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4-22王思雨陈圆圆陈淑丽

传播与版权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红色文化

王思雨 陈圆圆 陈淑丽

[摘要]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遵义会议纪念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文章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仍然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传播形式较为陈旧、传播渠道相对匮乏、传播环境亟须改善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宣传保障阵线”“创新内容形式,提升传播吸引力”“拓宽传播渠道,展现红色文化魅力”“优化传播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有效对策,以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红色文化;遵义会议纪念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所积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2]。遵义会议纪念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蕴含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核心的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人们感悟红色情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在新时代,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相关主体应合理应用新媒体,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红色文化在当前境遇下的传承与创新,建构红色文化传播新形态。

一、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并为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意义。遵义会议纪念馆主要由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是红色文化传播、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一)主體多元,客体广泛

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形成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遵义会议纪念馆在红色文化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主体多元,客体广泛的特点。一方面,主体多元主要表现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一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举办和参与巡展、论坛、讲座等活动,如“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主题展览和“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3”等。二是遵义会议纪念馆认真落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总要求,重视培养和提高宣传队伍的讲解能力,组织相关培训,鼓励宣传队伍参与各种讲解比赛,在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单位”。另一方面,客体广泛表现为受众人数多、群体类型多样。一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推动红色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连续在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并面向全国高校遴选1000支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广泛开展志愿宣讲活动,推动红色教育建设。二是遵义会议纪念馆与勤基集团、湖南建工集团等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建立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三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重视推广红色旅游,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满足他们到场馆参观、学习的需求。然而,红色文化传播受众多集中于党员、学生群体,其他群体则较少。

(二)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批革命纪念馆,总占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下辖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等纪念场所,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4]。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遵义会议纪念馆调查、发掘、整理了大量的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艺作品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遵义红色文化,彰显了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遵义会议纪念馆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精准定位,重点围绕遵义会议精神,深入挖掘、拓展相关信息和思想内涵,重点突出价值引领,结合时代特色,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2016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推出了“长征与遵义会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全国巡展,累计在11个城市举办了30多场巡展活动,观展量超过200万人次,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三)多维度传播,网络关注度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播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借助新媒体技术建设规划有序、美观性强、内容全面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因此,遵义会议纪念馆积极搭建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其中官方网站建设相对完善。据统计,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官方网站访问量累计超过130万人次,受众的使用度、关注度较高。遵义会议纪念馆官方网站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融文字、图片、声音等于一体,增强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和吸引力,直接进行新闻推送、旅游导览、场馆展览以及藏品展示等,介绍遵义会议精神基本内涵,并用英文介绍中国遵义形象,不仅以鲜活的方式传播遵义会议的内涵,让受众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内容,还有效扩大了遵义的国际影响力。此外,遵义会议纪念馆官方网站还提供360度VR全景服务,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增强虚拟旅游的现实效果。然而,遵义会议纪念馆部分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在信息推送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多以发布通知为主,并且尚未建立短视频宣传账号。

二、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网民数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这为红色文化永葆生机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红色文化传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遵义会议纪念馆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然而其在传播主体、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环境方面仍面临挑战,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一)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发起者、传播者,宣传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红色文化传播的性质、方向和内容,因此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理论功底、善于运用新媒体功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宣传队伍十分必要[5]。然而目前,一方面,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研究队伍主要由省内相关专家构成,研究工作量大,研究成果周期长,研究后备人才不足;另一方面,遵义会议纪念馆培养宣传队伍以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水平为主,对其在其他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方面培训不足,且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亟须引进熟知新媒体现状与特性、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善用新媒体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储备集红色文化理论知识与新媒体技术水平于一体的人才,从而高效、专业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二)传播形式较为陈旧

采用多种形式呈现红色文化背后的感人故事,是红色文化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与吸引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遵义会议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以宣讲说教为主,形式较单调,语言生动化、鲜活化不足,不利于完整体现和还原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受众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宣传效果[6]。同时,遵义会议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为主,对新媒体的创新运用不足,有关红色文化的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较少,相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优质红色短视频制作也较少,尚未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优势,实现传播主体和客体的良性互动。此外,虽然遵义会议纪念馆已经在红色旅游中增强科技手段的应用,但是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其在技术的投入和使用上仍然存在短板,尚未能较好地满足受众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需求。

(三)传播渠道相对匮乏

新媒体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使社会发展进入一个传播者与受众相互融合的新时代[7]。然而,当前遵义会议纪念馆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仍以传统媒体为主,依赖于线下宣讲、报纸宣传、电视广播推广等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贴合新时代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新要求和喜好。当前,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传播渠道以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信息化需求,但是在信息推送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更新少、频率低,更新时间不固定,关于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较少等,不利于受众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同时,遵义会议纪念馆也尚未利用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未建立宣传专用账号。笔者通过搜索“遵义会议纪念馆红色文化”,发现相关视频极少,多以场馆介绍视频为主,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可见,遵义会议纪念馆亟须将红色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拓宽传播渠道,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解决红色文化传播范围较窄、传播力度不够、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传播环境亟须改善

