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探析*

2024-01-21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鼓乐文旅西安

张 璟

(西安石油大学 音乐系,陕西 西安 710065)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老乐种之一,从古老手抄本的乐谱中发掘出两千余首乐曲,有不少乐曲曲名都和唐宋教坊音乐相同或相近,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资料和其他乐种中少见或不见的。2009年西安鼓乐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以西安鼓乐为代表的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正面临着两难选择。若要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考虑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求新求变;若要传承,则应尽量保留其传统艺术形式的原汁原味,守正固本。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内不少传统艺术形式正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也给西安鼓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西安鼓乐如何通过文旅融合的路径,实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助力其与区域文旅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

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传于古长安(即现在的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时期,在明清时期正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安鼓乐进入了鼎盛时期。此时的西安城内城外存在有大量的鼓乐社,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南五台山都会举行鼓乐大会,在连续三天内,大量鼓乐队都会前往演奏,尽兴而归。②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性大幅度下降,西安鼓乐发展陷入停滞的状态。其结果是,乐社遭受破坏,大量鼓乐乐谱在战争中遗失销毁,艺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众多鼓乐社被迫解散。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民政府对仅存的几家鼓乐社在多方面给予了关照,提供了多次在国内的演出机会,并对鼓乐社进行一定的保护。使鼓乐艺术得以存活,但好景不长,十年动乱期间,西安鼓乐发展停滞,名存实亡。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西安鼓乐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诸多传承中断,乐社难以吸纳年轻力量,老龄化严重,该艺术从业人员断代问题凸显,西安鼓乐的研究工作再次进入瘫痪状态③。

(二)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建国初期,仅西安城内就有几十家“乐器社”④,1953年杨荫浏先生来西安考察时,将这一民间音乐组织按乐社组织形式划分成“鼓乐社”与“铜器社”。随着民俗活动和仪式活动的逐渐锐减,部分铜器社开始慢慢转型成为鼓乐社[1]。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乐社活动几乎停滞,被迫解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乐社活动才逐渐恢复。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街道扩建,部分庙宇被拆除,很多鼓乐社也因此失去了可依托的生存土壤,继而相继解散。时至今日,西安鼓乐现存百年以上的鼓乐社只剩6家。它们分别是僧派“东仓鼓乐社”、道派“都城隍庙鼓乐社”、“古红庙”鼓乐社,俗派“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2]。6家中除了东仓鼓乐社入驻大唐芙蓉园,采用了商业化的发展路线外,其余5家均是依托寺院庙宇进行活动。

西安鼓乐现阶段发展中面临有几个问题,第一,缺少男性青年传承者。以西安地区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为例,这两个西安鼓乐知名传承村落具有“整村传承”的特点,总体传承人员结构较为稳定。长久以来,这两个村落的常住人口都为村中农民,在农闲时分,村民可以到专用场所参加西安鼓乐排练,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男不传女”的发展模式,所有鼓乐艺人均为男性,人员相对稳定。但自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如20~50岁的男性劳动力多选择外出学习、打工,人员大量流失,导致两个村落鼓乐社的面临停摆状态。因无人可用,鼓乐社不得不改变“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慢慢开始吸纳村中的留守女性,这些女性乐手的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未来回归农村的人会越来越少,西安鼓乐将面临传承者严重缺失的问题。第二,演出场地具有局限性。由于受传统音乐活动演出形式的影响,一些鼓乐社的演出活动与当地寺庙的活动有较强的“依托”关系,除了寺庙之外,没有其他历史文物景点与西安鼓乐表演配套。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依赖性使西安鼓乐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传播途径有限,西安鼓乐这种艺术形式难以被更多的外地人所认识,这也是西安鼓乐难以“走出去”的根本原因。第三,缺少经费支持。目前,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传统音乐,特别是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扶持,但对于西安鼓乐的长远发展,现有资金还远远达不到需求。由于缺少资金支持,鼓乐社很难留住青年特别是男性青年乐手,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转行,目前乐社中的人员多是40~70岁的女性留守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太多经济负担,把鼓乐学习当作兴趣爱好。由于缺少资金,鼓乐社的宣传和发展很难开展,只能依赖政府进行有限的演出。而官方组织的演出大多具有公益性质,导致鼓乐社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经济收益,这也制约了鼓乐社的长远发展。据了解,除了东仓鼓乐社人员和收入非常稳定外,其余几家乐社均在艰难维持。第四,缺少专业音乐人才。现阶段,除东仓鼓乐社外,西安其他几家鼓乐社,几乎没有专门从事鼓乐研究及演奏的专业人员。乐社中的学员大都是城中村村民,没有音乐基础,且年龄偏大。以都城隍庙鼓乐社为例,2000年以前该乐社成员基本都是退休人员,2017年后,由于演职人员年龄偏大,后继无人,乐社吸纳了一批来自长安韦曲村的村民。这些村民大多年龄在50岁左右,没有经济负担。虽然她们学习鼓乐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没有受过专业正规的训练,鼓乐的演奏缺少专业性,在质量上很难有所突破。这也是导致鼓乐的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二、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一)保护精髓,发展新形式

