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华裔青年的华语传承影响因素分析

2024-01-16朱巧梅

今传媒 2024年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朱巧梅

摘 要:从东南亚各国移民的历史来看,泰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移民的聚集地之一,华人百年来身份重构时间大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文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再中国化”,二是“断层阶段”,三是“再华化”。泰国华裔青年作为华语传承的中坚力量,随着中泰两国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其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有利于华语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对泰国华语传承的基本情况、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研究设计、调查结果汇总和分析,以及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的调研数据得出:影响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因素主要有中国与泰国政治、经济的合作交流,泰国本土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及其流行因素,以及家庭语言环境教育,旨在助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1-0139-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3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东南亚中文学习市场需求与供给研究”项目资助(23YH76D);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項目一般项目:“RCEP背景下东南亚地区中文教学数字化供给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3JK0186)。

一、引 言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RCEP和“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和实施,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有了质的飞跃,截至2023年4月,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人[1]。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国内外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越来越广泛地关注移民族群的语言传承问题。该问题通常发生在不同语言群体密切接触和互动的双语或多语环境中,在传承语和当地主体语言的互动环境中,语言的保持和转用是常态现象[2]。相较于居住国的本土居民,海外华人华侨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生活社区,他们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基础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0年4月,汉语被确定为全球通用语言后,东南亚各国再次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热潮。从东南亚各国移民的历史来看,泰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移民聚集地之一,泰国华人主要分为两大群体:一是以潮汕人为主、在泰国生活两代以上的老华侨群体,二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群体。泰国目前的华人数量将近1000万人,约占泰国总人口的14%,是仅次于泰族的第二大族群[3],泰国华裔青年的数量也甚为可观。由于海外华人一般生活在主导语言非华语的社会中,华语传承面临着当地主体语言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对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二、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基本情况

语言传承归根结底是要以人为载体去研究。中泰两国交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少能追溯到西汉时期。自宋末元初时期以后,中国移民逐渐到泰国去经商定居,主要是我国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大多数中国移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迁移到泰国的:1893-1917年,约有37万中国人移居泰国;1918-1931年,约有50万中国人移居泰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6万中国人移居泰国。在此期间,泰国的华文教育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东南亚华人社会历经从“再中国化”到“断层阶段”再到“再华化”的百年发展历程,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包含着“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浓缩了东南亚华人百年来身份重构的复杂历程,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关联性[4]。其中,“再中国化”是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都视海外侨民教育为国民教育的一种形式,华侨或所在国的殖民政府都把华校视为“建在所在国土地上的中国学校”;“断层阶段”是指20世纪中期,东南亚各国纷纷独立,并开始同化非本国居民,华人开始融入所在国的语言环境中;“再华化”是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速发展也给东南亚国家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大部分国家开始把华人群体看作本国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泰国华裔青年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其祖籍国,即中国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泰国的华语传承。

三、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的数据调研主要以泰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曼谷(Bangkok),以及东北部的孔敬府(KhonKaen)、中部的佛统府(NakhonPathom)的在校华裔青年为研究对象,其祖辈或父辈多是从我国广东、潮汕或厦门等地区移居到泰国的华人,而他们自己大多数是华三代甚至华四代。其中,曼谷是泰国华人华侨的第一大聚居地,华裔人口相对集中,比较容易找到背景相似的研究对象。为了使被试者更具有代表性和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本研究选取的被试者均为典型的华裔青年,基本是出生于泰国且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青年,确保能够总结出影响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重要因素。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个案考察等方法,调查不同年龄的泰国华裔青年对华语传承的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调查被试者的背景信息,考察他们传承华语的基本情况,比如,他们是第几代华裔、先辈祖籍何处、中文名字的由来、对华语的掌握程度等基本信息;第二,调查被试者对中华文化和华人身份的认同以及他们学习和使用中文的动机、态度和途径等;第三,调查被试者家庭的中文环境、日常说中文的频率以及接受中文教育的情况;第四,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调查被试者对中文的实际掌握情况。为了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方便被试者顺利作答,笔者将调查问卷翻译成了泰文,采取中泰对照的方式对外发放问卷。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

此次问卷调查进行于2022年3月初至2022年9月底,笔者有赴泰进行华语教学实践和在泰攻读博士学历的经历,所以对泰国本土国情较为熟识,且有相应的人脉基础,故而所有问卷基本皆由笔者亲自发送给被试者,只有12%左右的问卷由参与问卷的被试者转发给其熟识的泰国华裔青年。由于调查对象属于青年阶段人群,调查问卷也是中泰对照版本,所以对被试者而言填写调查问卷不存在问题,且问卷数据的可信度较高。在此过程中,共计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收回113份,除去填写不合格的5份,最终得到有效调查问卷108份。数据收集完成之后,笔者使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录入、整理与分析。