传播环境作为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是影响传播效果的网络[8]。笔者通过分析、总结遵义会议纪念馆传播环境,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其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環境问题主要包括资源较为分散、建设资金不足、网络环境复杂三个方面。一是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相关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建立联系密切的红色文化传播网络。二是受相关投入资金限制,遵义会议纪念馆主要围绕红色旅游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活动,虽然这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但是在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挖掘上则略显不足。三是基于网络化媒体空间的开放性、自由性,遵义会议纪念馆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信息的科学性、严谨性风险,亟须杜绝不良信息的滋生,正确引导受众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诸多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亟须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相关资源,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从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内容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做到扬长避短,协调发展,从而打破红色文化传播的瓶颈,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

(一)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宣传保障阵线

人才队伍建设是红色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关键因素和不可或缺的条件。红色文化传播队伍的建设需要相关主体从提高红色文化传播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专业化的红色文化研究队伍,营造有利于培养后备人才的环境三个方面持续发力[9]。首先,遵义会议纪念馆应围绕红色文化发展脉络、深刻内涵、历史事实、时代价值多个维度,定期对宣传队伍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数字素养等,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对红色文化形成系统的认知,从而打造场馆的优质名片。其次,遵义会议纪念馆应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引进专业人才,通过聘请红色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组织学术论坛等,提升地方红色文化知名度,并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吸引专家学者对地方红色文化开展相关研究。最后,遵义会议纪念馆要积极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营造有利于培养后备人才的良好环境,并加强与全国高校的合作,筑牢宣传保障阵线。

(二)创新内容形式,提升传播吸引力

在新媒体时代,遵义会议纪念馆应当与时俱进,全面创新传播形式,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提质增效。首先,遵义会议纪念馆应从宣讲说教方式向创新叙事方式转变,面向专业受众以系统、全面的理论概况方式构建和完善红色文化思维体系,面向普通受众以生活化、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的形式呈现和表达红色文化,从而使红色文化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其次,遵义会议纪念馆要创新红色文化表现手法,收集和挖掘历史故事、革命故事、文物故事创编成小说、散文、诗词等,编排成戏剧、情景剧等,打造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和红色文化影视精品,并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10]。最后,遵义会议纪念馆要利用5G、AR、VR、XR 等新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场馆的多维实景,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并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推动传播形式数字化、在线化、互动化、社交化,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受众体验感。

(三)拓宽传播渠道,展现红色文化魅力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呈现多元融合状态。遵义会议纪念馆要创新运用媒介形式,整合各类资源平台,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具体而言,遵义会议纪念馆要构建以短视频平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加大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红色文化的力度,并结合传统媒介对红色文化传播进行补充。同时,遵义会议纪念馆也要抓住文旅融合的契机,建设红色研学基地,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为红色文化传播赋能,以形成专属红色文化的IP,提高知名度,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也就是系统梳理场馆的红色文化資源,提炼出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红色文化IP,从而提升受众的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11]。此外,遵义会议纪念馆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信息推送技术,精准分析受众网络行为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受众的具体需求,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匹配,实现分众式和精准化的红色文化信息推送,最终构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渠道,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闭环生态。

(四)优化传播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随着传播环境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关主体应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环境,抓住“硬环境”和“软环境”这两个主要着力点。一方面,遵义会议纪念馆要获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设置红色文化传播专项资金,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顶层设计,制订系统、全面、可持续的红色文化传播策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硬环境”,为红色旅游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遵义会议纪念馆应基于网络舆情管控的有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重视网络环境的净化,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内外部保障体系,运用法律法规有效规范受众的网络行为[12],并借助先进技术,构建网络监管体系,从而助力红色文化传播。此外,遵义会议纪念馆还要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受众的法治教育,从根本上助力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

四、结语

红色文化传播有助于受众“增自信”“强精神”“筑灵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遵义会议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能够推进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化进程,而且有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应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启个性化的传播模式。文章主要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例,系统地分析、总结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红色文化传播的对策,以期红色文化被受众更广泛地接受、理解、认同、内化和践行,为构建红色文化传播创新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 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赵明远.新媒体视域下红色历史文化传播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9.

[3]聂运义.如何理解遵义会议重大历史意义[N].解放军报,2021-07-12.

[4]遵义会议纪念馆[N].呼伦贝尔日报,2023-06-16.

[5]张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

[6]张武桥,唐丽君,杜秋香.全媒体环境下贵州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传媒,2023(23):75-77.

[7]荆立群,薛耀文.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的传播[J].编辑之友,2020(03):72-77.

[8] 钱聪.名人故居纪念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C]//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9.

[9]胥城墙.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以遵义红色文化为例[D].贵阳:贵州大学,2019.

[10]张宇.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及提升对策探究:以广西革命纪念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4):166-169.

[11]韩文利.河南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23(16):78-81.

[12]陈光.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3(17):155-157.

猜你喜欢

新媒体视域红色文化
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的技巧和特点探索
新媒体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政府环保舆情应对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视域下艺术管理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中建海峡品牌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