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衔接融合机制推进农民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1-17申育红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广校高素质实训

申育红

为满足新时期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需求,从供给端深化农广校体系教育服务能力,推进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界首市农广校成为全国29个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校之一。

一、教改试点背景

界首市地处安徽省西北边陲、豫皖两省交界处,域内面积66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街道。全市8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2万人,耕地58.1万亩,人均耕地0.8亩,形成了优质小麦、马铃薯、果蔬、淮山羊等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0元。人多地少是界首市农业的基本特点。2012年被原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

2013年以来,界首市农广校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工作,在探索实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的基础上,解决高素质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不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偏少等问题,统筹谋划农民职业教育、农业绿色生产学习交流及优势特色产业专项培训等素质提升项目,探索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相衔接的高素质农民持续培养机制。

二、教改试点的主要做法

界首市实施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民职业培训衔接培养机制,做好四个衔接和两个融合。

(一)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发展相衔接

根据界首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选择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马铃薯种植产业,开展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改革试点,2021年马铃薯种植班招生30人,培养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人才,扩大马铃薯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更好地服务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二)教育教学与基地实训相衔接

在马铃薯种植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马铃薯产业发展全过程教学实践,探索农民农业经营管理活动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衔接融合的农广校办学特色,体现农民以实践为基础的自学中职教育教学特点,完成中职教学课程。

(三)中职学员选择与项目培训学员相衔接

重点在经营管理型培训学员中优选中职学员。一是提高中专招生标准。在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中优选,年龄在45岁以下,初中以上学历。二是规范招生程序。面向培训学员,发布中职招生通知,学员自愿填写中职招生信息,乡镇农业部门负责审核申报。

(四)教学管理与培训机制相衔接

衔接高素质农民项目培训管理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开展教学管理。农广校负责招生审核、注册上报、教学辅导工作;乡镇农业部门负责招生信息上报、学员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五)课程设计与培训内容相融合

融合培训课程设计与中职教学课程要求,设计中职集中教学课程。既满足中专教学课程要求,又与培训课程衔接融合,且增加教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课程内容互补与拓展。同时,借鉴培训模式,开展中职集中教学。每个教学班每年按照专业生产型培训模式开展不低于5天的集中教学。

(六)考核方式与培训、实践融合

充分融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家庭农场经营、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营销、农业经营实践等培训实践活动,根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开展农民中职教学考核。一方面,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职业资格认定)项目,取得高素质农民培训合格证书(三个类型),即可通过集中教学和实践辅导课程考核。另一方面,满足以下条件即可通过自学和实践教学考核。一是取得家庭农场注册营业执照、且经营3年以上或获得高素质农民培训合格证书、资格证书或涉农培训合格证书即视为完成综合素养、政策法规、物资管理及农场主常规能力等课程;二是获得高素质农民经营管理型培训合格证书或提供用工记录、工资单据,即视为完成企业创建、经营管理等课程;三是完成马铃薯生产周期的经营管理报告(生产经营过程记录)即视为完成生产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和初加工等课程;四是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注册商标或高素质农民资格证书即视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物联网知识等课程;五是获得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参加县级以上组织的农展或家庭农场经营3年以上即视为完成财务管理和防控风险、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

三、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体会与认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做好中职教育教学的关键

开展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大多数县级农广校认为面临缺少办学经费难题,其实这只是个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我们适应了这种环境,缺乏突破这种环境的思维和动力。所以中职教育教学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争取领导支持。利用工作汇报、工作交流协作、上级领导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相互交流学习等机会,积极争取领导支持,促进工作开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是要努力去做。

二是积极主动作为,收获满意效果。只有主动作为,取得领导支持,才能做到群众满意、上级认可。通过学习、调研、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争取各种试点示范工作,承担各项调研课题,勇于探索,做出成绩,做好宣传,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

(二)拓展校乡办学体系是做好中职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

有的县级农广校,人员少、条件差、经费不足,依靠自身条件,很难做好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借助各地建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机制,顺势而上,拓展校乡中职教育办学体系。在部分乡镇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家庭农场等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乡镇农业部门负责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维护、教学组织管理,农广校负责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中职教育教学活动在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有效结合。

(三)建立衔接融合机制是农民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广校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着项目、资金、资源等诸多问题,建立衔接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1.衔接融合培训项目,开展中职教学

一是中职教学与冬春科技培训项目衔接融合。按照每年中央农广校做好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的通知要求,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实训基地、田间地头开展集中授课和现场教学,专门为中职班学员组织培训,实现农民中职教学与冬春科技培训的衔接融合。

二是中职教学与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衔接融合。积极争取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做好中职教育衔接融合。从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中优选中专学员开展中职教育,要求连续三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实现农民中职教学与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的衔接融合。

2.衔接融合培训资源,指导学员自学

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和实训基地的优势,指导学员开展線上自学和实践学习。

一是借助信息平台,开展线上自学。借助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平台,组织试点班学员通过云上智能APP、农广在线APP开展线上学习,指导中专班学员利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业科技教育网等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开展自学;建立班级学员微信群,不定期推送远程学习资源链接,及时推介主导产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课件,供学员自学,并引导学员之间互相交流研讨。

二是衔接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在主导产业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主导产业生产的重点环节,聘请专家及授课教师,指导学员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主导产业发展全过程教学实践,学员完成农业经营管理活动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教学课程,体现农民教育以实践为基础的中职教育教学特点。

(作者单位:中央农广校界首市分校)

猜你喜欢

农广校高素质实训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