四、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一)明确被试者的基本信息

调查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情况,必然要先了解被试者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在本次调研涉及的108名华裔青年中,男性46人,占比42.59%,女性62人,占比57.41%;年龄皆处于18-35岁之间,其中18-23岁的在校华裔青年大学生居多,共计80人,占比74.07%;其余28人皆为在职研究生或在职青年,占比25.93%;而处于24-29岁的有12人,30-35岁的有16人。被试者的基本信息,具体如表1所示。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国老一辈的华人华侨逐渐去世,属于第三代泰国华裔的被试者占比较大,为33.33%;第四代次之,占比31.48%;也有少部分属于新兴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占比相对较小。与此同时,老一辈华人华侨对华语传承影响力较大,在108名被试者中,中文名由爷爷奶奶或者父母所起的,占比37.03%,其中,中文名由爷爷奶奶所起的,占比24.07%。对海外华人而言,姓名不仅是一个人的符号,更凝聚着强烈的根祖情怀,而对于祖籍和姓氏的传承较为清楚的当属老一辈华人华侨。

参与个别访谈的泰国曼谷游姓大学生表示:

1.“我的名字是我奶奶取的,名字中用万字是因为我堂兄都用万字……其实我跟在华亲戚打探过,我们潮汕人还有辈序,我是高字辈的……因为潮汕地区有祠堂,在祠堂里面也有记录……”

2.“我父母这一代不用华语,他们连自己的华文名字都记不住,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泰国政府不允许他们学习华语,我去问伯伯和外婆才知道我爸妈的华文名字,他们只记得住自己的姓氏。”

3.“我是第三代华裔,我对华语很有亲切感,因为我想跟在华亲戚联系,我爷爷去世之前的愿望就是想回自己的家乡。”

由此可见,虽然泰国的华语教育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语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家族中老一辈泰国华人华侨的言行和愿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新一代华裔青年的根祖意识,对华语传承有着助推作用。表1调研数据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华语掌握得“非常熟练”的占比25.93%,华语掌握得“比较熟练”的占比25%,“会说一点”华语的占比46..3%;仅有极少数人“不会说”华语,占比2.77%。总体来看,会说华语的人依然占大多数,且泰国华裔青年也开始逐渐成为新时期海外华语传承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二)被试者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20世纪中期,由于泰国推行了相关政策,绝大多数出生于这一时期的华裔丧失了学习华文的条件,这使得华语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年已经认同了自己泰国人的身份,并对融入泰国当地社会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表2调查数据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认为自己是“泰籍华人”的,占比33.33%;认为自己是“泰国人”的,占比64.81%。尽管如此,这一部分人依然具有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并保持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与传承。表3调查数据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有26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很了解”,占比24.07%;有82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仅“了解个别”,占比75. 93%;對中国传统节日“不了解”或“不想了解”的为0。表4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很多泰籍华人家庭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并保留着过节的相关风俗,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春节”“元旦”“中秋节”等节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使中泰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更加密切,两国的友好发展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年认识到学习华语的重要性,逐渐主动探索华语学习方法。表5调查数据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认为学习华语“非常重要”的华裔青年,占比46.3%;认为学习华语“比较重要”的华裔青年,占比44.44%;而认为学习华语不重要的人数为0。表6调查数据显示,被试者学习华语的动机占比较高的三个选项分别是,“我想去中国留学”“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我想找到好工作”。

(三)被试者家庭中文环境与实际的中文学习情况

家庭成员的语言管理行为是将传承动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华语传承的关键性环节,家庭中的语言实践是家庭成员口头及书面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成员的隐性语言管理[5]。部分参与个别访谈的泰国华裔青年表示,虽然他们同为华裔,但是他们的华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家中有说华语的环境和人群,对他们的华语传承和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表7调查数据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幼时在家中最先学习“泰语”的有78人,占比72.22%;其次是“英泰双语”,占比12.96%;而最先学习说“华语”和“英语”的人数相同,且比值较小,皆为7.41%。由此可见,泰国华裔青年是以泰语为主或具有英泰双语多语言能力的语言使用者,华语仅是他们最先学习的语言之一。

表7调查数据还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经常”在家里和家人说华语的,占比22.22%;“有时”会说华语的,占比55.56%;“从不”在家里和家人说华语的,占比1.85%。此外,还有部分参与个别访谈的华裔青年表示:

1..“因为我们在泰国的第一代祖先只会说自己的方言,更何况我父母也不用华语,只用泰语。”

