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科技赋能 农担服务三农

2024-01-17杨春光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担支农普惠

杨春光

很荣幸参加第五届(2023)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数字科技赋能,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分论坛,共同探讨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农村普惠金融,加快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育与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下面我就本次论坛主题从农担体系的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全国农担体系是财政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工具,已成为农村普惠金融中担保支农领域的重要力量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统揽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作出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重大决策,凝结了党和国家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创新智慧和远见卓识。7年多来,全体农担体系以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提高农担业务覆盖面和普惠性。

体系建设基本完善。截至目前,全体系已建成“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国家-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自有市县级分支机构超过1100家,专职员工超过4200人。

業务覆盖面显著提升。累计服务支持超过38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累计提供担保贷款超1.2万亿元,农担业务已覆盖98%的县级行政区和全部的农业大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全行业涉农融资担保余额60%左右,业务量超过1亿元的县1900多个,超过5亿元的县800多个,成为农村普惠金融中担保支农领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政银担桥梁效果显现。目前我们已与1400多个市县级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成为地方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着力缓解商业银行“不敢贷、不能贷”的风险顾虑,为农业产业发展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全体系与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展“总对总”战略合作,与超过1800家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区域性合作,合计获得银行授信金额超1.2万亿元。

融资成本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综合融资成本从原来的10%以上降至5%左右;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平均担保费率降至仅0.5%,真正意义上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政策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二、巩固拓展全国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农担与数智农担,进一步提升农担覆盖面及普惠性

回顾以上农担获得的工作成效,实践证明,面对百万户 “小而分散”的客群,体系仅4200名员工,既要提升业务质效,又要低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1.2万亿元累计担保贷款,必须积极有效推进数字科技在担保业务中的应用,推动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所以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全国农担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农村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全国农担体系按照“业务信息化”“风控数字化”两步走的节奏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省级农担公司业务办理初步实现了“申请电子化、调查移动化、审查数据化、审批模型化”,业务处理效率及风控精准度大幅提升,客户融资体验感显著改善。这期间对农业农村部开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也能及时响应,部分省实现与农担业务系统融合。浙江、山东、河南等省级农担公司引入多渠道数据,打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信息库,实现了大数据筛查、项目实时监控等功能;安徽等省级农担公司已建成数字化自主获客平台,多家省级农担公司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合作银行的系统对接,打通了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信息壁垒;重庆农担自主研发出4.0担保信用评级管理系统,支持流程线上化、评级筛查自动化,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下一步,全国农担体系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业务覆盖面及普惠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加强农担队伍培养,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及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农担支持下的主体“毕业”获得独立融资的能力

在提供普惠性担保服务,撬动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三农领域的同时,农担体系就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意识及市场意识培育,通过培养农担队伍为农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育与发展,不断增强农担支持下的主体“毕业”获得独立融资的能力。为此我们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一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了一支“因农立命,为农担当”的农担工作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农担公司通过联合10家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组织开展体系微课题研究,选拔培养200余名体系内部讲师等方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担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忠诚、爱农、奉献和敬业的为农服务的农担队伍。2023年9月22日在安徽芜湖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期间,我们举办了“最美农担人-财政金融支农故事”展示活动,涌现出一批努力成为乡村振兴政策的“明白人”、融资担保行业的“懂行人”和农业农村工作的“热心人”。

二是积极作为,主动参与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养,重视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意识培育与融资能力培养。在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的指导下,国家农担公司及各省农担公司“一手为农融资,一手为农融智”,在开展融资担保服务同时,更加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及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农担支持下的主体“毕业”获得独立融资的能力。具体工作包括:通过发布体系《宣介培训》工作指引,开发《农业融资担保知识手册》及配套的图文、视频,挑选体系培训讲师纳入中央农广校农民培训师资库承担地方农业融资担保知识系列培训课程讲师等工作,连续6年指导省级农担公司加强与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地方农广校合作,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推动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知识课程纳入涉农培训课堂、上线农民培训平台等工作。如江苏农担公司与农广校系统协同联动,互纳师资、编写教材、参与培训,累计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训近400期,培训主体33252人,截至2023年9月,为全省9340户高素质农民提供了758481万元融资担保。重庆农担公司以乡镇为单元,结合地方产业集群情况,采用“授课+保后”方式,组织农民与村支两委干部开展“三送”培训服务,即“送农业技术、送财政金融知识、送融资担保资金”,仅2023年就召开了32场,累计培训1589人,登记289户,2.28亿元资金需求,实际放款金额6091万元,实际转换率为26.68%。

让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直达三农的同时,不断培育主体金融及市场意识,拓展“信用白户”,让一批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担支持,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一批批主体已在农担支持下“毕业”,获得独立融资能力。

奋力耕耘正当时,为农担当守初心。下一步在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的领导下,国家农担公司及各省农担公司一是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各合作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持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建成全国农担体系数据资源平台,归集农担体系核心基础数据,开展与外部数据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为体系农担业务、主管部门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持续提高体系数字化发展能力水平,由先行省份带动后行省份,加快与银行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持续提升为农服务质效,不断强化数字科技赋能农村普惠金融。

二是加强与中央农广校及其他农业院校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及相关涉农培训等方面合作,互荐师资,联合开发农村普惠金融知识培训教材,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知识进课堂,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专题培训班,开展普惠金融支农课题研究等工作,加快培育农村普惠金融人才,落实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

(作者单位: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农担支农普惠
讲好为农故事 扛起为农担当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全国农担体系累计担保金额突破5000亿元
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担体系成效显著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