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企业融资

2024-02-18张红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实体供给

□文/张红侠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提要]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国家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出发,首先介绍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含义,然后分析金融供给侧结构失衡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具体措施,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供有效供给。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资源、土地等各种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生态环境被破坏,这种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进行创新,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央在2015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持续增长能力。中央在2016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仍然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中央在2017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引领着各种要素配置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而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其无法适应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所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胡巍和王可欣(2017)认为金融结构的优化,特别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并适度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将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习近平在2019年2月22日首次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19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表示,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必须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引导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转型升级加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实体经济融资便利、有效管控金融风险、完善资产定价机制、健全市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直接融资重要作用,进而实现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含义

经济学家帕特里克(1966)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当经济发展和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金融的发展将反作用于经济的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戈德史密斯(1969)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规模,金融结构的改革和变化决定金融发展的水平。刘辉(2022)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将改革的着眼点从传统金融理论下的金融需求端,主动转移到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心是优化金融结构。综合多个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金融供给方式结构。最常见的金融供给方式分类是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和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的比例与该国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决定企业融资的效率。对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进行不同程度的融资结构组合,从而确保经济运行的效率。

(二)金融供给配置结构。金融供给配置结构是指金融资源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不同的产业之间,不同的区域之间,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市场之间,不同经济地位的公众之间的分布结构。最优的金融供给配置结构是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高效配给到当下发展所急需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部门,从而最大化发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最大的金融增值。

(三)金融供给监管结构。金融供给监管结构是指不同的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为代表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其专属职能是对国家金融业进行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最高人民法院则是对金融业直接或者间接起到调制功能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经历了从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到银保监会、证监会,再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管理控制金融风险。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失衡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在2017年之前,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大量资金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银行表外业务,满足了民营企业甚至房地产企业资金的需要,但带来了融资贵的问题。其后,国家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清理整顿影子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仍未解决。金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投放的资金并未流向最高效的部分,资金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的资金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而是留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是流向“虚拟经济”。郭威、盛继明(2021)认为我国金融结构存在六个方面的失衡:金融供给配置结构失衡、金融供给期限结构失衡、金融供给方式结构失衡、金融供给主体结构失衡、金融供给阶段结构失衡和金融供给政策衔接失衡。

(一)金融供给配置结构失衡与企业融资。金融供给配置结构失衡是指资金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分配不合理。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资金过多地投向了开展基础设施、房地产等的行业,而制造业企业获得的资金占比较少。金融机构的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获得的资金也是非常有限,造成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金融供给期限结构失衡与企业融资。金融供给期限结构失衡的表现是我国目前普遍的金融资产期限较短,中长期的金融资产较少。大型企业获得的长期贷款更多一些,中小企业获得的中长期贷款资金很少。

(三)金融供给方式结构失衡与企业融资。金融供给方式结构失衡主要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失衡。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造成我国企业主要以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为主,以股票、债券等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过低。

(四)金融供给主体结构失衡与企业融资。我国的金融供给主体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金融供给主体结构失衡是指我国现在的主要金融供给主体仍然是银行。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远超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所以企业获得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占比很小。

(五)金融供给阶段结构失衡与企业融资。金融供给阶段结构失衡是指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倾向于选择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处于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企业作为提供资金的对象。但相对来说,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是创业阶段。

(六)金融供给政策衔接失衡与企业融资。我国存在三家政策性银行,但要获得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对于一般企业来讲,很难去获得政策性银行的资金。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失衡均会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不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生存可能都存在问题,更不用说高质量发展,所以必须要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杜子青(2017)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优化金融环境,保证资金流通秩序;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金融市场结构多样化;优化资金配置方式,逐步调整金融结构。赵文钰、徐超和刘富军(2019)认为应该以开放的理念践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和适度开放资本市场,改善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让更多弱势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孙金钜(2019)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是完善资本市场的融资制度,要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市场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以及健全其他相关配套制度四个方面着手,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彭镇华和习明明(2018)从金融结构与提升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视角研究如何践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们得出了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增强金融的效率和服务能力,增强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区域产业和贫困地区产业的支持的结论。结合前文分析的金融供给侧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改善:

(一)优化金融供给政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所以,首先要有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给予一定的压力和约束。对科技创新型的企业提供一些优惠贷款,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加强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三农”的融资辅导,提供贷前服务。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为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三农”提供延伸服务,提供咨询等系列智慧支持。创新信贷管理,实施普惠金融。

(二)优化金融供给主体结构。通过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平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形成多种金融供给主体,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继续发挥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主力军作用。城市性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为小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拓展基层的客户群体。地方性中小银行要回归服务本地、服务“三农”,深挖自身潜力,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监管,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

(三)优化金融供给客体结构。降低无效、低效供给,提高有效供给,坚持精准支持。对经营水平差、资产质量低、长期占用大量金融资源且不能发挥作用的金融机构出清重组,以节约金融资源。推动金融资源向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对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高库存领域的企业降低资金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重点支持,从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发展普惠金融。

(四)优化金融供给方式结构。注重金融工具创新,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发新型的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开发多种直接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建立、科创板的设立和注册制的全面实施就是有效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供给侧角度,满足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五)优化金融供给期限结构。无论是直接金融还是间接金融,都必须永远保持以长期的、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资本金融(一年期以上)为主体,资本金融为主,货币金融为辅;股权资本为主,债务资本为辅。构建金融业与实体企业之间逆周期和跨周期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重。充分有效地利用保险资金,发挥保险资金长期优势。保险资金具有久期长的特点,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通过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重点产业的扶持。

(六)优化金融风险防范手段。在开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供给主体结构、优化金融供给方式、优化金融供给期限结构等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但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要加强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提高金融机构识别风险的能力和风险管控的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五、结论

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金融供给政策、优化金融供给主体结构、优化金融供给客体结构、优化金融供给方式结构、优化金融供给期限结构、优化金融风险防范手段等措施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结构性实体供给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