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普融通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4-04-14王菲菲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职业评价课程

王菲菲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职业启蒙教育,在诸多政策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2017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由此可见,职业启蒙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行“职普融通”政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这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职普融通”政策的推行旨在破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互割裂的现状,从而架构起职普双通“立交桥”。在此背景下,普通教育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与职业教育通力合作,共同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作为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核心路径,是普通教育引导学生走向职业世界的中心环节。然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建设问题是当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探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

“职业启蒙教育”指的是给人以职业的知识、内容、特征等,使其初步认识职业,摆脱对职业的“蒙昧”状态。美国著名的生涯理论研究专家舒伯指出,要对0~14 岁的学生施加职业启蒙教育,使其形成对工作世界正确的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1]。职业启蒙教育起源于职业生涯教育,其起点在“职业”,关键在“启蒙”,目的在“教育”[2]。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获得职业认知、树立职业理想,进而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一)丰富自我认知,实现准确定位

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到了高中阶段甚至临近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教育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高三学生中有高达七成以上的学生对专业选择“并不太了解”,这导致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无法独立做出选择,只能依据家长、朋友或者社会方面的价值观念做出判断,进而造成8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满意[3]。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从事职业应该准备什么、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职业,从而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能胜任、有发展的职业,以此减少学生面临专业或职业选择时的迷茫,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在了解职业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加深对某种职业的了解,改变过往对职业的错误认知,并且在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探寻与评价,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及发展潜力。因此,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与潜能,逐渐意识到某种职业与自身的适切性,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准确定位。

(二)明确职业目标,构建职业规划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职业及自我,从而帮助学生确立贴合实际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主动构建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做好相应的职业准备。一个详细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及自身与职业关系认知基础之上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正是帮助学生获取此类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在对某类职业的特征、类型、工作职责等方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对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与权衡,有目的、有准备地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做出系统性规划与前瞻性安排。当然,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使个体的职业规划更加具体化与合理化。

(三)树立职业理想,激发学习动机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潜能及兴趣,结合客观条件,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一个预期目标。盲目的职业选择容易导致学生在岗位上碌碌无为,白白地浪费大把时光。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及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开启科学的职业理想。而科学的职业理想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所学习的课程知识与所想从事职业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相关知识、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持久的学习动机,培养热爱学习的品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从事某种理想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从而内化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参加相关职业训练,掌握初步的职业技能。

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目前,在职普融通背景下,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渐增多,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仍然是教育过程中薄弱的“一环”,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课程设置缺失化

在我国的普通教育领域,中小学更为注重的是让学生获取学科理论知识,所以大部分时间进行的是学科知识教育,较为忽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实施。虽然部分学校会象征性地设置职业生涯课程或劳动技术课程,但却缺少专门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导致学生所接受的职业启蒙教育是零碎的、片面的。这样不仅无法充分发挥职业启蒙的价值,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一是缺少专门的职业启蒙课程与教材。首先,中小学未认识到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价值,甚至认为单独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会挤压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时间,使得本已紧张的学制变得更加紧迫,所以未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其次,中小学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进行了狭义的理解,认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就是社会实践活动或劳动课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片面地将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志愿活动等纳入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名下,导致职业启蒙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位。缺少系统化、专门化课程,仅仅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这一观念也导致专门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机构的缺失,参与职业启蒙课程教材编写的师资队伍异常稀缺。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学校也很难聘请到企业能工巧匠或教育专家来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二是学科课程职业素材挖掘不足。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到的主要课程,这些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启蒙教育素材,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缺少专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背景下,学科教材中的职业元素也未被充分挖掘与使用。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教师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然而其中涉及职业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这说明教师未做到立足现有的教材,来提取其中的职业启蒙教育元素。实际上在普通教育课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体现职业元素的内容,例如,小学一年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我认识您了》中“教师”这一职业,小学三年级部编版语文课本中《手术台就是阵地》中“医生”这一职业等。可见,教师通过学科教学进行职业渗透的意识薄弱,对职业启蒙教育知之甚少,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深入体会教材的职业启蒙价值,职业素养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内容单一化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丰富的课程内容的支撑。然而,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过分重视职业体验课,比重甚至一度高达总课时的91%[4],这导致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缺少实训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参与和实践。

