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农广校体系建设发展忧中有喜

2024-02-27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广校高素质培育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调研组

按照工作安排,调研组一行于2023年5月16—18日前往湖北省武汉市、石首市、宜都市调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调研组先后到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省农广校、石首市农广校、宜都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与黄冈市、随州市农业农村局,东西湖、来凤农广校有关同志座谈交流;到湖北天字号瓜蔬专业合作社、宜都市南桥村土老憨培训中心、宜昌可山农业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田间学校,了解农民教育培训实情实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湖北统筹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湖北省建立了省委省政府顶层规划、行业部门联动、厅内相关处室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把精准化遴选、系统性培育、综合性扶持贯穿始终。各地坚持从产业中发现人、到产业中培养人、在产业中用好人,实现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协同增效。

(一)系统化培育高素质农民。突出需求抓培训。坚持“锁定对象、系统培训、跟踪指导、政策支持”培育路径,全面开展需求摸底并建立人才培育库。按照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的目标导向,分层分类开展系统性培育。提升质量强品牌。坚持需求导向,精准聚焦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品牌,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匹配。强化带动树典型。连续5年开展全省十佳农民评选,会同组织、妇联、团委等部门开展相关遴選,并重点向高素质农民学员倾斜,选树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力的“标杆”。优化环境育人才。连续6年举办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和农业行业技能大赛,培养和选拔农村优秀人才,已有300多个优秀人才和项目得到资助,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进入农业产业。武汉市出台《乡村农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首批68名“土专家”获得中高级职称。宜昌、荆州、荆门和恩施四地成立“宜荆荆恩”区域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务评委会,674名农民取得农业技术职称。

(二)阶梯式提升农民学历层次。湖北省以“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抓手,畅通农民学历提升通道。2018年,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等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依托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面向45岁以下、具有高中学历、志愿回村服务的优秀青年农民,提供免费全日制普通专科学历教育。学习采取分段式脱产学习和送教上门相结合模式,学制三年,理论学习2年,实习实训1年。学员在实习实训期间,可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证书,享受相关扶持政策。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招录培养农民学员14764名。在已毕业的4705名学员中,48%的学员投身乡村治理,成为村干部;5%的学员考取乡镇公务员或事业编制,服务乡村振兴;12%的学员服务产业发展;32%的学员自主择业创业,成为领军人才。“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了一批以致富“领头雁”陈绪艳、最美退役军人刘洋、优秀村支部书记鲍喜武等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三)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经过多年培育,湖北省涌现出一批优秀高素质农民学员,30多名高素质农民担任全国、省级“两代表一委员”。很多学员通过经验传授、生产帮扶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不少学员创办农民田间学校,在教育培训、实践示范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还有的学员实现农广校校长的蝶变。例如,二十大党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向辉,参加了农广校组织的多个培训,能力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为农服务的情怀也不断积淀。2018年来凤县把农广校以民办公助形式交由向辉负责,在她的精心打造下,来凤农广校被广大农民誉为“农民的大学”。

(四)助力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湖北省重视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比如宜都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宜都市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等奖补政策体系。创建国家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南桥村,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4所。培育高素质农民5306人,链接全市近10万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选聘村级农技推广员百余名,带动了鱼子酱、冬虫夏草、柑橘、宜红茶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2年“酱草柑茶”产业链总产值近3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86元,位居全省前列。

二、农广校发展忧中有喜,体系建设另辟蹊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湖北农广校体系虽然受到机构改革较大冲击,半数以上的市县级农广校与其他机构合署,独立设置的农广校多数只有三四个人,但是,农广校体系整体框架依然屹立。更为可喜的是,民办公助农广校的悄然出现,拓展了农广校体系的外延;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壮大,强化了农广校体系建设的内涵;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凝聚了农广校资源力量。

(一)农广校体系受到冲击。湖北省农广校是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20人,在岗16人,平均年龄42岁,年富力强。全省99个市县共有农广校86所,其中31所独立设置、55所与科教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和教育机构合并。加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31所。公益一类61所、公益二类9所、民办公助6所,未确定性质10所。整体看,农广校体系相对健全,但整体实力不强,2022年仅40所市县级农广校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占全省任务量24.69%。

(二)农广校类型有新变化。2006年全国首所民办公助农广校在武汉东西湖挂牌,目前全省已有民办公助农广校6所。民办公助农广校的出现也反映了农广校这块招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些农广校体系“新”成员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积极服务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走出一条稳体系、拓阵地、强职能的路子。比如武汉东西湖农广校因其“师资培训”“创业培训”“农业经理人培训”享誉全国,并被湖北省人社厅备案为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认定机构。来凤农广校加挂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牌子,东西湖、来凤、咸丰农广校承担了全省7.27%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