2..“我的父母是鼓励我学习华语的……,我的奶奶会在家里和我说方言,会和我讲一些移民之前的事情,……但我是靠自己寻根的,我爸连自己的祖籍都不知道,所以我才慢慢找资料寻根……”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华裔青年的父母是鼓励孩子学习华语的,他们在泰国具有使用华语文字的家庭环境,且程度不一的具有说华语和地方方言的能力。

当前,泰国有超过2000所大中小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在校学习中文人数近100万人,占整个东南亚在校学习中文人数的60%,居全球首位[6]。图1相关数据显示,被试者开始学习华语的时间各不相同,首先是“从高中开始”,这一选项的人数最多,有32人,占比29.63%,是五个选项中的最大值;其次是“从大学开始”这一选项,有26人,占比24.07%,而“从小学开始”这一选项,有22人,二项仅相差4人,差值较少;并且五个时间段中每一个时间点都有学习者,且人数差值基本均衡。此外,被试者接触和学习华语的渠道也日益丰富,除了大家熟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越来越多的泰国华裔在校青年或在职青年开始借助媒体自主、自发地学习和了解华语以及中华文化。部分参与个别访谈的华裔青年表示了他们学习华语的实际情况,其访谈内容如下:

1.“我们第三代、第四代,只凭父母支持或者靠自己学习才会华语。”

2.“除了在学校学习中文,我们还可以看电视、读书、看微博、读新闻等等,……”

(四)被试者听说读写能力的实际掌握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泰国华裔青年的华语能力可以达到正常交流水平。表8和表9分别是被试者“华语听说读写的自我水平评价”和“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说中文的情况”两个方面的调查数据。

尽管泰国的华语教育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早、普及面较广,但是从表8中的数据来看,被试者的“华语听说读写水平”并没有达到固有认知的高水平。其中,认为自己“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达到“优秀”的寥寥无几,还有个别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是“几乎不会”,处于“良好”“一般”“较差”这三个层级的人数最多,且比值基本相近。此外,部分参与个别访谈的华裔青年表示,虽然他们中有的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或学习华语,但是直到上了大学依然只会说“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国人?”等诸如此类简单地对话。由此可见,泰国华裔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华语的场景和频率较少,并且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触、使用华语,造成了一定的“哑巴”汉语现象。陈珊珊(泰)调查的“曼谷地区唐人街社区汉语教学现状”数据显示,“在校外经常使用泰语的华裔学生,占比90.18%;在校外经常使用英文的华裔学生,占比13.39%;在校外经常使用普通话的华裔学生,占比8.04%;经常使用潮州话的华裔学生,占比2. 68%”[7],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泰国华裔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华语的场景和频率较少这一观点。然而,值得肯定的是,泰国华裔青年对自己下一代的华语水平的期望值较高,希望下一代能够“熟练地说”华语的占比46.3%,而认为“不必说”华语的为0,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华裔青年是泰国华语学习的中坚力量,相较于泰国原生民族,他们在华语学习上具有很大优势,是汉语国际推广中可以优先关注的重点对象。

五、泰國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与泰国的政治经济交往对华语传承起到压舱石作用

泰国华裔青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支配性作用。无论是20世纪中期的汉语教育断层,还是20世纪末泰国推进汉语教育的发展,都反映出泰国国家语言政策对华语传承具有重要影响。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泰国的民族政策推行得比较彻底,大多数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是泰籍,其中认为自己就是泰国人的,占比约65%;认为自己为泰籍华人的,占比约33%。对第三代、第四代华人而言,从小学习的语言是泰语的占比约72%,同时学习英语和泰语的占比约13%。目前,泰国华裔青年学习华语的主要因素是,“我想去中国留学”“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想找到好工作”,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他们学习华语的主要原动力。

2022年是中泰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中泰两国均期待加强“泰国4.0”发展战略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对接,利用好RECP协议生效带来的便利,依托中老泰铁路开展三方合作,充分释放铁路跨境发展潜力,促进中泰两国经济合作稳定可持续发展。在中泰两国政治平稳、深入地合作中,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泰国高等教育、科研创新部、泰国教育部以及泰国教育部职教委共同举行了《关于加强中文教学合作的框架协议》《关于共同建设中泰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仪式,并决定创新实施“中泰高校语言伙伴计划”,建立泰国中文学科协同发展机制,这将有效推动泰国中文教学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二)泰国本土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是华语传承的保障

