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给三姑“压轿杆”

2024-03-13尹世昌

北京纪事 2024年3期
关键词:三姑轿夫花轿

尹世昌

1944年初夏,我的三姑要出嫁了。那時,她还不过25岁,但在当时也称是老姑娘了。我们都舍不得她走,但也替她高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理之自然啊!母亲还告诉我三姑是给人家当“填房”,然后给我解释就是过了门儿就当“后妈”。我那时一点也不理解,长大了才知因对方是“庆颐堂药店”的少东家,我们家如花似玉、沉静娴美的三姑即使有所委屈也答应了这门婚事。双方都是老派家庭,虽然三四十年代已时兴文明结婚,但三姑出嫁仍然用花轿迎娶。

当年我十二岁,读小学六年级,我在我家小字辈中算是老大,于是一件“压轿杆”的光荣又露脸的任务落在我肩上。母亲细心地告诉我:“姑娘出阁乘花轿,娘家人的兄弟或侄子要去‘压轿杆,也叫‘挡横儿,表示女方人丁兴旺,不容欺侮。”用现代话说我要做一名保驾护航的使者了。

为此,母亲特意给我打扮了一番,精心赶制了一件蓝绸长袍,外罩青马掛,头上戴着从大栅栏盛锡福帽店买来的有一颗红绒球的瓜皮帽,脚下穿的是一直放着舍不得穿的母亲亲手纳的圆口布鞋。我对着镜子,从上到下、转过来转过去地打量,都不认识我自己了。挂着笑容的母亲拉着我的手左看右看,满脸喜悦地说:“我儿子长得俊,人模狗样的像个小新郎官……”弄得一旁的弟妹们羡慕极了。

那时,我们家住在外二区(现宣武区)前门外西河沿三眼井胡同5号,一座独门独院的破落不堪的陈旧老房子,当日只好用多多的大红囍字来掩饰。有道是:一家办喜事,全胡同都光荣。当锣鼓喧天、唢呐声大作、大红轿子到来时,只见街坊四邻、大人小孩纷纷跑来凑热闹,争看新娘子。其实漂漂亮亮的花轿到大门口,撤杆去顶,便由四个轿夫提着轿子四角抬到三姑所在的二门口,堵门上轿,外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上轿的时候,只有六亲皆全、儿女满堂的“全福人”陪同照应,就连母亲和二婶等也不可在场。后来我才知道新娘的嫂子不可以相送,是因为“嫂”与“扫”谐音,所以我母亲和二婶只忙活后勤了。当日,新娘子三姑全身披红,红袄、红裙、红鞋加上红盖头,漂亮极了,人更美了。我发现三姑那一双大大的慧眼,挂着点点泪珠,那时我也不知道哪儿来的一股冲劲,拍着胸脯向三姑说:“别怕,有我哪!”四周的“全福人”们全笑了,三姑笑不出,两颗泪珠滚了下来。

三姑上了轿,放下轿帘,抬到大门外,上轿顶、顺轿杆、吹鼓手们起奏、轿夫们起轿,这时父亲赶忙将我拉到花轿的右侧,让我用左手扶着轿杆(恰好我是左撇子),并嘱咐我人不离轿,轿不离人,永远跟着轿子。此刻看热闹的人一心想着看到新娘子的真面容,却什么也看不到,而眼前却是个一本正经、目不斜视、不苟言笑、乳臭未干的秃小子,弄得大人笑、孩子叫。大家起哄架秧子,有的说“人五人六你算哪棵葱”;有的喊着我的小名“臭美一当当的”(胡同土语);也有的说“小模样儿还像那么回事儿”,等等。让他们随便说去吧,我才不理会呢!全神贯注、目视前方、挺胸收腹、大大方方 一定出色地完成我的使命。

轿子出了胡同东口,向北走西河沿,出口穿过前门大街,进打磨厂出东口走花市大街。一路上,一阵鼓一阵锣,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吸引了不少过路人驻足观看。轿子前专门有人“开道”,不时地高喊“左蹬空”或“右蹬空”,穿着印有大红喜字绿色短大掛的身强力壮、训练有素的轿夫们,会齐刷刷地换肩,或一手插腰一手握杆或双手插腰原地踏步,只见花轿一颠一颠的,我的手也随着一起一伏的特好玩。此刻还有个婆娘用一块红毡子临时将前方轿帘遮住,原来是为了避邪用的(如遇到下水道井盖等)。我发现他们走的姿态特像京剧中的圆场步——水上漂,即优美又扎实,据说轿子里放上一杯水也不会溢出,可见他们的功夫多么过硬。一直扶着轿杆的我,在旁边看得一清二楚,八个轿夫(前四人、后四人)在口令下齐心合力、步调一致,从起点至终点,一直在走,而且是安全地走、美美地走、没有休息地走,需要多么大的耐力和协调啊!当然他们就是干这行的,也是他们养家糊口的饭碗子,但劳动者们的这种敬业精神,我从心底里尊重和佩服。

花轿进虎背口时,远远传来迎亲的锣鼓声、鞭炮声,到了新姑爷家门口,花轿过了火盆和马鞍子,然后轿子落地,至此“压轿杆”的任务算是圆满地完成了。这时亲家有人迎上前将我领到正面房间拜见三姑的公婆——我向亲家爷爷、奶奶叩头道喜,喜盈盈的老人家问我一路走来辛苦的话,我落落大方地一一作答。当我起身接过送上来的茶水时,二老夸赞我知书达理有教养。这要归功于行前母亲多次叮嘱我如何尊老敬贤、有问有答,做个懂礼貌的孩子。两位老人还亲手将有喜字的红包送到我手上,我当即再次起身行礼拜谢。

回到家后,我将全过程如实地向家人们作了“汇报”,大家听了很高兴,爷爷称赞我说“小子不吃十年闲饭,能干事了”。父亲在一旁说“世昌长大了,一次‘压轿杆懂事了”。奶奶高兴地让我靠近她跟前,给我塞了个“喜”字的小红包。天啊,一天两个红包送到我手中,让我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了,结果母亲却说:“世昌,我给你收着,将来你长大了娶媳妇用。”哎,红包还没有捂热呢,就上交了,虽然有点遗憾,但一天一路的见识和大人们的夸赞还是让我满心欢喜。

如今我已90有余,眼下很多刚经历的事都记不住了,但八十年前三姑出嫁的陈年旧事,我却记得清清楚楚……

猜你喜欢

三姑轿夫花轿
抬“花轿”,一下下
大红花轿承吉祥
陪娘串门
陪娘串门
超越
算命
差点死一回
詹火林
三姑
请勿上错花轿嫁错郎——表原因的“以”字用法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