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三大难题,中信的解决之道

2024-01-24吴俊宇

财经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信集团中信转型

吴俊宇

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低碳化是全球公认的两大经济增长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降本增效推动增长,还能激发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家业务覆盖全球的超大型综合企业,中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多元化業务的大型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重要战略。同月,中信集团也发布了《中信集团“十四五”数字化发展规划》。

《中信集团“十四五”数字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完成以“四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数字中信”建设,即客户一码通行、市场一表感知、企业一化聚焦、集团一键决策。该《规划》对投入规模、人才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数字化投入金额累计不低于700亿元。到“十四五”末,集团整体数字化人才队伍规模超万人。

在清晰的目标规划下,中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向预期目标迈进: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推动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建成科技型卓越企业集团。

由于其综合性和外溢效应,中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堪称中国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代表。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统一:

一、高效协同和尊重个性的统一。中信集团旗下子公司数量多、覆盖行业广,复杂度远超一般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集团既要高效统筹协同,又要根据子公司特点尊重其业务个性。

二、对内服务和对外输出的统一。过去几年,一批企业成立了数字科技公司,希望把数字化部门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中信集团的策略是先做好自己,让一批子公司成为行业数字化标杆,然后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让有条件的子公司对外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三、开放共赢和自主创新的统一。作为业务覆盖全球的上市公司,中信集团需要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拥抱先进生产力;作为央企,中信集团要积极承担自主创新的责任。中信集团的做法是,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在IT战略、业务战略间实现理性协同。

资料来源:中信集团官网,《财经》记者整理。制表:颜斌

中信集团2014年在中国香港整体上市,主要业务平台中信股份(00267.HK)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信股份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

中信集团业务涵盖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等五大业务板块。如此庞大的多元化集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如同“航母舰队”编队出航。中信集团作为航母,其他子公司作为舰队成员,两者既要方向一致,又要紧密协同,还要提升整体战力。

庞大多元的业务场景,也意味着数据资产丰富。大模型技术爆发的背景下,这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但这些数据资产分散在集团和各个子公司,统一挖掘使用这些数据资产,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价值,需要集团和子公司做好协同。

复杂的管理协同要在清晰的行动方案和组织管理架构下展开。

2022年初,中信集团数字化委员会通过了“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其中包括“管理上云”“应用绽放”两项行动和一系列保障措施。上述方案的核心是提升管理质效、促进业务发展,并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2022-2024)带动集团整体数字化水平跨越式发展,达到国内领先,迈向世界一流。

中信集团为数字化转型设立了专门的组织体系。集团层面有数字化委员会,负责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决策、咨询、顾问等工作;各子公司围绕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把手责任制”;中信集团旗下数字科技类公司为各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中信集团体量巨大,子公司众多、涉及行业广泛。但在明确清晰的发展规划、行动方案、组织体系之下,中信集团和各子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了良好协同。

集团层面,中信集团建立统一的“中信云”,推动“管理上云”。在“中信云”这朵混合云上,集团管理类应用(如财务、协同、库务、金控、党建、人力、办公类应用)统一选型、集中标准化部署。这能实现穿透式、集约化管理,便于集团战略高效精准执行。

资料来源:中信集团,《财经》记者整理

一位中信集团信息技术管理部人士对《财经》表示,这种集约化管理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打破数据孤岛,让集团准确掌握各子公司业务情况;二是增效降本。集团和各子公司共建共享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统一选型、集中采购、统谈分签、统一运维。子公司也能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降低建设成本。

为建立统一的“中信云”,中信集团打算改变现有87个中小型数据中心分布在22个城市、没有大型数据中心的局面。未来,一体化高水平的大型数据中心会形成高效、集约、绿色的管理,大幅降低基础设施成本。

一个应用统一选型的案例是,中信集团在统筹推进财务预算上云。集团统筹构建了财务管理云平台,全面预算、合并报表等集团核心财务管控实现了集团统一管理。集团因此建立了统一的财务分析能力。在统一数据入湖要求下,集团和子公司的报表、预算、税务等核心财务数据能够统一纳入数据湖。集团基于数据湖建立起了财务数据分析模型,这不仅能支撑总部及中信金控管理驾驶舱应用,还能被子公司复用。

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实现了总部、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第一批子公司预算上云后,有力支撑了总部对子公司核心预算数据的穿透分析。子公司则获得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的预算云服务。部分子公司过去要手工编报预算数据,周期长达3天-5天。如今可以使用预算云服务,快速构建预算管理应用,实现业务系统自动取数。这大幅缩短了预算编报时间。

子公司层面,中信集团在推动“应用绽放”,鼓励各子公司在智慧金融、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数字新基建等领域根据各自行业特点,打造特色的垂直行业应用。集团尊重子公司个性化业务需求,激发其数字化活力,子公司涌現的数字化创新又能反哺集团。

