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峪村:“石碾收藏世界之最”

2024-03-28十八学士

北京纪事 2024年4期
关键词:胎衣古道名录

十八学士

水峪村,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下辖行政村,地处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水峪村是北京“西山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古宅、古碾、古道、古中幡为代表的“四古文化”。

水峪村依山而建,格局错落有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山村四合院风格,其中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娘娘庙等。水峪中幡曾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垫场演出,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峪村,2012年12月19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公布为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3月,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水峪村经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据考证先由冯、邢二姓耍幡艺人相传,后又相继传给杨、崔、王等姓人家。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廟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20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30人的中幡队。经过40多年发展,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峪村大年三十,贴对联、放鞭炮,迎接已故的一代代先人回家过年。各家各户用青翠的柏枝,燃起年火,男女老少围在火旁谈笑,这便是所谓的“烤岁”。

起源于客家迁徙文化的埋胎衣,在水峪得到演绎。水峪人将胎衣埋于古道下,希望踩踏能带走厄运保佑平安。由于祖辈胎衣埋于道路石块下,因此古道格局得以完整保留,是以象征水峪命脉,也承载着世代水峪人的希望。走会就是沿街穿大街走小巷的表演文艺节目。基本路线为从西街到东街,又到老爷庙,最后到后岭门楼。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的壁画技艺由山西移民传至水峪后,经技术融合改进,形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石板彩绘岩画。水峪盛产一种平坦如纸的石板,古代工匠在构筑房屋时,为了装饰门庭,就在石板上作画,然后安装在门楼和墙体上,其绘画颜料用的是当地产的矿物盐(氧化汞、硫酸铜等),保存弥久。

南窖地区有“窖”形特色的沟谷地貌,大房山支脉将该地区割裂为南窖沟、中窖沟、水峪沟、大西沟两主两副四条沟谷,是山区中少有的适宜居住的富饶之地。

水峪村以太极八卦圆形图案,形成独特而完整的风水布局。水峪村北部远处中窖梁为水峪天然屏障,风水中曰屏,当地人俗称“靠山”,使水峪村北高南低,与传统风水观点相符。东面纱帽山高耸挺拔,与东翁桥形成对景。整个村庄呈现自发形成的圆形布局,以南岭古商道和水系为十字轴的空间格局。以一条临水小路为村落主轴线,依山势蜿蜒而上。村庄依山势而建,南低北高。南、东、西三面存水,背山面水。水峪村以水为特点,村落形状以水为中轴,向水而建。东瓮门石刻“宁水”,以镇水患。住宅顺应山势,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形成错落有序的割据形态,建筑分布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阴阳鱼的形状。

水峪村有石碾128盘,用于碾压粮食,生产生活。其中最早的清道光年间的石碾至今仍为人所用,2008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

猜你喜欢

胎衣古道名录
走古道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
二例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治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