在政策引领下,华语在泰国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还并不是大学选拔科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教育”是华裔青年学习华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通过“学校教育”这一途径接触华语的人数最多,占比74%。因此,泰国本土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是华语传承的主要保障,且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汉语教学在泰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教材问题。早期,泰国有很多潮汕人和台湾人入境进行贸易往来,遂将繁体字带入泰国并影响至今。首先,泰国的华语教材存在繁简字不统一问题,甚至学习者的发音方式也不尽相同。其次,教材的来源比较混乱,大多来源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出版的中文教材,虽然教材使用汉字,但是其中涉及或引用的文化、图片、风俗习惯等均来源于出版国。对初学者来说,教材是他们接触华语的第一扇大门,学习华语更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的风俗民情,如此才能加强语言、文化间的互通与交流,实现华语的真正传承。

二是师资问题。虽然目前泰国已成为东南亚11个国家中拥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数量较少的问题,泰国本土的很多院校依然要通过自主引进非志愿者教师来校授课。为了解决师资问题,泰国孔子学院(课堂)发展联盟除了派遣志愿者教师之外,也开始重视培养泰国本土的中文教师。当前,本土中文教师已经成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师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师资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应与时俱进,利用好数字化教学设备或资源,创新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的局限,推动海外华语教育稳固发展。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流行因素

表6调查结果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华语学习动机为“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占比约61%,几乎同华语学习动机为“我想去中国留学”的占比一样高,并且高于华语学习动机为“我想找一份好工作”。这也反映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泰国华人华侨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泰国华裔青年不仅充满了活力,也对新鲜、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很容易对华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早已深深印刻在每一代华人的血液和骨子里,具有独特的魅力。虽然大多数泰国华人华侨已融入了泰国的语言文化生活中,但是泰国华人华侨集资办学、传承华语的事迹在泰国历朝历代屡见不鲜。1990年底,著名侨领、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发起了创办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号召,得到了华人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华界殷商富贾、仁人名流踊跃捐款,短短两年时间内,共筹集资金约10亿泰铢;学校基建工程于1991年的元月奠基,并得到了泰皇的御赐校名。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是泰国华人集资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以“中国语文”学科为主,并研读社会学、计算机学、人文学等学科,在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认同华人文化来增强华人身份的认同。

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因素也有助于提高泰国华裔青年传承华语的热情。泰国华裔青年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和了解华语,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平台、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了解,从而有效拓展了汉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中国“国风”“田园风”“美食风”等热潮的兴起,使得我国青年建立起了强有力的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新时代优秀文化潮流创造,并通过新媒体途径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李子柒深耕短视频创作,以1410万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由她创下的“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总而言之,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助于让“走出去”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泰国华裔青年“走进来”,共同助力华语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积极发挥家庭语言环境教育对华语传承的首站作用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也是伴随其成长的持续教育。学生在幼儿阶段及青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四个方面,分别是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和大众媒体,其中家庭排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语言环境教育对华语传承的影响较大。表7调研数据显示,在108名被试者中,泰国华裔青年家庭“经常说华语”的占比20%,与“华语的学习途径为家庭”的占比人数基本相同;而“华语的学习途径为家庭”的被试者均会说华语,其中表示可以“熟练地说华语”的占比60%。由此可见,泰国华裔青年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其家庭是否具有一定的华语语言环境、是否在家庭中“经常”使用华语,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优势。

对成长于海外且需要学习中文的泰国华裔青年来说,中文既是一门外来语,更是一门传承语,家庭语言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日常听、说华语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增强他们的语感,还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学习词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造华语语言环境,应鼓励华裔青年同父母讲华语。我国当前推行的对外汉语教育政策,可以为泰国新一代华裔青年构建良好的语言学习外部环境。基于此,泰国的汉语发展事业依然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加强在汉语传播机理、文化传播、社会语言场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利用好华人家庭的“华族”自豪感,进一步推动汉语教育在泰国的持续稳定发展。

六、结 语

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主要动力,归根结底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华语传承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消融民族之间文化隔阂的工具。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承“中泰一家亲”原则,主动、科学地制定相关汉语国际教育政策,使华裔青年成为中泰两国交流的桥梁,加深中泰两国的合作交流,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EB/OL].http://www. moe.gov.cn/fbh/live/2023/55470/mtbd/202308/t20230817_1074704.html.

[2] 王晓梅.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万津华人的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用[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香港城市大学,2005:15.

[3]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EB/OL].http://www.mofcom.gov.cn/dl/gbdqzn/upload/taiguo.pdf.

[4] 韩晓明.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百年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重构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20(3):133-151+157.

[5] 劉慧.柬埔寨华人家庭语言规划与华语传承调查研究[J].语言战略研究,2021,6(4):29-43.

[6] 光明日报.泰国成立孔子学院(课堂)发展联盟[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084223393988248&wfr=spider&for=pc.

[7] 陈姗姗.泰国曼谷唐人街社区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