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说传统的梳理拓展

2024-03-02晏玉平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桓公范增子夏

晏玉平

考点概述

议论类、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文体类别之一,“凡秉笔而书,缔思而作者”都是论说。由于古代论说内涵的广泛性,历代学者对此类文体的界定,可谓是见仁见智。其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论说文分为“论”与“说”。他认为,“论”体的渊源是先秦诸子的学术论文,包括多种子文体:“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指出议、说、传、注、赞、评、叙、引都是论体文,可以用来陈政事、释经典、辨史实和铨文章。“论”是论理,重在用严密的理论来判辨是非,大多是论证抽象的道理;“说”是使人悦服,除了古代常用的口头上的陈说外,多是针对紧迫的现实问题,用具体的利害关系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服对方。

古代论说文博大精深、意蕴深刻,展现了古代现实或理想的社会生活。考生在阅读这类文言文时,不妨联系生活,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适当联系,把那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古代文化知识挖掘出来,培养理性认识,这样,对论说传统也就领悟得更为深刻,更为透彻。方法有二:一是古例今证。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推理,以此判断文章内容。二是古今对接。如由现实中的文化思想联想到古代的文化思想。虽然现在与古代相比较,很多名称变了,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联系文化生活积累,也可以完成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考题连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材料二: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使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最终“取天下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译文: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译文:

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

答: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今彼鸿鹄,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行此數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此其后,宋伐杞,狄伐邢、卫。桓公不救,裸体纫胸称疾,曰:“寡人有千岁之食,而无百岁之寿,今有疾病,姑乐乎!”管子曰:“诺。”于是令之县钟磬之榬,陈歌舞竽瑟之乐,日杀数十牛者数旬。群臣进谏曰:“宋伐杞,狄伐邢、卫,君不可不救。”桓公曰:“彼非伐寡人之国也,伐邻国也。子无事焉。”宋已取杞,狄已拔邢、卫矣。桓公起,管子从,大钟鸣。桓公视管仲曰:“乐夫,仲父?”管子对曰:“古者之言乐于钟磬之间者不如此。言脱于口,而令行乎天下;游钟磬之间,而无四面兵革之忧。”桓公曰:“善。”于是伐钟磬之县,并歌舞之乐。

桓公曰:“请问所始于国,将为何行?”管子对曰:“宋伐杞,狄伐邢、卫,而君之不救也,臣请以庆。臣闻之,诸侯争于强者,勿与分于强。今君何不定三君之处哉?”于是桓公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缘陵封杞;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管子曰:“臣闻诸侯贪于利,勿与分于利。君何不发虎豹之皮、文锦以使诸侯,令诸侯以缦帛鹿皮报?”于是以虎豹皮、文锦使诸侯,诸侯以缦帛、鹿皮报。则令固始行于天下矣。

楚王欲吞宋、郑而畏齐,于是号令于国中曰:“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爱封侯之君焉。”于是楚国之贤士皆抱其重宝币帛以事齐。桓公曰:“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对曰:“不可。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楚欲吞宋、郑,思人众兵强而能害己者,必齐也。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而楚不敢隳也。东发宋田,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遂南伐,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东存晋公于南,北伐孤竹,还存燕公。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修钟磬而复乐。管子曰:“此臣之所谓乐也。”

(节选自《管子》)

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视管仲为自己的羽翼,希望他能帮自己实现宏图大业。

B.桓公一心享乐,不肯救助邻国,管仲和群臣对此深感忧虑。

C.楚人在郑国纵火,在宋国制造水患,桓公出兵帮两国解困。

D.“修钟磬而复乐”时,齐国已经实现了“无四面兵革之忧”。

2.请根据文意,说明在管仲的辅助下齐桓公是怎样一步步成就霸业的。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子夏①之门人问交②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选自《论语·子张》)

〔注〕①子夏:子夏與后文的子张都是孔门弟子。②交:交朋友。

1.以下孔子言语可以支持子夏说法的是   ,可以支持子张说法的是   。

①泛爱众,而亲仁。

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子夏、子张之言皆闻于孔子。针对同一个话题,孔子对子夏与子张的教导为何有所不同?这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请分别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分析。

①商(子夏)也宽,师(子张)也褊。(蔡邕《正交论》)

②本章子夏之教门人,盖初学所宜守;子张之言,则君子大贤之所有事。(钱穆《论语新解》)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桓公范增子夏
差点成为“羊二代”
《论语》知多少?
孔子借伞
孔子神算
齐桓公知人善任
军师范增的短板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齐桓公现象
齐桓公现象
蔡桓公讳疾致亡的责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