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团改散:中国茶史的标志性转折

2024-03-31陶德臣

茶道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书茶类制茶

陶德臣

废团改散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一事件实现了从团饼茶主导到散茶主导的革命性、根本性变革,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制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标志性转折是如何形成的?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将此大功记在明太祖朱元璋头上。他郑重其事地说:“国初四方供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日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宋时又有宫中绣茶之制,尤为水厄中第一厄。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吸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饮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真所谓圣人先得我心也。陆鸿渐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为退矣。”

废团改散的真正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当然不是!它是中国茶类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散茶:唐已有之

散茶亦称散叶茶,主要包括叶茶、芽茶、末茶。叶茶是用较大芽叶制成的散茶;芽茶是由较细嫩原料制成,芽叶完整,没有压制成型;末茶是将茶叶磨制成粉,也不压制成型。散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炒青散茶生产、饮用。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载,茶采下后,“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到煎俄顷余”,说明嫩芽采下从炒制到煎茶,不需花费太多时间。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述的蒙顶石花中的散芽,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述的雀舌、麦颗、片甲、蝉翼茶,元代的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等茶均是著名散茶。宋代散茶异军突起,蒙顶石花、峨眉白芽茶、峡州紫花芽茶、双井白芽、庐山云雾、宝云茶、日铸雪芽等都很有名。

散茶具有加工简单、饮用方便的优势,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突优势。历史上,散茶制造从未断绝,民间也拥有—批忠实消费者。唐朝已有加工、饮用散茶的情况,宋代中期以后,散茶愈来愈受到欢迎,更多文献记述到散茶,很多人热衷把家乡的茶说成是“草茶第一”,这说明社会上对散茶日益重视,诱发人们对散茶的品评和家乡茶叶的推崇。元代王祯《农书》讲到元朝的茶共有三类:茗茶、末茶、腊茶,茗茶就是草茶和叶茶,与末茶一起,都是宋代人讲的散茶,它们排在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茶才讲到团饼茶腊茶。虽然“腊茶最贵”,制作也很“不凡”,但民间消费有限,“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撰刊于明代洪武初年的《草木子》,讲到团饼茶的制作情况,其形制比宋代要简约得多,而“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一般人都不爱团饼茶。团饼茶制作麻烦、所费太巨是主要原因。此外,团饼茶饮用不方便也是重要原因,因而在民间不受欢迎,也没有什么市场。

团饼茶:从极致到衰落

团饼茶亦称团茶、饼茶、片茶等,是将鲜叶经蒸青、捣碎、压模、烘干而成。唐宋是团饼茶的兴盛时期,唐代顾渚贡茶、宋代苑贡茶都是专门用于进贡皇室的团饼茶。团饼茶是一种古老的茶类,它的制作至少始于三国时代。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三国魏张揖《广雅》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唐代主流茶类是团饼茶,宋代更是团饼茶的历史巅峰。宋代欧阳修《归田录》有:“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为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团饼茶形状有方有圆,大小不一。唐代饼茶表面无纹饰或图纹简单,宋代饼茶表面龙凤纹饰极为讲究,各种进贡的大小龙凤饼茶都有吉祥的茶名,如万寿龙芽、无疆寿比、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太平嘉瑞等。明代,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颁发废团兴散诏令,团饼茶最终才被淘汰,但却在边销茶中得以保留,找到了生存土壤。

团饼茶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被淘汰,具有深刻原因。从根本上来讲,团饼茶生产、制造、饮用到了宋代以后,不可救药地走入了死胡同。它的制作技术尤其是北苑贡茶的制作技术,力求精益求精,狂热追求完美,制造工艺在达到炉火纯青的同时,却带来了巨大负面后果,成为茶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团饼茶生产技术比精赛湛,争奇斗艳,不计成本,并不是为了适应商品生产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这种完全脱离社会根本实际、钻牛角尖式的御用化生产,最终必然难以为继,其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宋代团饼茶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当时及以后中国茶叶生产发展没有起到多大正面作用。团饼茶衰落后,对茶进行压紧的技术仅用于边销茶的生产中。但边销茶以价廉物美著称,它完全不同于宋代贵族化的团饼茶。