(三)部分农广校逆势新发展。石首市农广校以石首市与长江大学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与长江大学联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学院,争取到政府投入1200万元,新建教学场所2.8万平方米,建设试验示范基地300亩。长江大学派出专家教授驻校指导,为农民提供持续教育和深度培训机会。石首市农广校实现办学条件媲美围墙学院,师资资源稳定升级,其培养的学员屡获各级荣誉表彰,一批学员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四)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支撑不断夯实。农民田间学校串点成线。2016年起打造农民田间学校,分5批挂牌农民田间学校396所,其中,省级农民田间学校44所、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3所,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现场教学和实训场所。省农广校把宜昌、荆门、襄阳等25个县市的209个优秀基地串联成现场教学路线,并正式对外发布,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网红打卡地”,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可圈可点。2014年起轮训全省优秀农民培训教师,2017年组建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团,吸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优秀农民学员成为农民培训讲师,2020年确认600余名农民教育培训名师。

三、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机制有抓手有成效,但投入支持、内核建设等存在不足

湖北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省长王忠林和分管省领导宁咏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也连续4年纳入省委一号文件和人才工作要点。省农业农村厅按照选育用一体化思路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系统化的打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农民教育培训缺投入。目前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以中央财政下达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资金为主,前几年省级财政每年配套的3098万元也从2023年开始调整用于核心技术攻关。广谱性实用技术培训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只能与其他农业项目结合进行;务农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尚未纳入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围,全面系统提升农民素質素养难以落实落地。

(二)高素质农民培育缺标准。调研中普遍感到,参加座谈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农广校长期培养起来的,有能力有水平,但也有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把参加过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学员认为是高素质农民,这也就出现了有的地方把培育和培训混淆,把培育经费当培训经费管理,甚至作为“三公”经费整合。因此,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标准,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标准体系,有了培育标准,才能解决怎么培育人、培育什么人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全面培养高素质农民(这个全面指质量)。

(三)农广校体系发展缺支持。目前,湖北省市县级农广校呈现三分之一独立,二分之一合署,六分之一撤销的局面,其中有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不重视,机构改革简单“一刀切”,更多的是国家层面缺乏专项支持,省级层面没有专门投入,使得农广校条件能力建设滞后,出现培训缺场所、实训缺基地、讲课缺专职教师、运转缺经费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多元化教育培训需求,导致部分农广校因职能弱化、作为虚化,最后被合并甚至撤销。

(四)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人员缺培训。调研期间,我们强烈感受到湖北省对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省级师资基本都接受过东西湖农广校的“魔鬼训练”。但在与市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进行交流时,明显感受到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人员系统性培训相对滞后,一方面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人员的频繁交流或轮岗使得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和培训机构教学组织人员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有关政策、规范不熟悉或理解不到位,甚至未能及时跟进政策调整、规范修订。

四、意见建议

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全国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自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已经从广谱性实用技术培训转向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在国家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工程的示范带动下,各地愈发重视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使之成为真正为农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但是,由于长期历史欠账以及面广量大的教育培训需求,特别是面对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的新目标新要求,农民教育培训必须在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基础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一)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国家层面继续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工程,面向小农户启动实施普惠性培养项目,实现务农农民愿训有训、想学能学。投入驱动。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示范带动地方加大投入。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投入机制,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为主导、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政策推动。健全更加公平普惠的培训政策,推动创设非全日制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构建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农民终身学习体系。加大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信贷担保、金融保险方面的对接服务,建立高素质农民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有机衔接的保障机制。

(二)优化高素质农民培育顶层设计。立足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从宏观战略、中观制度和微观操作三个层面进行布局谋划。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明确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任务,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标准,明确怎么培育人、培育什么人的问题;在中观层面,就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工作机制、培育路径等具体问题进行制度设计;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全面支撑粮油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支撑农民素质素养提升的工作定位,编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管理办法》《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推动培育工作从重点带头人培养转向集中的人才培养和普遍性制度化农民教育培训并重。

(三)推动农广校条件能力建设。建议研究以农业农村部名义出台文件支持农广校进一步发挥作用。优先支持农广校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相关任务,在工作体系、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保障,发挥好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作用。加强农广校体系校长队伍、专职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师资大轮训,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专职教师授业解惑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组织服务能力,夯实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支撑,提升培育质量效果。

(四)一体化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四精”建设。师资、课程、教材、农民田间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支撑。从湖北省的实践看,夯实基础支撑是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效果的重要举措。具体的思路是,紧扣教材、课程、师资、实训路线这几个核心,按照每个田间学校要有一本教材,有一套课程、有一批师资、有几条实训路线的标准进行建设,做到有的学,有的看,有人教,并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标准组织课程和师资,有针对性地培育高素质农民。在建设路径上,按照建、管、用、评一体化思路,推进金牌师资、经典课程、精品教材、精品路线的打造,不断孵化金牌农民田间学校。在工作机制上,按照整体规划、协同推进的方式,以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以全国共享师资为主要力量,组织开展本地区培训、跨地区调训,提升农民素质素养;组织举办说课大赛、技能大赛等,强化师资能力训练,提升农广校师资水平。

(五)加强宣传引导。搭建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平台,指导高素质农民协会、产业联盟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验、典型、模式、案例的挖掘与总结,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案例遴选,选树表彰一批优秀农民学员、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示范带动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农广校高素质培育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