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内容构成及创新特质

2024-04-17耿茂城

理论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系统阐释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及新时代以来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统筹把握,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该体系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根本宗旨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潮流有机统一、遵循普遍规律与把握具体实际有机统一、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有机统一等创新特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文明;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4-0048-07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2]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其理论体系有科学的生成依据,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现出鲜活的创新特质。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为历史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智慧为文化资源,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为现实条件,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相关理论

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始于西方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特定形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推动形成了以大工业和雇佣劳动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社会。然而,资本主义一味强调私有制和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社会化大生产同“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3]591。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来看,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必定是多样的。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不同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然具有不同的特征,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一个国家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更为东方国家选择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东方国家因其自身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等特殊性,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4],从而走出一条避免资本主义苦难的发展新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固有模式,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从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保证人能够全面充分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看作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突出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追求。长期以来,资本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却加深了人对物的依赖,特别是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导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独立性丧失和普遍异化。诸如此类的现代化困境,暴露出西方现代化无法摆脱资本的贪婪本性。与之相比,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单一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目标,强调实现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高度契合。

(二)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并坚持不懈探索的事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前,毛泽东通过对革命前途的分析,肯定了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唯一出路,同时将国家工业化政策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全党“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5],“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6]。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应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尽快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在发展模式上,毛泽东强调要“以苏为鉴”,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规划上,制定五年计划的时间表,形成“两步走”战略安排,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7];在发展布局上,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机遇,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性转移。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同年,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又重申“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为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邓小平强调必须“走自己的路”,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步走”战略规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用“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制定并完善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義国家“新三步走”战略,确立了“三位一体”现代化布局,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将我国的现代化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将现代化建设目标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起来,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文明体系。党的十八大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事业的接续推进。

(三)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理念蕴含着除旧立新的创新精神。中国人自古就有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基因。正是基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创新精神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9]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才能为我国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治国有常,立民为本”的追求蕴含着经世济民的天下观。从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惠民思想到孟子“民貴君轻,重民爱民”的政治主张,从“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典范到“天地之大,黎元为本”的情怀,从“以百姓心为心”的品行到“以天下万民为事”的责任,都寄托着经世济民、强国安民的社会理想。习近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理念,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让现代化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全体人民。“事不避难,行不避易”的古训蕴含着顽强拼搏的社会观。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0]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依然需要继续发扬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只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大力量。“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胸怀蕴含着海纳百川的道德观。中国人自古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并把“协和万邦”作为治世追求。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中没有穷兵黩武、侵略别国的基因,中华文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强调既通过自信自立实现强国目标,又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新机遇,不断拓宽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四)现实条件:新时代以来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统筹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体现了党中央对世界变局的深刻洞察。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宝贵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机遇和挑战,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反映了党中央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体制机制等问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我国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中反映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整体目标要求,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凝结了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党的百余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的重要经验,深刻认识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现代化建设事业全过程,巩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论述,构建起以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一)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定性,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强调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2]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领导核心。第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强调了我国现代化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将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契合人民愿望、总结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1]171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人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要落实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成效要靠人民来检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造福人民的价值导向,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让人民真正满意的发展成就,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具体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基于这样巨大的人口规模,习近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12]一方面,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方式上具有差异性,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区发展实际,“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13]。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化面临挑战多、压力大的客观现实,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途径上具有并联式特点,要求我们抢抓机遇,协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4]治国之道,富民为先。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注重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日益广泛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会产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并进的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裕的物质文明,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要重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厚植整个社会的文化基础,实现全体人民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第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11]362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老路,而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五,中国共产党既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也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在时代机遇中谋求自身发展,同时以自身发展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三)肯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位作用

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地位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建设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光明前景,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动力支撑、指引了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及其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优越性,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来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1]123,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偏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教科书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呈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避免并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典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四)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清晰思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必须锚定目标不放松,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部署、整体性推进,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任务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實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成就,真正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古今视域的对比中强调创造过辉煌成就的历史前提,在中外视域的对比中强调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取得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现实条件。因此,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体现现代化水平的界定,还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愿景、擘画未来蓝图,以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佳状态。

(五)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由谁领导、走什么路、推进路径是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必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5]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质。主要体现为党的奋斗目标与根本宗旨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潮流有机统一、遵循普遍规律与把握具体实际有机统一、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有机统一。

(一)党的奋斗目标与根本宗旨的有机统一

党的奋斗目标是鼓舞人们前进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团结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是增强我国工业基础和改善人民生活,抑或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目标任务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强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9]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现代化,通过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的新期待。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实现了人民性和正义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根本宗旨的有机结合。

(二)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潮流的有机统一

“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传递价值观念、维护社会秩序、增进民族认同,为国家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活力。现代化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顺应了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时代潮流。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冲击,我国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也使得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受到挑战。中国共产党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既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审视中华文明,又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服务现代化的特有文化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思想养分和强大精神力量,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潮流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进而使中华文明更具现代气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成果,内蕴着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逻辑关系,构建起文化大繁荣、事业大发展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图景,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潮流的有机统一。

(三)遵循普遍规律与把握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8]普遍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必要遵循。现代化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不同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必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的社会实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将带动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其覆盖范围在世界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其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实现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同时也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修复、开发与治理并举,其实现难度在世界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最后,不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实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注重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伟大程度在世界现代化史上也前所未有。这些都是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特殊规律相统一的反映。

(四)坚持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的有机统一

世界现代化浪潮将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卷入其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已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举措、发展机制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的变革,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崇高的人类情怀担当作为,呼吁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愿同世界各国携手前行。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19]由此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作出中国贡献。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采取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成就。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为人类谋进步的宏大视野,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经验借鉴,又尊重每个国家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人民发展权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权益紧密相连,体现了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的内在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8.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7.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9]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 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2-08-19(0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N].人民日报,2022-10-18(01).

[1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89.

[1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1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8]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5.

[19]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N].人民日报,2021-08-12(01).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研究”(22LLMLA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论述研究”(2022YJS164)。作者简介:耿茂城(1993—),男,河北赵县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