一是职业体验课比重过高。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及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建设问题,所以中小学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深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2017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将“职业体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使得部分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内容被职业体验课程完全占据,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缺失。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对职业世界知之甚少,所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认知,了解职业的类型,形成对典型职业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的“初印象”是非常关键的。然而,一些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却缺少这一关键内容,不利于学生科学职业观念的形成。此外,现有的职业体验课程质量不高。职业体验活动要求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真实情境中体验工作的内容、流程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受经费、设施等限制,职业情境的创设并不充分。在硬件方面,大部分学校尚未建立专门的职业体验基地,现有的基础设备也比较陈旧,无法保证职业体验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是理论知识讲授过多,缺少实训内容。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使得职业启蒙课程变成了单向的职业知识传授课。这不符合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设置的初衷,学生也无法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及对职业世界的真实理解。荀子语:“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篇》)[5]。如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并未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的直观感受。

(三)课程实施零散化

当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长期处于一种零碎化、自发化的状态,难免“流落”到整个课程体系的边缘地位。从横向上来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课程标准缺失、课程名称不一、课程目标泛化或窄化、课程内容混乱等问题;从纵向来看,各个年级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不相衔接,缺乏规划性,内容交叉、重复,上课也具有随意性。

我国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关注比较晚,与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法令法规等比较匮乏,现有的相关政策文件也并未直指职业启蒙教育。2008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首次提出:“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生涯咨询服务和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2019 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看出,现有的文件多使用“鼓励”“有条件”等词汇,过于笼统,缺少可操作性,并未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使得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从横向上来看,课程标准缺失,无法对课程进行整体的定位,无法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名称混乱,有的学校以职业为单位进行划分,而有的学校以技能为单位进行划分,导致课程名称缺乏统一性;课程目标窄化或泛化,窄化是将职业知识或技能目标作为职业启蒙目标,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抑或是目标过于泛化,与职业启蒙教育关联不大;课程内容混乱,叠加、重复现象严重,学校未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与筛选。从纵向上来看,各个年龄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不相衔接,像是几个模块的简单叠加,缺少内在逻辑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讲授具有随机性,学校未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导致内容或交叉重复,或互不联系,无法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期效果。

(四)课程评价片面化

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目标,对课程进行诊断与评估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的依据与导向标。目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片面强调结果评价,以及忽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追踪评价等问题。可见,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评价还处于经验式阶段,这些经验大多来自传统教育评价,容易导致职业启蒙教育个性特色的缺失,也无法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真正价值。

一是强调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并且过于看重结果的实用性。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过于强调结果会造成评价指标的单一。如果学校仅仅围绕少数指标来评价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会逐渐消解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个性特色。设置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了解职业,体会职业的辛苦与魅力,唤起学生心底真正的职业热情,所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至关重要。此外,在评价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评价,就无法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甚至产生价值导向的偏离,造成评价工具化、功利化。

二是缺少诊断性评价与追踪评价。首先,缺少对课程的诊断性评价,课程建设与学生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诊断性评价指的是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施前,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从而为课程建设打下基础,使课程规划更有针对性。诊断性评价的缺失容易导致课程门槛设置过高或过低,使得学生在职业认知与能力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次,缺乏对课程的追踪评价。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并非仅仅关注学生职业知识的获取与职业能力的习得,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填报、职业选择等提供帮助。所以,职业启蒙课程评价不应只关注课堂之内的东西,而应该延伸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最后,追踪评价的缺失使得学生无法在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与潜能,选择与自身特性切合度高的职业,无法合理地确定职业预期目标,形成科学的职业规划。

三是课程评价主体单一。在职普融通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评价离不开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参与。但目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评价以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为主,价值取向较单一,缺少职业院校、企业等其他参与主体的意见,存在评价行政化与片面化现象。

三、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课程作为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核心路径,是职业启蒙教育计划开展的根本保证。在职普融通的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多元课程模式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优秀课程师资培养及丰富的课程资源整合。所以,笔者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施路径,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一)加强支持引导,系统规划课程体系

职普融通背景下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完整、专业、多元的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政府要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构建完善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颁布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起到规范引领作用。首先,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厘清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与不足。同时,加快推动建立课程建设“共同体”,构建区域间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推动不同区域的中小学进行经验分享,形成科学高效的协作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应对职业启蒙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或学校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补贴或资金投入及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媒体关注度低。政府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宣传报道,讲明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对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认可度。最后,政府要开展试点项目,树立典型案例。可挖掘先进院校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向全社会进行推广,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示范级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施院校。

二是政府要加强对课程的统筹规划,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相关部门可以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之中,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环节做出系统、科学、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因为中小学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所以各相关部门在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标准方案等进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分阶段对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进行详细规划,为每个阶段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合适的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与方式。例如,在小学阶段可将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课程的重点在于保护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激发其对职业的求知欲,主要以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三至四年级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认知,了解典型工作,可以通过职业观察的方式进行;五至六年级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主要通过职业体验的方式进行。