西安鼓乐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虽然需要不断发展创新,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但“原汁原味”的内容必须得到保护。具体来说,这种艺术形式独有的乐器、艺术工作者在演奏时的着装、表演场所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民俗文化等都属于被保护对象。如果这些事物发生改变,西安鼓乐很有可能名存实亡。西安鼓乐的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并不冲突。保护的是精髓、灵魂性的内容,发展变化的是其中某些艺术元素的应用方式。

(二)拓宽西安鼓乐表演的舞台空间

当前西安部分地区的鼓乐发展与传承存在“孤岛”特征,即没有从“文创融合”的角度着手,厘清西安鼓乐未来的发展趋势。介于这种情况,应加强对鼓乐物质空间的保护与建设,如修建专业活动场馆与寺院庙宇等文化传承场所,通过对物质空间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不仅能为西安鼓乐的发展与交流提供活动空间,还使其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好的根基[3]。另外,依靠新媒体的高度发展,数字音乐的整合也为西安鼓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游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字文化旅游。西安鼓乐模拟虚拟空间进行实景演出,利用虚拟的文化空间增加游客对非遗文化欣赏的审美体验。线上新媒体平台和线下物质空间的共同发展,为西安鼓乐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吸纳专业鼓乐人员

目前,西安鼓乐的发展呈现出萎缩的势头,由于缺少资金、没有经费的支持,很难留住专业院校的音乐毕业生。现阶段,除了东仓鼓乐社(在大唐芙蓉园进行演出)有专业演职人员外,其他几家鼓乐社的成员,大多都是非专业人员。由于她们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训练,所以鼓乐的演奏在质量上很难有所突破。这也是导致鼓乐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期方法只有依靠政府,加大对西安鼓乐的资金投入,引进专业的鼓乐传承人,扩大西安鼓乐传承人的队伍,使之能够后顾无忧地进行音乐研究和学习。只有这样,西安鼓乐队伍才能不断的壮大和发展。

(四)走文旅融合之路

政府的资金和扶持等“输血”措施毕竟不是西安鼓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西安鼓乐如何通过走文旅融合之路,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依托西安深厚的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视角对西安鼓乐进行开发,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同时,开发具有文化产业特色的文旅产品和项目。如进行适度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以采用节庆民俗表演模式、模拟实景演艺模式以及景区固定演出模式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地区已经尝试挖掘西安鼓乐的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希望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体验。西安地区的东仓鼓乐社,是西安较为知名的鼓乐社之一,也是最早走商业化发展路线的乐社。近年来,该鼓乐社常驻大唐芙蓉园,以文旅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经常受到官方邀请,在西安诸多知名旅游景点(包括西安古城墙、寒窑、汉代长安宫殿遗址、关中地区的民俗博物馆等)面向公众进行鼓乐演奏与表演,并以“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大众讲解西安鼓乐的历史,相关乐器的演奏方法。这种发展新思路的探索,不仅扩宽了西安鼓乐的发展通道,打开了全新的宣传窗口,还为西安鼓乐的传承和推广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动力[4]。

三、西安鼓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打造西安鼓乐品牌IP形象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艺术形式,西安鼓乐若要良好的传承与发展,还需从科学角度着手,和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宣传推广,改变传统音乐观念,加大宣传力度。重新打造这种艺术形式。为地区文旅产业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具体来说,应有更多的专业工作者和院团介入,围绕西安鼓乐音乐艺术形式的特点,确定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保留鼓乐原有风格特点的前提下,研究编创出一些更符合大众审美的乐曲和演出模式。打造西安鼓乐的品牌IP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组建专业的编创、演奏团队,深入挖掘曲谱,创作代表性曲目并进行现代化编创,可以适当增加声光电的特效,符合青年人群的审美趣味。2、打造传承人IP,培养并打造能为鼓乐宣传并代言的传承人,选择具有积极形象能够代表鼓乐之美的形象代言人,例如打造像河南豫剧的常香玉、小香玉老师等家喻户晓的豫剧传承人。3、引入经济人团队,把鼓乐的发展进行市场化运作,和一线知名导演进行合作,编排出符合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可借鉴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作品,对西安鼓乐进行打造,编创出体现西安鼓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新作品,并参与实景剧中部分的演出,让鼓乐表演成为西安文旅的特色窗口和打卡地,提高知名度从而建立IP品牌形象。

