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携手共育助成长

2024-04-02冯姗

职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高度重视协同育人的教育功能。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通过创新家长会组织形式,征集管理“金点子”,民主协商教育问题;搭建智慧平台,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共同成长;举办“校园开放日”,开启家校联手育人的风尚;叩开“校门”,鼓励社会参与,助力学校教育。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岗课证赛”融通下“五活一体”活页教材开发的个案研究(课题编號:C-c/2021/03/51;主持人:龚燕)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跨文化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2SJYB2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促进学生成长,高度重视协同育人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的共识。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职责以及定位,并要求到2035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合作不仅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推动,还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除此之外,教育不是一项孤军奋战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现得好,有助于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资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进而促进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及帮助学生成长。

一、家校社携手共育的价值

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多方有着重要的价值。

对于学校而言,家校社合作有利于家长和社会看见学校教育所做的努力,增进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从而获得家长、社会更多的支持,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对于教师而言,家校社合作有利于增进家长、社会对教师的信赖、宽容,让教师在被认可与尊重的工作文化中得到满足感与效能感,进而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家校社合作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与机会,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关怀与爱,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对于家长而言,家校社合作提高了他们“育儿”的能力与技巧,有助于营造和谐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氛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对于社会而言,家校社合作能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班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实践

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笔者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家长会组织形式,征集管理“金点子”,民主协商教育问题

成功家庭教育经验的挖掘和分享,往往是推动家校合作的有效方法。通过创新家长会组织形式,向家长征集管理“金点子”,民主协商教育问题。采取这种方式主要出于对现实的考量。一方面,当前班主任面临着高速运转的工作节奏,更有质量地满足学校日常管理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的是各种背景、经验和观点的学生和家长,教师需要具备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学生,与家长沟通。因此,创新家长会组织形式,民主协商教育问题是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

笔者班级创新校园开放日和家长会的活动,将校园开放日和家长会变为一次“家校论坛”,鼓励家长分享成功的教育心得,彼此针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进行交流,为不同家庭的教育难题出谋划策,在分享家庭教育故事和策略的过程中,优化亲子沟通方式,思考并寻找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在家校论坛活动中邀请当地的家庭教育专家针对家长面临的教育困惑进行现场的解惑和答疑。通过几次“家校论坛”的组织,向家长和教师征集管理“金点子”,家校民主协商解决教育问题,家长、学生和教师不仅倾听到彼此的心声,增进了了解,还促进了家校合作。

(二)搭建智慧平台,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共同成长

“互联网+”手段是育人手段的新高地,利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共享等特点,搭建智慧平台,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无缝衔接,全方位地对接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的情况,使学校和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而重视家长和孩子内心的困惑与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合作。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托云平台,搭建QQ 群、微信群实现资源的即时共享,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开通班级的微信公众号,撰写家班一体日志,以密切学生、家长与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微信公众号设置“有话对老师说”“家长对老师说”“老师有话说”等栏目,及时回应家长、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同时将班级的活动信息分享在微信公众号,邀请家长参加班级的主题教育活动课、亲子活动课。除此之外,班级还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相融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用好微信、QQ、腾讯会议、校园 OA等沟通方式,用好腾讯课堂、超星等教育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贴近学生开展活动,以陪伴学生成长。

(三)举办“校园开放日”,开启家校联手育人的风尚

设立“校园开放日”是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设立“校园开放日”的初衷是鼓励家长走进校园,近距离地观察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加深家长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师工作职责、学生之间深厚友谊等校园生活的了解,增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增强家校合作的意愿。学校鼓励家长随时参与、积极投入到学生成长的重要时刻。例如,在新生军训演习典礼中,学校打开校门,设立“校园开放日”,教师可通过微信群等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典礼,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让孩子看到家长鼓励与赞赏的眼神;在学校开展的面对面评价中,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分享德育主题教育话题,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学校组织运动会、文艺演出时,鼓励家长随时参与,让学生展示自己,获得家长的认可、鼓励,让家长见证孩子个性化发展与成长;在学生的毕业典礼和成人礼上,邀请家长见证、分享学生的成长的喜悦,满足学生对重要家人陪伴、支持的需要。

(四)叩开“校门”,鼓励社会参与,助力学校教育

叩开“校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就是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社会育人功能,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争取所在地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等对学校教育的配合支持,推动社区工作者、学校、家长的教育协调组织工作,定期沟通情况,组织活动,实现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活动,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例如,笔者的班级对接县府街娄东街道社区,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墙绘”活动,利用艺术生的专业特长让社区原本单调的墙面焕然一新。通过为社区服务,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走进社会,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服务精神,也促进了社区的文化建设。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重阳节学校艺术系学生参加县府社区便民服务活动,为社区老人改裤脚。端午节学校学生联合县府社区居委会举行“浓浓端午廉相伴,满满幸福艾相送”主题活动,制作艾包给老人送祝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学生在垃圾分类的实践和体验中提高环保意识;和學生一起经营学校分给每个班级的小菜园,同他们种土豆、挖地、平整土地、种植茄子,了解大蒜、胡萝卜、扁豆等蔬菜的生长过程及除虫管理。通过这些社区德育活动,借助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太仓的社会资源,积极建设本土化的双元育人制度。笔者的班级作为学校现代学徒制的班级,不仅有学校的教师,还有企业的师傅,让“双师”共同参与、跟踪学生的教育。在新学期伊始,邀请企业专家举办专业论证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每学期,设置企业课程,让企业师傅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解、培训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每学期的“面对面评价”中,企业的师傅走进班级,和教师、家长沟通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共同管理班级。

三、家校社携手共育实践反思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具有平等且独立地位的主体,三者合作时要“去权威化”,不断尝试完善实践过程,彼此相互学习;积极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信任机制,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机构,只有以秉持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导向,形成合作、信任、支持、协商、对话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慧玲.新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学业不良学生研究的新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3).

[2]刘可钦.学校组织文化的滋养与生成[J].中国教育学刊, 2007(4) .

(作者:冯姗,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