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农民培育“五步走”

2024-02-27许晓昕杨静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业

许晓昕 杨静

河北省唐山市农广校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高素质农民的经营发展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成为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农广校系统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余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2000名。

一、“按需求+分类型”,学员遴选更精准

按照“按需求建库,分类型遴选”的原则,在学员遴选上,画大圈、精遴选。一是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走访农户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遴选有意愿参训的种养大户、村“两委”成员和有志从事农业、发展农业的的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按需求、分产业建立培训对象库。二是与各级政府、团委、妇联、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精准遴选培育对象。2021年,联合丰南区政府结合县域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培训产业类型和农民从事产业相统一的原则,以村“两委”成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培训对象,遴选了100名乡村振兴带头人;2023年,与唐山市团市委联合,聚焦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青年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青年和返乡创业大学生,遴选50名优秀青年团员开办创新创业者培训专班。这些精准遴选的学员学习积极性高、培训意愿强,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不仅在培训中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激发其求知欲,培训效果明显提升。

二、“定制化+精细化”, 课程设置更科学

在课程设置上,依据每年省、市级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专项行动”和“重点领域”,将农民的培训需求放在优先位置,开展“定制化+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培训内容更丰富、更精准、更科学。一是根据本地农业特色产业布局设置课程。划分三个特色产业区域,北部以迁安、迁西、遵化为主的林果种植区,中部以滦州、玉田、丰润、乐亭、滦南为主的蔬菜、油料、大田作物区,南部以曹妃甸、芦台、汉沽为主的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区。依据产业特点,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如在蔬菜、油料、大田作物区开展技术类培训时,理论课除常规的栽培、病虫害技术课程外,还加入了产品销售、农业品牌塑造、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农民不仅掌握技术,更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逐步成长为全能型人才。二是根据培训群体类型设置课程。如,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经营主体者,设置融资担保、品牌建设、农业政策、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课程;针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由职业院校专业创业指导团队进行创业指导,邀请返乡创业带头人谈创业经验等,进一步激发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更高效

线上拓广度,打造空中课堂。一是开展手机应用培训。依托云上智农App等平台,开展手机应用培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二是将农业专业平台操作使用作为培训的必要课程之一,由专业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确保学员线上学习完成率。在线上课程设置中,将国家最新涉农政策、先进技术、科学理念,贴近农民生活、通俗易懂的农耕文化、乡风文明、直播带货、创业分享等内容引入培训课程,让学员愿意学、喜欢看,全方位提升学员综合素质。自开展线上培训以来,参训学员线上学习完成率达到100%,学员评价满意率达到99.8%。三是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省校组织开发的在线课程、微课等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培训。如在滦州市进行设施蔬菜培训时,学员通过电脑、手机自主学习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通过课程自带的学习评价模块,测试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根据线上学习情况和测试结果安排线下答疑。

线下学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一是规范课堂教学。实施小班化管理,实行班主任全程跟踪服务制,确保课堂秩序和到课率。遴选熟悉农民教育特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大专院校教师、科研机构推广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组成师资团队,因材施教,针对农民需求进行授课和指导。二是拓展实践教学。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和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采取现场指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场指导方面,教师手把手进行实地指导,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员动手能力;在组织小组讨论方面,学员就某一话题分享经验、交流观点,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方面,邀请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农业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参与分析,提供实际操作经验,分享成功案例,提供职业规划等信息,指导学员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请进来+走出去”,培训视野更广阔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农民更深入地了解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拓宽视野,增强发展能力。一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秉承课程站位有高度、内容有深度的培训理念,大范围、多渠道组建高质量师资团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职院校、科研院所等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讲授农业政策解读、乡村治理模式、特色农业创新发展、电商塑造農业品牌思路新解析等政策法规、经营理念、实用技术、电商发展案例等前沿知识课程,提升高素质农民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二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根据培训类型和目标,加大外出实践教学比重,有针对性地选择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电商平台、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等进行实践教学。例如,组织学员到农业农村部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集中学习,到山东寿光学习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寿光模式”, 到电商龙头企业京东集团、直播基地学习互联网企业运营模式、直播带货,到天津、沧州青县等地学习高品质有机蔬菜种植。学习其他地区的农业成功案例,学员不仅获得新思路、新方法,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平台+促提升”,培训效果更直接

搭建学习平台,促进学员互动和信息共享能力提升。一是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除发布课程安排、学习资料之外,积极引导学员们提出问题、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同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根据需求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线上答疑解惑,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二是对接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提供的“来抖音学农技”“快手短视频制作”等多媒体平台,鼓励学员参与学习、互动,获得流量支持,提升综合能力。三是搭建线下服务平台。开设学员交流课,深入了解每位学员从事产业以及产业规模、效益等信息,挖掘学员自身价值优势。三是搭建学历提升平台。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学历教育衔接贯通,免费提供中职学历教育学习,对有更高学历需求的学员,推荐其参加成人高考、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育,提升学历水平。

学习平台的搭建,提升了学员的综合能力,为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玉田县燕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培训班内的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达成供货协议,开拓了种子、化肥的销售渠道;丰润、迁西、玉田、滦州市的学员通过参与中央农广校“来抖音学农技”“快手短视频制作”活动,学习短视频制作和发布技巧、爆款内容应用等知识,提升了专业能力,也获得了流量支持。2019年以来,928名高素质农民通过培训与学历的衔接贯通,获得了中专学历,成为基层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

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JZY23312)

(作者单位:1.河北省农广校唐山市分校; 2.唐山开放大学)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