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中的应用

2024-04-12豆俊兴

文理导航 2024年1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豆俊兴

【摘要】“生活教育”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他的观点是“从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其重点突出的是生活,其目的是将有生活力的人才全面地培养出来,并能够做出具有生活力的教育。陶行知强调要让学生接近生活、走进生活,在实际的生活教学中将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高涨情绪很好地激发出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路径变成多角度的,让更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得以构建。那么如何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开展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呢?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构建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开展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等等。本文试图就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活教育 小学数学 应用策略

【正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的根本来源是生活,所以,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的教学活动要想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契合,就必须要将实际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完美地关联在一起。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它的创造性是极为丰富的,且其中的内涵又是博大精深的,迄今为止,仍然对教育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指导作用,可以说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当中,还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做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由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理论是可行的,也是明智的,这可以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完美地激发出来,还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一个档次”。

一、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小学生有着异常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一切事物都是非常的向往,并且他们更愿意接触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在面对数学这一抽象的学科时,就导致对其中某些复杂的逻辑关系与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生活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数学教学资源,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教育这一理论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生活素材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得以体现。教师在挑选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料的途中,要保证选取的生活素材与教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也要与学生的认知情况与学情相契合。如此一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积极探索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也能够让数学知识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让学生以生活为基准,探索数学这个绚丽多彩的大世界。

举例来说,当教师对《角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对直角、锐角、钝角的相关概念进行掌握,并能够根据已学知识会判定角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存在,由此教师就可以将其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寻找生活中的“角”,比如:课桌角、红领巾的角、门窗上的角等等,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直角尺与刚刚举的例子进行比一比、量一量,分辨出它们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只有将生活素材利用好,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乐趣、探索性强的数学乐园,让学生在寻找、判定与测量的途中,能够对角的大小、类型等知识进行熟练的把握,并能够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空间概念,深刻明白角的形成。

二、构建绚丽多彩的数学生活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的初级阶段,学生的年龄尚小,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自制能力,以致于他们无法主动的将自身注意力全部投身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所以,教师应该十分注重让教学课堂赋予趣味性与多样性这件事,积极运用构建情境、课堂游戏等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此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教学课堂中。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教师所构建的趣味数学教学情境也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站在实际的角度看待问题,将与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相符合的生活教学情境完美地构建出来,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举例来说,当教师进行讲解《厘米与米》这一知识内容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是需要学生进行把握的,即认识和理解线段,由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具体的知识点构建一个生活教学情境。例如:小红放学回家的路有两条,其中一条是直的,直接沿着马路就能到家;另一条路是弯的,需要拐好几道弯才能回到家中,那么小红究竟选择走那一条路才能快速地回到家呢?其中包含线段吗?借助构建出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将其与自己平常回家的经验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沿着直线走回家最快的结论。此时教师就可以顺着构建的情境将线段的定义传输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将“两点之间,線段最短”这一知识点理解透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快速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了。

三、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陶行知先生所推崇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特别重视“教学做合一”,通俗的来讲就是既能够让教师在实践中开展高效的教学,又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消化与吸收所学知识,最终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教师应该多多为小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积极地开展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将课堂知识传达给所有学生,这还能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这会比枯燥地讲解知识呈现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而学生又能够借助实践活动获取许多新知识,学过的知识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巩固,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进行掌握,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充分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良好结合。

举例来说,当教师进行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准将实践活动设计出来,构建出一个有趣的活动情境。比如:在准备过国庆节日的时候,学校计划在一块空地上搭建一个供学生表演的舞台,让学生来计算一下这个舞台的面积有多大?随后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下楼对空地进行测量,分别量出其长度与宽度,再利用获得的数据计算出它的面积。借助实践,学生就能够对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掌握得更好,也能够让学生明白课本中所学的数学知识都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道理,日后学生若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够很快找到正确的测量方法与计算方法,从而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也有所提高与发展。

四、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营造出生活的氛围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需要教师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利用生活元素将融洽、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构建出来,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就进入到学习队伍中,从而让学生的生活化数学思维得以有效形成。学生如果在处处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与成长,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诱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实现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一周都开展一次知识黑板报的制作,可以在黑板报上写下著名数学家的简介,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举办交流分享大会,让学生在分享会上與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数学应用知识,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技巧。这些都能够营造出浓郁的数学学习与探索的氛围,学生也能够在此等氛围中探索更为深奥的数学世界。

举例来说,当教师进行讲解《图形的变换》的相关内容时,众所周知,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对称的图形,比如笔记本电脑、凳子、长方体衣柜等等,这些都类属于生活中图形素材的范畴,并且这些素材也是学生经常能够见到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与理解有所增强,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并将找到的图形一一陈列在黑板上,在学生画这些图形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说出该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的大脑,将中心对称图形设计出来,并用这些图形来装饰教室,由此,学生便会以积极饱满的情绪状态进入到学习氛围中,而学生又能在其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感,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最后,有的学生设计出了闹钟,有的学生设计出了臂章,还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书包……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到黑板报上。由此,生活与教学实现了良好结合,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得高涨起来,学习效率也有所提升。

五、探索更有价值的数学生活问题,让数学更具生活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在无时无刻地产生数学问题。数学本身就是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的,所以,只有让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小学数学课堂完美地结合,才能彻底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在每教完一个知识点以后,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让知识在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举例来说,当教师讲解完成《认识钟表》这一节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共同将周六一天的生活作息表制定出来,这样既能够让新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又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再有在讲解《认识物体》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借助看一看、比一比、推一推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效联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利用实际的行动来促进大脑的思考,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这些物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深刻体会到应用数学的美好。

六、打造更为美丽的数学生活世界

数学不仅仅体现出真理的理性,还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美。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加强,帮助学生感受与体会数学所蕴含的美,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并运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数学的美,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满热情,将热爱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兴趣激发出来,由被动学习逐渐过渡成主动学习。

举例来说,当教师进行讲解《找规律》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几幅图片,即一排红蓝相间的铅笔、一排粉紫间隔的花朵、马路电线栏杆与太阳能电灯的间隔排列等等。呈现的这些图片既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又能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看出其中所包含的规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若干个木棍,让学生利用这些木棍摆一摆、放一放,并说出自己是运用哪种规律进行摆放的,随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了数学规律,从而让学生思维不再拘泥于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该积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导向,在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生活素材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让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得以构建,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为深层次的数学知识,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得以释放,同时教学实践也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并能够让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相菊,董洪樟.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教育理论的渗透研究[J].华夏教师,2019(25):47-48.

[2]茅旦华.从“自主学习”走向“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探微[J].才智,2010(18):207+152.

[3]倪晶.联系生活,回归数学之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29-30.

[4]魏淑花.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11):8-9.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