对于多元化集团,通用的产品服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一家子公司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数字化需求,子公司需要采购或研发面向行业、场景的软件应用。中信银行、中信戴卡、中信泰富特钢等已经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应用,走在了各自行业的前列。

中信银行融合开源的大模型技术推出了审计科技平台,可以实现信贷文件的智能审阅、客户风险自动识别,审计人员被解放出来从事更多高价值工作。中信戴卡是铝轮毂制造企业,其智造协同系统被用于质量管理、柔性制造、产品设计等环节。中信泰富特钢把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在特种钢材的生产、质量、设备、能源等多个管理环节,实现了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

子公司的创新活力反哺了集团和其他公司,子公司研发的好应用可以在集团内被推广复用,这在中信集团内被称为“最大化复用、最小化开发”。

2023年5月,中信集团的审计应用以中信银行审计科技平台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部署。一位中信银行审计部技术人士对《财经》表示,团队研发应用时,要假设集团其他团队也会使用,因为好产品有共性。这种开发思路能倒逼团队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应用。

“最大化复用、最小化开发”的理念,与大型科技公司研发中常见的“开源协同”做法很接近。科技公司鼓励研发团队共享工具、开放代码。这种方式能减少重复造轮子,提升研发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中国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往往希望把转型中形成的数字化能力既对内服务又对外输出,中信集团也有这个想法。

2019年以来,一批大企业加速对外输出数字化能力。其中有三大类:一是科技企业,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二是龙头制造企业,如美的、海尔、三一重工;三是央国企数字科技公司。2023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一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已成立近500家数字科技类公司。

中信戴卡位于摩洛哥的数字工厂。图片来源/中信戴卡

央国企成立数科公司有两个直接目的:一是服务母公司,和母公司形成甲乙方关系,这种市场交易关系比内部行政关系更有助于改进服务和提升效率;二是用市场机制提升数科公司竞争力,推动其对外开拓市场,把数字化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

几年下来,央国企用市场机制倒逼数科公司提高竞争力,内部服务的质量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把数字化部门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的设想落地时并不顺利。因为每个行业、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专业知识、业务流程。对外输出能力时,产品、服务无法放诸四海而皆准。

中信集团也在摸索经验,在对内服务、对外输出之间寻找平衡,并已形成比较稳健的节奏。其做法是:首先做好对内服务,满足内部需求,让一部分子公司成为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标杆;然后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让有条件的子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对外输出有壁垒的数字化能力。

在做好对内服务这件事上,中信集团旗下数字科技类公司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承担了向集团和其他子公司提供通用基础设施(IaaS+PaaS)的职责,还会配合业务部门需求改造开发SaaS应用,服务集团和各子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譬如,中信集团内部大量通用的管控类应用(如财务、协同、库务、金控、党建、人力、办公类应用)就是集团内数字类科技公司参与改造开发的。

中信集团旗下一批数字化实践较快的子公司已成为行业标杆。他们的数字化变革,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引领行业变革。

中信戴卡、中信泰富特钢都是“灯塔工厂”企业,中信集团也是第一家拥有两家“灯塔工厂”的央企。这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的全球数字化制造标杆,全球仅有150家左右。

中信戴卡是全球知名的铝制轮毂及零部件企业,主要客户包括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本田、一汽、上汽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中信戴卡“灯塔工厂”数字化项目实施后,设备综合效率提升21.4%,产品不良率下降20.9%,交付时间缩短37.9%,能源使用效率提升39%。

资料来源:Gartner、《财经》记者整理

中信戴卡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爆发,汽车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从六七年缩短至两三年。轮毂订单、生产计划面临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挑战。轮毂厂商必须快速了解客户需求变化,建立敏捷柔性的制造能力。目前中信戴卡已将最小生产批量从300件降到1件。小批量生产能力让中信戴卡能够满足汽车客户个性化需求,并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变化。

中信戴卡在摩洛哥投资建成了非洲首个铝车轮工厂、铝铸件工厂。“灯塔工厂”的技术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落地。该项目得到了摩洛哥政府的认可,工厂不仅培养了当地的技术人才,还提升了摩洛哥汽车工业发展水平。

中信泰富特钢是全球专业化特殊钢制造领域的知名企业。其业务覆盖高端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风电用钢、海洋系泊链钢、矿用链条钢、航空航天用钢等。这家公司每年增量数字化项目投入超过5亿元(不含IT人员人力支出、历史项目运营支出),整体IT支出超过公司营收的1%。

中信泰富特钢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数字化转型让公司具备了柔性、小批量生产能力,工厂的定制订单因此增加了35.3%,不合格产品率降低了47.3%,吨钢能耗降低了10.5%,实现“高定制”“高品质”“高效能”“可持续”的有机统一。公司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供给。2023年中信泰富特钢面对轴承钢、汽车用钢需求下滑的不利影响,加速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石化、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扩张,这有效抵御了市场行业波动。

