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例教学“一课三备”思索教师成长

2024-04-12梁桂

文理导航 2024年12期

梁桂

【摘  要】备课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于漪的“一课三备”的理念将备课工作划分为三次不同的阶段,重点强调了评价、反思与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了科学的途径。课例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反思和改进,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因此,课例教学与“一课三备”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科学指引。

【关键词】“一课三备”;课例教学;教师自我成长

一、于漪的“一课三备”理论概述

“一课三备”是传统备课策略的主流模式,具体包含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三个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上,于漪对“一课三备”的内容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构建以“三次备课”为核心的全新备课体系:第一次备课通过教师独立探索的方式,在不参考和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完成教学方案的个性化设计工作;第二次备课则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由相关教师对各自的备课计划进行交流讨论,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其质量水平;第三次备课则基于教学方案的实践效果,在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同时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一课三备”的攻坚点与对教师的能力发展方向

(一)科学解读教材,初步设计个性教案

作为“一课三备”的首个环节,第一次备课(即“一备”)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的独立研判结果,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基于個人能力和认知,在不参考和借鉴任何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案。但这种完全不依靠外力的创造性活动也决定了个性化教案设计工作的巨大难度,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学科素养,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个性化教案的设计水平。

(二)深度剖析学情,优化改进教学策略

在初步设计好个性化教案之后,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案内容进行优化改进。具体到教学实践活动,除教师外,学生学情也将成为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若想保证教学方案良好的实施效果,教师必须保证教学方案与学生学情的匹配性。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经必要的修改调整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案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以此提高教学活动质量与效率。

(三)及时评价反思,促进教学持续创新

教学创新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创新不仅依赖教师的创造力,也来自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总结与反思也因此成为第三次备课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工作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记录,然后通过科学方案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策略的科学水平,在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实现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也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三、基于课例教学“一课三备”教师自我成长的路径

课例教学是以实际课堂教学为基础开展记录和分析工作,在评价分析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所选课例的应用效果,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并实现教学活动的持续创新。“一课三备”教学法同样重视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反思工作,这也是二者科学融合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科学理解“课例教学”“一课三备”等内涵,充分发挥自身才智开展教学创新活动,实现自我成长。

(一)备课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树人理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之一,但很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题目时,还是会发生运算符号计算顺序错误的情形。以教材“练一练”部分“1.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来看,即便是教师在课堂反复提醒学生牢记“先乘除、后加减”的口诀,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习惯性错误。比如,第一道题目“240÷6-2×17”,在课堂上出现的最常见错误就是按照从左到右的计算流程,先算“240÷6”得到结果40,再算“40-2”,面对反复出现这种错误现象的学生,为提升学生识别不同运算符号的意识,教师经过集体讨论,认为可提倡学生养成良好做题习惯,看到“÷”“×”两个符号,就以“( )”来“括住”符号两边的数字。这样一来,题目变成“(240÷6)-(2×17)”,一目了然,经过实践,降低了学生运算错误惯性的发生概率。

由此可见,现代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在贯彻落实树人理念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情开展备课工作。小学生表现出认知相对简单、心智尚不成熟等发展特征,因此,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表现出不同的应用能力。结合课例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确保学生普遍掌握相关知识并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而对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不仅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教师自主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备课贯穿课堂前、中、后,建设过程性观念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中,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这项基础数学应用能力的不足。比如,在“你知道吗”部分,教材已经明确解释了“( )”“[ ]”“{ }”的运算顺序,在“练一练”中也出现相应的计算题目。最初备课时将“你知道吗”作为课后阅读,并没有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积累,但到了课堂测验时,发现很多学生阅读之后也不清楚应当如何使用。因此,在计算“42×[169-(78+35)]”这道题目时,有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 ]”的作用,直接按照“42×169-(78+35)”的方式来计算。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一致认为可利用“课前五分钟”小测验的方式,在开始一节课前用一两道小题反复训练学生,目的是熟能生巧,再布置“课后互助”小测验,让学生间相互出题,转变学生的做题思维,让他们从“被动接收者”变成“主动输出者”,巩固课堂所学,取得良好的实践结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备课工作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不能片面追求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应具备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全局性、过程性的科学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为基准开展系统性、过程性的备课工作,确保备课工作覆盖课堂前、中、后等不同阶段,明确教学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促进教师实现职业自我发展。

(三)備课要开放、博采众长

数学教师在开展备课工作时可能因缺乏交流沟通导致认知局限的问题,无法保证教学方案的科学水平。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参加的教研活动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例如,在完成《负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备课工作之后,数学教研组组织召开教研会议对各位教师所编写的教学方案进行传阅评价。其中发现某位教师在设计“温度的概念”教学方案时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当天携带温度计到校,希望能够结合实物提高学生对“温度”的认知水平。虽然这个教学方案将现实生活与知识教学进行了有机关联,但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电子温度计、测温枪等多种多样的温度计产品,并不都是课本里的传统“水银温度计”,这就有可能导致课堂当天学生携带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这一问题被指出之后,教师随即对教案内容进行了修改,将学生所需准备的教学工具明确表示为“水银温度计”,避免了教学工具准备偏差的问题。

对当前教学创新工作而言,比较常见的交流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集中讨论”“公开课”等。“集中讨论”是于漪“一课三备”教学法第二个环节的主要工作,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在分享备课成果、交流备课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以其作为教学方案修改和调整的依据。教师可将他人优点融于自己的教案中,以此提高教学方案的设计水平。而“公开课”的内容不局限于本校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料,也应当通过网络收集国内其他地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然后组织和安排学校教师开展观摩学习活动,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升华,最终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四)备课要具备创造性应用材料的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一课为例,目前各网络平台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这就为数学教学开展备课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和借鉴。但是在具体应用中,一些教师却在未细致研究的情况下将播放优秀教学视频作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在播放完视频的例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试一试”的内容,这时才发现部分学生因不适应视频教学形式而“掉队”,特别是与乘法分配律有关的计算题更是错误相对集中的环节。例如,一些学生在计算(9-2)×5类似的习题时,在展开括号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括号中的“-”号,粗心大意写成了(9×5)+(2×5)。针对上述问题,数学教师在解读和吸收视频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不必盲目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而是重点针对“去括号时运算符号保留问题”开展强化教学,设计相应的习题反复强调符号不变原则,切实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课例教学”“一课三备”等教学理念为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案设计工作,充分保证备课工作质量水平,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在具体工作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工具,将学生相对了解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要素作为教学素材的重要补充,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尽可能提升备课知识。此外,数学教师在参考和借鉴其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也应当开展分析和工作,从中提炼出适合自身教学策略的要素,对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改造,这样才能保证备课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备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其质量水平也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备课工作的重要性,以“一课三备”理念为科学指导,充分发挥课例教学等方法的优势作用,在广泛参考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备课工作,充分保证教学方案设计质量,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数学教师的自我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俐.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诗:《小池》一课三备手记[J].新作文,2022(6):52-53.

[2]郭少华.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探究[J].科教导刊,2021(7):2.

[3]孙开虎,杨燕.教学反思,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J].读与写(中旬),2021(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