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文人茶道的回归

2024-03-31晏楠

茶道 2024年1期
关键词:茶会茶道文人

晏楠

2023年11月29、30日,全国各地130多位茶人茶聚苏州本色美术馆,130多种美好茶生活的方式,展现了一场传承400多年的明代文人茶道,穿越时空,品味中华4700年茶文化。

这是国内首次以“明代文人茶道”为主题的茶事活动,放眼当下国内,茶文化和以茶为载体的东方美学的兴盛,孵化和催生了各种形式和主题的茶会,而如此大规模的东方美学茶会尚不多见。

01以茶为宴,融众雅意

空灵的《心经》字字入心,着唐服的女子手提竹丝灯、手握香炉,走灯、行香,香烟蕴染,茶会将起,尺八声苍劲、悠远,古琴声沉静、祥宁,或是来自人身至深处的呼麦,一起将宾客置于茶会的场域,短暂地与现实割裂。在那个当下,安住眼前,体会游走时间之外,穿越空间之中的曼妙。

同样的场地,每年的主题和场景布置不同,且都为茶人们亲力亲为,不假他人之手,每次都耳目—新,這得益于策划者回香老师二十多年在茶道文化的修为。

2022年的主题“一个一个”仍历历在目,一根根竹子做成的竹灯连成一片,一位位茶人冲破重重阻碍相聚,烛光摇曳里是互相给予的温暖和力量。

今年以“茶宴”为题,“一句枫林晚,吃茶在江南”,邀四方宾客,姑苏城里,大运河畔的东方美学殿堂里吃茶话经年。

走过并不算惬意的—年,在临近年末的十一月,将尽染的枫林、灿黄的银杏借助高科技搬进室内,一袭宣纸长卷做一长席,设十联席,主人和宾客相望而坐,待水沸,主人款然瀹茶,致以最深情地款待,三盏茶后,宾主闲聊,话今日茶味、茶趣。

蓬松若雪的芦苇下,再分设六席,每一席行茶手法全不同,皆为明代文人茶道行茶手法,在长席之外,让客人接触更多不同形式的明代文人茶。客人随意而坐,于席而遇,皆缘分使然。

一室之内,炉烟起,壶中松涛阵阵,盏中茶烟袅袅,人脸上笑容漫溢。

茶道是综合的美学,一场明代文人茶,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提供了一场美学盛宴。

02明代文人茶生活的再现

1639年,朱元璋下令“改团为散”,从此改变了传习数百年的饮茶方式。散茶冲泡的方式,开始在文人士大夫和庶民百姓间流传。而饮茶方式的变革并不会消除文人们闲雅的本性,他们只会重新创设玩物和重新定义吃茶之事,装散茶的茶叶罐、更适宜冲散茶的紫砂壶、冲茶的手法等都很快出现,行茶的仪轨,也在文人和禅师日复一日的瀹茶中形成某些定式。

在日本被公认为重要的煎茶史料的《青湾茶会图录》,记录下了在日本大阪青湾举办的一场煎茶茶会,茶会为纪念对日本煎茶道做出突出贡献的卖茶翁高游外诞辰一百周年。图录里所绘的器具样式、称呼、陈设位置都与明代文人书房无二致,使人恍若有一种在重回明代茶会的错觉。

这是目前,我们尚能看到的关于明代行茶方式的最重要记录,而这种在日本被称作煎茶道的行茶手法,就是起源于我国明代的散茶冲泡法。

回香门的五周年大茶会上,所有行茶仪轨取自日本煎茶道,结合中国茶的特点,选择适合冲泡中国茶的茶道具,呈现了一次完满的具有明代文人雅意的茶事盛宴。

03是回归,更是复兴

“习茶道愈久,愈能深刻地感受到根植于茶道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茶文化兴盛的当下,能有机会把我在外所学教授给更多的国内茶人,让大家受益,或者有所启发,我都义不容辞地坚定去做。”回香老师说。

2018年,受苏州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邀请,回香老师首次在国内开课。从当时国内对煎茶道几乎完全的陌生,到如今,有276名学生遍布全国,23位同门获得教授资格,在全国23个城市教授明代文人茶道。一路走来的这五年,在外人看来是顺风顺水,能知其中艰辛者,非回香老师和长期跟随的学生,外人皆难知。

“我们并不是因为是‘大茶会才这样认真对待,平时,无论是上课,还是小茶会,我们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很多的同门也都是参加过我们的茶会后,有所触动来上课的。所以,无论是第一年还是第五年,还是以后很多年,我们事茶的初心不会变,我们所希冀的未来也会—年比一年更坚定。”

这五年,回香老师和众同门,相继启动了“—城一席”、

“寻香访舍”等活动,在广州、深圳、敦煌等成功举办茶会,也继续发扬“禅茶一味”的禅茶精神,在苏州寒山寺、广东大佛寺等举办禅茶会,推广明代文人茶道的同时,也为禅茶精神的传播贡献力量。

“只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才能在同一条路上走了又走,同一个地方去了又去,同一个人见了又见。”

时光,在欢乐中浮游。那些只梦见光明的人,在这里体会光明,赞美生活。

责任编辑/吴少宇 美术编辑/李雪

猜你喜欢

茶会茶道文人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茶道人生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茶道六百年》
“茶会”九问九答
偏离的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