2023年是中国钢铁行业承压的一年,行业内过半企业陷入亏损。但中信泰富特钢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864.1亿元,同比增长14.4%,营业利润51.6亿元,营业利润率为6.0%。其营收增速、利润水平,都跑赢了大市。

中信集团旗下一些有条件的企业正在尝试对外提供数字化能力,并在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雄安新区建设中,中信银行中标了雄安新区建设资金管理区块链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建设资金监管领域,截至2023年底,已上链数百个建设项目,累计服务企业超过千家,交易额超百亿元。通过中信银行的区块链系统,政府可以全过程监管投资项目的资金链条,保障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和及时拨付,中小微企业的收款时间也大幅缩短。该系统已保障了十余万名农民工工资发放。

中信环境旗下的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市政中南院)是市政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自研的“中信智慧水务云平台”能帮助水务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实现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为水务企业节省10%以上的运营成本。

中国市政中南院相关人士对《财经》表示,该平台已成功应用在武汉、深圳、青岛等地的70余个项目中。水务管理对行业经验要求高,需要懂设计、懂业务的企业来制定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其他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相比,这是中国市政中南院的核心优势所在。

作为大型央企,中信集团既要承担自主创新责任,又要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中信集团和子公司的做法是在开放共赢中自主创新。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仍在中前期,传统IT的习惯和需求仍有强大基础。因此,当下中国IT支出结构特征就是硬件大于软件,定制化大于产品化。

國际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在2022年一组数据显示,中国软件支出在IT支出中的占比仅为4.9%。相比之下,全球市场软件支出在IT支出中的占比为15.2%。Gartner还指出,中国的混合云采用率在2021年为42%,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70%,远高于50%的全球平均水平。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在2023年8月数据显示,中国的政府、金融、服务、制造四大行业ICT总支出合计占中国市场总支出的50%。政府、金融、电信、制造等传统组织是当下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

国际领先市场的数字化转型进度已经到了中后期。国际数字化市场上已经有一批成熟的软件、硬件、咨询、服务企业。

这意味着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需要使用全球产品供应链的技术,一方面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创新。中信集团的做法是,兼收并蓄,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在IT战略、业务战略间理性协同,让每一分IT预算都花的值当。

中信泰富特钢的孪生数字工厂。图片来源/中信泰富特钢

中信建设是国际领先的工程建设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亚非拉欧近30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要和全球企业业务对接,中信建设采用了全球知名软件企业SAP的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中信建设利用这套系统管好了全球组织和业务流程,并在工程建设领域成为精益化管理的标杆企业。在此基础上,中信建设还自建了“基于全球网络的项目数字化管控平台”。该平台管控着中信建设全球8个事业部45个项目建设,正在实施的合同金额超过1000亿元,业务、财务、资金、税务都能在此平台上实现精细化管理。

中信戴卡采用国际ERP系统超过十年,还曾聘用全球知名的IT公司负责咨询、规划、实施工作。早期,中信戴卡的数字化建设吸取了大量国际先进技术,并最终内化成了自己的经验。一位中信戴卡人士表示,燃油车阶段,市场变化节奏慢,可以大量采用国际成熟经验。但新能源汽车让全球汽车市场变革速度加快,这对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中信戴卡需要更多依靠自身实践,去探索新的数字化方法论。

在一些领域,本土产品的价格、服务已优于国际知名企业的产品,或是成熟的国际软件、硬件、咨询、服务企业无法完全奏效。在这种情况下,中信集团及子公司要么自主创新,要么使用本土产品。

2023年3月,由于原供应商的资金管理系统逐渐退出了中国市场,原产品也存在响应时间长、维护费用贵、无法定制化等问题,中信集团总部采取“采购本土软件+自主定制开发”的方式,大幅节省了IT成本,并拓展了更多创新功能。

中信泰富特钢所在的特种钢材领域相对垂直,无法直接使用标准化的国际ERP产品。为此中信泰富特钢采用了“采购本土软件+自主定制开发”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国产化的ERP系统。这套系统已是中信泰富特钢数字化转型的底层平台。相比国际ERP产品,这套国产化ERP系统的成本大幅降低,还能满足更多个性化业务需求。

每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都会遇到如何统一“高效协同和尊重个性”“对内服务和对外输出”“开放共赢和自主创新”的问题。中信集团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随着行业环境和中信自身业务的变化,中信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还会不断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中信集团中信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转型
乐天百货首进上海 明年将经营中信集团购物中心
PPP模式城市运营的投融资风险
——以中信滨海新城为例
沣芝转型记
中信特钢研究院暨中信特钢研究院上大分院正式揭牌
中国联通与中信集团签署战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