋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耕地应在宜耕期内进行。

3.2 种子处理精选种子,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发芽率高的种子,以提高出苗率和幼苗长势、分蘖力,保证个体健壮生长和群体良好发育,形成壮苗。包衣剂应优先用于防控根腐病、茎基腐病,建议采用酷拉斯包衣,其中苯醚甲环唑可适当加大剂量使用,同时可添加噻虫嗪,用于防治地下害虫。

3.3 播期播量适宜播期为10 月15-31 日,建议在其范围内适当晚播,且在适宜墒情条件下播种。每667m2适宜播种量为10~12kg,基本苗以18 万左右为宜。播期推迟、水肥条件较差地块应适当加大播量,每晚播1d,每667m2播量需加大0.25kg,但最大播量不宜超过15kg。播种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75%,播前墒情不足时,可于耕地前7~10d 造墒;遇降雨或土壤墒情好的年份,可及时适墒耕地、播种。

3.4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基肥。在耕地前施用优质农家肥或腐熟厩肥等有机肥,并配合施用化肥,一般每667m2产量为500~600kg 地块分别施用尿素18kg、磷酸二铵22kg 和硫酸钾18kg,或三元复合肥(25-12-8)50~60kg 作底肥,硫、锌等微量养分不足的区域可配合施用硫酸锌1.0~1.5kg。

3.5 精细管理足墒下种,播种时深浅一致,以3~5cm 为宜。对墒情偏湿地块,特别是粘土地和浇蒙头水地块一定要浅播。播种后及时镇压,尤其是土壤墒情不足和秸秆还田的地块务必镇压,以提高出苗率,越冬时群体应达到计划亩穗数的1.6 倍左右,暖冬年份出现麦苗旺长或超过合理群体量情况,应及时采取镇压等措施,控制群体,避免冬季冻害,镇压时需要注意做到“压旺不压弱、压干不压湿、压黄不压绿”。依据苗势强弱和土壤墒情,于立冬至小雪期间结合追施氮肥浇足越冬水。喷施除草剂应选择气温10℃左右,晴天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

返青期促控结合,正常年份浇过越冬水的地块返青期应适当控制肥水,以免因浇水而降低地温,延缓小麦正常返青和生长;播种晚、苗势弱、底肥不足、冻害严重地块,可在早春中耕结合追肥,早浇返青水;播种早、群体大、苗势旺地块,可在早春镇压结合中耕,控旺转壮。返青至起身期,优先选用噻呋酰胺悬浮剂复配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咪鲜胺水剂,采用长杆自走式喷雾器大剂量喷淋小麦茎基部,综合防控茎基腐病和纹枯病;病害严重地块轮换用药连喷2 次,用药间隔期10~15d。可结合喷施吡虫啉防治虫害。

拔节孕穗期个体生长健壮、群体合理的地块,宜在3 月底前后拔节末期基部节间定长时追肥浇水;对土壤肥力高、麦苗群体大的地块,可推迟到旗叶露尖前追肥浇水,追肥数量占氮肥总投入量的30%,一般以每667m2追施尿素15kg 左右为宜。开花后10d 左右应根据土壤墒情,酌情浇好灌浆水。开花灌浆期应结合“一喷三防”防治赤霉病、叶锈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病害严重年份,为确保防治效果,需在第1 次防治结束5~7d 后再喷药1~2 次。

3.6 适期收获小麦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末期,当籽粒含水量达到 14%~15%时应及时机械收获,防止水分过低造成落粒,降低产量。中麦578 等优质小麦收获时需注意单收单运、单晾单贮,收获后及时晾晒,直至其含水量降至13%以下,入库前做好粮食精选,保证优质商品粮的纯度和质量,确保优质小麦商品等级,做到优质优价,丰产丰收。

猜你喜欢

中感中麦强筋
老年强筋操(二)
老年强筋操(一)
老年强筋操(四)
老年强筋操(三)
亚热带地区蚕种低温冷藏保护免浸酸技术研究
中麦安全鞋 更多世界500强的选择
青海省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①
中麦175 助力甘肃旱年增收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的越年冷藏保护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