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巾帼英雄秦良玉

2024-03-13张田

北京纪事 2024年3期
关键词:金兵棉花四川

张田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女英雄屈指可数,像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等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又都是文学创作中的人物,而女英雄秦良玉则是个例外,她是一位真实存在于中国历史、并且是唯一一位正史立传的女将军、女侯爷。

马家好媳妇  相夫秦良玉

秦良玉,字贞素,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是位苗族女子。父亲秦葵是忠州贡生(秀才中的佼佼者),虽为少数民族,但却精通儒家文化,在他的教育下秦良玉自幼就通经史,晓谋略,工词翰。秦葵看到明朝的国力逐渐走向衰败,乱象丛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为国家出力,成为栋梁之材,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他还教育孩子们要练兵习武,立下了“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训。秦良玉此后一生七十五年坎坷浮沉,无论升迁荣辱,都谨记了父亲的教诲。

二十岁时,秦良玉嫁给了石砫宣抚使(石砫即今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四川省东南部。居民有土家、汉、苗等族。宣抚使,是明代石砫地区统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土司官)马千乘为妻。马氏是名门之后,汉朝“马革裹尸”伏波将军马援就是马千乘的先祖,婚后秦良玉协助丈夫执政练兵,并亲自训练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这支部队擅长使用一种以白蜡树做杆,矛头带钩、矛尾带环的钢矛为武器,因此人们又称他们为 “白杆兵”。白杆兵纪律森严,作风过硬,为保石砫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危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平定土司叛乱  保卫东北边陲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川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官杨应龙乘明朝内忧外患起兵叛乱,这些叛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派马千乘前去围剿。马千乘率兵三千,秦良玉率精兵五百随行,一路追击敌人,连破敌寨七座,后又联手各路军官拿下了桑木关(今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城东7公里处,桑木关是古代播州通向正安、连接四川的重要通道),一举消灭贼众,平定了此次叛乱取得了胜利。秦良玉所率的白杆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她却从未向朝廷邀功,率军回到了石砫。尽管如此,秦良玉还是因此战一战成名,女英雄的美名远播四方,大明总督李化龙听到秦良玉这位巾帼英雄的事迹后,还特命人打造了一块银牌赠于她,上面镌刻“女中丈夫”,以示表彰。

万历四十一年(1613),马千乘因开矿之事得罪了宦官邱乘云。明朝宦官掌权,贪贿揽权为一重大污政,邱乘云索贿不成,构制冤案,马千乘被捕并冤死狱中。后冤情得雪,朝廷命秦良玉承继其夫之职,秦以国为重含悲任职,从此,秦良玉脱下裙钗,带领白杆兵南征北战,保境安邦。

泰昌元年(1620),努尔哈赤率后金兵攻陷沈阳,时年46岁的秦良玉奉命援辽,她命兄长秦邦屏、秦邦翰与弟弟秦民屏率领白杆兵先行前往,其后她自率精兵三千赴战。这一战便是史上有名的“浑河之战”。多年未遇到过强敌的后金兵,这次碰上了难啃的“硬骨头”川东军,手持长矛不畏生死的白杆兵,打得金兵措手不及,“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后继八旗骑兵也被打得“纷纷坠马”。努尔哈赤感到川军非常的厉害,再三告诫八旗兵“勿轻敌”,并再三强调“仲癸(童仲癸)所将皆川兵”以警醒部下。白杆兵虽奋勇杀敌,血战到底,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落败,秦良玉之兄邦屏、邦翰战死沙场,其弟民屏也身负重伤。秦良玉随后帅三千精兵兼程北上,路过北京时,在驻军地赶制棉服一千五百件发送给前线劫后余生的白杆兵。同时遥祭牺牲的兄长后,便积极率兵赶往前线,在榆关(今山海关)与铁蹄南下的清兵(后金兵)遭遇,秦良玉纵马持枪杀入阵中,后金兵纷纷落马。秦良玉以一女子奋勇冲杀,所至勇不可挡,所向披靡,后金兵仓皇逃走。朝廷封秦良玉为镇守榆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激战时,其子马祥麟不幸被后金军射中一目,马祥麟拔下箭后,依旧奋勇杀敌,面不改色。明熹宗闻报,御赐“忠义可嘉”匾,封秦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并封其子马祥麟指挥史,追封秦邦屏都督佥事,晋秦民屏都司佥事。并命秦良玉率众回川再征兵二千赴援。