探索更多西安鼓乐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合作方式。以西安地区为核心,不断外扩辐射范围,尝试更多的宣传、推广方式,建立西安鼓乐个性的标志性品牌。

(二)加强IP衍生品的开发

西安鼓乐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应更为多样化,让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得以更好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基于西安鼓乐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可以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能够彰显“历史原貌”的非遗传承文创产品,一类是经过现代再加工、再生产后形成的新概念文创产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后者的生命力更强。因此,西安鼓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借鉴这种思路——基于“再生产”,挖掘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更加贴近现代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服装、摆件、挂坠、文化用品等[5]。

鼓乐的衍生品开发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光限于文创产品,还可以在电子多媒体领域进行开发,例如在手机铃声中设置鼓乐音乐供大众选择,或者和游戏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出以西安鼓乐为背景的游戏的音乐,又或者对鼓乐进行再创作,编创出适合电视剧或电影的背景音乐。这样可以让大众更直接的了解非遗音乐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设置与鼓乐有关的教学功能,如将传统静态的西安鼓乐乐谱,转变为能够自动播放鼓乐乐曲、且能够彰显西安鼓乐特点的全新音乐播放产品。当游客旅游时,可以购买这些带有自动播放音乐功能的地区特色产品。既可以了解西安鼓乐,又能够将这种艺术形式向外传播,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探索多元的业态融合路径

业态融合是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融合效果的重要途径。业态融合可以让非遗音乐文化转换为旅游产品,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进而大大增加两者的经济效益。非遗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魅力,西安鼓乐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可以使非遗音乐文化的内涵更加生动,让人民大众更多的了解非遗音乐文化。通过对非遗音乐文化的转化,推出更多与之配套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其在具有良好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例如,一、可以与各大旅游景区合作,定期进行西安鼓乐的展演,创造更多的对外展示平台。同时,还可以和音乐厅、剧院等合作,对西安鼓乐相关音乐作品进行编排和演出。音乐、服装、乐器、演出场景等,必须高度还原发源地创作实景,进行原生态表演,浸入式体验,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感觉。二、组建专业的编创团队,编创出可进行全国巡演的音乐作品,更好的宣传和推广西安鼓乐。使西安鼓乐在提升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三,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编创的音乐作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比如将西安鼓乐与短视频直播相结合,作为深度发展传承的“敲门砖”,加大宣传力度,让非遗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6]。

(四)虚实结合,探索数字化传播路径

我国非遗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用普通方式很难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几年,在非遗保护和传承领域中,采用数字化转化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西安鼓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更显重要,在其历史发展、影像资料、相关理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需要做大量整理和研究工作。但由于目前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学术界对西安鼓乐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研究,大大提升了西安鼓乐保护和传承的技术水平。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模态研究方法,可探讨声乐艺术的发声技巧[7]。韵曲是西安鼓乐古老的传承方式,师傅教授徒弟都是通过吟唱口传心授。这种教授方式非常原始,也增加了鼓乐传承的局限性。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

为了更好地对非遗音乐进行保护和宣传,应筹建专业的鼓乐展馆,对西安鼓乐的发展历程进行展示和介绍,并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构建出虚拟鼓乐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西安鼓乐进行宣传。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游客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欣赏,增加游客的视听体验,使西安鼓乐更容易被大众了解和接受。让非遗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为非遗“音乐文化空间”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总体来看,西安鼓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非遗保护方面,应该确定“以发展带动保护”的思路,在艺术资源深度开发方面,可以尝试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路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量保留西安鼓乐艺术形式的“原汁原味”。此外,在西安及周边地区应当深入挖掘鼓乐艺术形式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创建专属的文创产品品牌,深入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并采用多元方法鼓励观众从“欣赏”角度出发,为西安鼓乐的发展注入新元素。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鼓乐还应大胆尝试“走出去”,将我国西北地区以鼓乐为代表的艺术风格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展示,使这种艺术形式收获更多的受众。

[注释]

① 程天健.西安鼓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5.

② 云嘉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西安鼓乐为例[D].长安大学,2017:13-14.

③ 20世纪90年代,西安鼓乐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以李石根、何均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学者退休后,研究工作陷入了瘫痪局面。这种情况直到21世纪才有所改善。

④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西安周边存在的这种民间吹打乐统称为“乐器社”。

猜你喜欢

鼓乐文旅西安
鼓乐节
西安2021
Oh 西安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