(二)丰富实施途径,开发多元课程形式

中小学可以依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专门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丰富课程的活动形式,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职业素材,加强学科课程的职业渗透。

一是开发专门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丰富课程的活动形式。这里所提及的职业启蒙课程并非针对某一职业而开设的启蒙课程,而是将其看作一门完整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坚持适度性、过程性、科学性的原则,邀请教师、职教专家、企业代表等参与到职业启蒙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中。另外,在职普融通的背景下,学校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日、职业活动周等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职业调研、职业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各种职业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领悟职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

二是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素材,强化学科课程职业渗透。职业启蒙教育并非一日教育,职业认知的获取、职业技能的习得、职业理想的确立都需要在长期的、系统化的培养中形成。因此,教师可以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职业探索,潜移默化地获得对职业世界的初步认知与体验。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大量的职业素材,尤其是现有的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中《姥姥的剪纸》一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介绍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其作品栩栩如生,很受欢迎。此时,教师便可以“剪纸”作为切入点,引出“手工艺人”这一职业,让学生感受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三)完善标准建设,实施科学课程评价

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评价起着质量保证与激励改正的作用,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扎实推进的有力保障。课程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发展为评价目的,以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作为评价标准,对课程实施的内容、过程与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诊断、评估,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是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是个体对职业的态度与价值观,职业生涯的成功离不开优良的职业素养与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所以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又不能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也就是说,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包括对学生职业认知情况、职业知识掌握情况、职业技能习得情况的评价,又要包括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养成情况的评价,从而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有效避免评价片面化与功利化的问题。

二是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首先,学校要做好启蒙课程实施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以此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及发展需求,瞄准其最近发展区,科学设置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切勿忽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校适时调节课程设置和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功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追踪评价。追踪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在课程实施之后,是否具有了职业准备,是否对某些职业产生了兴趣,这些都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课程、教师、学生相关的信息进行及时地汇总,形成教育大数据,从而实现评价的实时性与科学性。

三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职普融通的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应包含政、行、企、校等多个主体,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评价要广泛吸收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由一元评价转为多元主体评价,将评价的主体扩展到职业院校、行企业、家长、学生等。因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掌握着最新的职业信息与动态,所以在这其中尤其是要注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四)组建教师队伍,培育优秀课程师资

教师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启蒙课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但当前,职业启蒙师资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来优化启蒙课程师资队伍,培养优秀的课程师资。

一是学校要积极组织校内教师参加职业启蒙课程的培训活动,提高校内教师的职业启蒙素养。中小学教师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主力军,其中,语文课教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及班主任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当然,职业启蒙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其他教师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职业渗透意识,如开办宣讲会、组织培训课程、培养学科带头人等,以此不断充实学校职业启蒙课程的师资队伍。在培训的过程中,首先,从改变教师理念开始。一方面,是转变教师唯分数论的思想,让教师认识到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是引导教师正确看待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让教师意识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职业知识的传授,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培养。其次,学校要增加教师职业启蒙教育知识的储备。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所以,除去在培训过程中的系统学习外,中小学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向教师传播职业启蒙教育知识。最后,学校要着重提升教师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优秀案例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性。

二是学校要积极引进校外人员兼职启蒙教育课程教师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在专业人才缺少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外聘的形式充实职业启蒙课程教师队伍。首先,中小学要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邀请优秀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学生进行职业知识的讲解或技能的演示;其次,中小学可以邀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带领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内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与体会;最后,中小学也可以从学生的家长入手,邀请学生家长为学生讲述自己的工作体验及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的多样性,扩大对职业世界的认知范围。

(五)寻求多方合作,整合优化课程资源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大职教观理念下的教育形式,其实施效果仰仗于中小学、职业院校、家庭、社区等各界的努力。学校要努力整合优化各方资源,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中小学要积极寻求外界帮助,职业院校、企业、社区、家长也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校校”“家校”“家社”联盟,充分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推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一是中小学要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涉及两个领域,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普通教育领域,职业启蒙教育处于劣势,相关资源建设不足。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在场所、师资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可以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职业体验场所与职业启蒙教师,传授丰富的职业指导经验。因此,中小学可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共同开发、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从而挖掘更多的有利资源,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是中小学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学生所处的社区及学校周边的社区也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小学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社区蕴含的职业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与社区共同开展公益性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在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的同时,体验职业带来的真实感受。例如,中小学可以联合社区,开设“我是小小交通员”“环保小卫士”等公益性活动,让学生体验职业的辛苦与快乐。

三是中小学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信任与配合。中小学可以利用线上交流平台与家长交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以此来转变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评价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