二次平定叛乱万里勤王保卫北京

天启元年(1621)九月,秦良玉率众回到石砫,永宁(今四川叙永)土司奢崇明与其子奢寅等人乘朝廷援辽之机兴兵谋反,占据重庆、遵义、劫纳溪、下江、新都等地后,又围攻成都,川中大震。奢崇明曾与秦良玉共同抗击叛军杨应龙,理应算是老相识,他知道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被宦官陷害致死,所以派使者携厚礼登门拜访,希望秦良玉能与他共同起兵造反,不料秦良玉大怒将来使斩杀,并向朝廷上报了奢崇明叛乱之事。随后她带兵出征讨伐叛贼,而其他土司都因接受了奢氏的贿赂,而按兵不动。秦良玉遣其弟秦民屏,侄秦翼明率兵四千直趋重庆,营于南屏关,“自统精兵六千,沿江上趋成都”,一战收复了新都,并长驱成都,继复重庆,明熹宗授予其都督佥事,充总兵官。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后金兵取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十一月攻克河北重镇遵化,后再夺永平。崇祯三年(1630)一月攻陷灤州,继又攻陷迁安,金兵大军直逼京城而来。秦良玉拿出家中资产充作军饷,与侄秦翼明率领九千名白杆兵奉诏北上勤王,南明史载:“崇祯三年,清兵陷永平西城,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镇自保观望不前,良玉独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师昼夜兼行抵都。都人闻白杆兵至,朝市喧传安堵。上诏褒美,加少保,挂镇东将军印。”白杆兵虽兵未满万,但一直为后金兵所忌惮,又有孙承宗等勤王兵陆续抵京,皇太极知战已难胜,遂退去,并弃已夺的滦州四城,兵撤关外。这就是秦良玉二次勤王,解北京之困的功绩。崇祯帝深受感动,不仅在紫禁城平台内亲自召见了她,还赐予她蟒玉、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示表章: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清夺取明王朝政权后,秦良玉依附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八月,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赐“太子太保总镇关防”。

“四川营”与“棉花地”

在今北京西城区东北部,骡马市大街北侧有一条胡同名为“四川营”,据说秦良玉率兵入京后就在此地驻军,大营也驻扎于此,人们为了纪念秦良玉保卫京师有功,就将其屯兵之处称为“四川营”。离屯兵地点不远处,是兵士们种植棉花的地方,秦良玉命兵士们用种出的棉花织布做军装,实行屯垦政策,故称纺棉处为“棉花地”。后“棉花地”又逐渐演变成棉花诸巷,以棉花为名的街巷共有十四条,即棉花头条,棉花上、下二条,上、下三条,上、下四条,五条,上、下六条,上、下七条,八条,九条。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日益加快,许多老旧胡同都被拆除,原成片的棉花诸巷现已只剩几条。

秦良玉撤兵后,人们在四川营为她建造了一座祠堂,后又扩建为四川会馆,清光绪年间有位文人为四川会馆题写了“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地”的匾额,此匾一直悬于会馆大门正中。日转星移,百年流转,昔日的辉煌早已归于平淡,秦良玉屯兵的故址虽在,但今已改为民居。

上个世纪20年代,京剧名家尚小云以巾帼英雄秦良玉的事迹为蓝本,创作出京剧《秦良玉》,成为了“尚派”代表作之一。1962年郭沫若先生给当时《四川日报》编辑部写过一封信,他写到“歌颂赵一曼同志,我联想到了秦良玉……赵一曼是四川人,秦良玉也是四川人。赵一曼是女性,秦良玉也曾到东北抗击清兵。她们之间有这些相似,故使我发生联想。一位女性,出于爱国热情,能够万里请缨,抗击侵略,这行为是可以令人感动的”。近年来,重庆市京剧团又重新挖掘整理改编《秦良玉》,将几近失传的尚派名剧再次搬上了舞台。

猜你喜欢

金兵棉花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棉花是花吗?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陈家有女
棉花
旗帜的威力
旗帜的威力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
竹削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