团散转换:完成于宋末元初

团饼茶生产历史虽然同样悠久,至唐代才成为主流制茶工艺。唐宋时期的茶书无一例外均是以团饼茶来阐述茶叶制造工艺,介绍茶叶制造技术,这反映了团饼茶在当时茶叶制造、饮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陆羽《茶经·三之造》载茶“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里讲的是团饼茶的制作方法。北宋时,团饼茶制造水平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元明时期,团饼茶在茶书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已经完全退居次要位置。元代的一些农书主要介绍蒸青和蒸青末茶一类散茶制造方法,一般不讲或很少涉及到团饼茶制造工艺。王祯《农书》茶叶“采造贮藏”重点介绍了蒸青散茶的制作方法。云:茶叶“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为佳。”“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令乾,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气。”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散茶或蒸青散茶采制工艺的最早完整记录。王祯《农书》讲团饼茶的采制方法就只有“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任巧候干”这几个字,还说“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说明团饼茶在民间已没有必要多提的事实。明代,团饼茶就更没有市场,此时的茶书基本上只讲炒青绿茶散茶制造方法。钱椿年辑《茶谱·采茶》说:“惟在采摘之时,天色晴明,炒焙适中,盛贮如法。”屠隆<茶笺·焙茶》强调:“茶采时,先自带锅灶入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值。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过焦,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高濂辑《茶笺·采茶》也说:茶“粗细皆可用,惟在采摘之时,天色晴明,炒焙适中,盛贮如法。”张源《茶录-造茶》载:“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争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许次纾《茶疏-炒茶》、罗廪《茶解》、高元濬《茶乘·制法》都系统介绍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杀青、摊凉、揉捻、焙干等全套工序和技术要点。明代茶书讲到制茶都只讲散茶制造法,以介绍炒茶散茶为主,偶也涉及晒青散茶、蒸青散茶制法。

鉴于散茶优势及团饼茶存在的问题,团散转换局面在宋末元初已经完成。早在南宋时期,团饼茶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团散转换的迹象十分明显。正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所说:“‘《文献通考》: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这表明,宋末元初时期,终于实现了茶类制造的根本性变革,散茶生产完全压倒团饼茶生产,炒青散茶成了主要茶类。明代洪武初年撰刊的《草木子》讲到团饼茶制作显然比宋代简约不少,团饼茶更加没有市场,散茶大行其道,“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邱浚《大学衍义补》也写道:“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中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要茶矣。”

茗饮之宗:朱元璋巩固成果

明代初年,团饼茶作为贡品仍然存在。朱元璋顺应历史源流,发布诏书,罢废贡焙和采造团饼茶,改行散茶,这是对团散转换结果的理性承认。但这一做法很有法律效用,具有巨大感召力,极大推动了散茶摆脱贡御茶影响,得到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明代散茶的全面发展有如下三个显著表现。

首先,各地散茶名茶的迅速崛起。宋代散茶名品只有日铸、双井、顾渚等几种。明代散茶异军突起,仅黄—正《事物绀珠》所载较为著名的茶名就有97种。这些茶广泛分布于山东、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重庆等16省区。这些茶大多数是商品茶,是明万历以前一、二百年发展起来的新茶名。

其次,绿茶制茶技术得到新发展。包括炒青在内的散茶是唐以前就存在的古老茶类。对于其散茶生产工艺,直到元代王祯《农书》才简单提到了蒸青散茶制作过程。宋末元初是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向散茶为主的转变时期,杀青大多采用蒸而较少用炒,这是从紧茶向散茶转变的自然痕迹。虽然从杀青、揉捻、焙干已系统介绍了整个工序,但和明代文献所载制茶技术相比,则要粗糙、原始不少。正如闻龙《茶笺》所云:“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界宜于蒸焙。”除宜兴和长兴之间罗岕茶还用甑蒸外,明代所有高档茶一般杀青之法都只用炒。唐宋茶书中,讲制茶只讲团饼制法,元代农书中,团饼茶制茶工艺已降为次要地位,甚至不再被提及,主要或只讲蒸青散茶的制造。关于茶的制造技术,古代茶书和农书中都是选择或主要介绍当时饮用和生产的主要茶类。明代,社会上饮用和生产的茶叶以炒青为主,茶书中讲到制茶一般也就只介绍炒青散茶的生产流程和工艺,相关制茶技术的介绍,远比过去茶书和农书中记载的内容更为具体和详细。

再次,为他类散茶崛起创新了条件。明清花茶生产出现“百花尽窨”的发展局面。红茶、乌龙茶这两种新散茶出现于明末,得益于明代散茶发展的巨大推动,最终又使明清两代成为中国传统制茶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两种散茶特别是红茶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得到飞速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茶叶繁荣的支柱茶类,这与茶叶史上废团改散这—标志性局面的形成不无关系。

總之,废团改散作用重大,影响深远,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值得人们充分重视。

责任编辑/杨巍 美术编辑/蔡林

猜你喜欢

农书茶类制茶
中国传统制茶
邱志诚著《宋代农书研究》出版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唐代农书“稀见”现象探析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投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