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与面部走罐联合治疗面瘫的效果

2024-01-11钟倩林国吉付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24期
关键词:走罐面瘫面神经

钟倩 林国吉 付洋

面瘫属于面部常见病,多为急性起病,患侧面部额纹消失、表情肌瘫痪,无法蹙眉或皱额,眼裂闭合不全或无法闭合,对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会造成不良影响,该病病程较长,可导致患者面部形象受损并加重其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还会导致其正常生活与工作受到影响,治疗或调养不当容易造成病情加重,对其疾病转归和预后改善可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面瘫具有自限性,早期治疗可促进病情好转,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误治或失治则会对预后改善产生不良影响。西药治疗初期效果明显,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药效下降,而且容易引发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中医在面瘫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安全性高,深受广大患者认可和信赖。本研究选取2022 年1—12 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和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进行治疗的62 例面瘫患者,观察和评价患者采用电针与面部走罐联合治疗所取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12 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和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进行治疗的62 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 例。对照组男性14 例,女性17 例;年龄27~79 岁,平均(49.23±5.07)岁;病程1~7 d,平均(4.14±0.38)d;左侧面瘫12 例,右侧面瘫19 例。观察组男性13 例,女性18 例;年龄25~78 岁,平均(50.17±5.12)岁;病程1~8 d,平均(4.20±0.37)d;左侧面瘫11 例,右侧面瘫20 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与《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3]相关标准相符,临床症状表现为漱口漏水、口角歪斜、眼裂变大、额纹消失、面部肌板滞等。(2)患者精神、思维及沟通、表达能力均正常。(3)主动配合研究及相关调查。

排除标准:(1)由于糖尿病、颅窝肿瘤、外伤、腮腺炎、中耳炎等引发的面瘫者。(2)合并面部痉挛或倒错者。(3)合并凝血系统疾病或肝、肾、心等脏器功能障碍者。(4)由于外伤等造成的面瘫者。(5)面部皮肤受损者或有针刺禁忌证者。(6)治疗过程中无法耐受或不能配合临床治疗而无法进行疗效评定者。(7)由于个人原因主动退出试验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钴胺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甲钴胺(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07,规格:0.5 mg×20 粒)用药剂量为1 粒/次,3 次/d,7 d 为1 个疗程,总计治疗4 个疗程。面部走罐疗法如下:取患者仰卧位,将液状石蜡油涂抹于患侧面部,然后以罐口平滑小号玻璃罐将罐吸住,沿耳前面神经走行及足阳明、手太阳在面部循行路线反复推移玻璃罐进行10 min,于患侧阳白、承浆、颧髎、巨髎、颊车穴等各揉罐30 min,直至皮肤潮红,1 次/d,7 d 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4 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西药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联合采用电针治疗与面部走罐治疗,其中,甲钴胺、面部走罐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电针疗法如下:主穴选择患侧下关、太阳、阳白、翳风、颧髎、地仓、颊车、四白与双侧合谷,有流泪症状者配穴取太冲穴,颏唇沟歪斜者配穴取承浆穴,人中沟歪斜者配穴取水沟穴,鼻唇沟变浅者配穴取迎香穴,抬眉困难者配穴取攒竹穴。应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直径:0.25 mm×40 mm)及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型号:华佗牌SDZ-Ⅱ)。将患者体位调节为平卧位,确保施术部位得到充分暴露,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直刺双侧合谷穴,深度为0.8 寸,采用提插补法,患侧直刺下关、太阳、翳风、颧髎、四白,深度为0.5 寸,患侧阳白采用提捏进针法,平刺深度为0.5 寸,患侧由颊车穴斜刺至地仓穴,深度为0.5 寸,地仓穴斜刺向颊车穴,深度为0.5 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以颊车穴与地仓穴为一对,以阳白穴与四白穴为一对,接电针后将波形设置为断续波,强度不可超出患者耐受度,通电留针时间为30 min,然后取针。每日电针治疗1 次,连续治疗6 d 后暂停1 d,连续治疗6 次为1 个疗程,总计治疗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参考面瘫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面瘫症状消失,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显著降低(疗效指数≥95%)。显效:面瘫症状明显减轻,中医症状疗效评分降低(疗效指数为≥70%~<95%)。有效:面瘫症状缓解,中医症状疗效评分降低(疗效指数为≥30%~<70%)。无效:面瘫症状及中医症状疗效评分均无明显变化(疗效指数<30%)。临床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4]。

(2)以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对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分别以25 分及30 分为各项目最高分,躯体功能分值越低代表躯体功能越好,社会生活功能分值越高代表社会生活功能越好[5]。

(3)通过肌电图分析系统对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检测指标包括M 波波幅、运动单位电位波幅、M 波潜伏期[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FD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DI 评分比较(分,)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DI 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 波波幅及运动单位电位波幅高于对照组,M 波潜伏期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西医认为病毒感染及面神经出现非化脓性炎症为面瘫发病机制,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包括红外线照射治疗、高压氧舱治疗、脉冲电刺激治疗等理疗模式,常用药物包括活血化瘀药物、消肿脱水药物、营养神经类药物等,可促进面部供血改善,能够取得一定的消肿效果,还可使面部神经受压状态得到改善,但是西药治疗容易诱发副作用,效果有限。

中医将面瘫归入“口僻”范畴,以气血不畅、筋络失养及脉络空虚为基本病机,风热及风寒外袭面部神经,使经气阻滞,筋脉不得荣养,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造成邪气入里,正气耗损,影响患者情绪,使患者多虑多思,肝气郁结,受患者年龄与生活习惯的影响,可出现肝肾亏虚或脾虚痰湿内阻等现象。中医在面瘫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常用治疗手段包括推拿、中药、拔罐、针刺、埋线及艾灸等;其中,针刺在面瘫治疗中效果显著,其应用价值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7]。

针刺治疗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的方式取得活血理气、疏经通络、祛邪扶正的效果。电针疗法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联合应用电刺激治疗,能够同时取得腧穴刺激效应与电刺激效应,可兴奋神经,促进经络疏通、加快新陈代谢、调和气血、健体强身、减轻机体疲劳感[8-9]。本研究选用断续波进行治疗,原因在于断续波为时断时续组合波,不会导致机体产生电适应性,而且能够发挥较强的电刺激作用,能够使肌肉组织的兴奋性获得提高,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加快面神经损伤恢复。面部走罐可有助于面部肌肉上部提拉,有利于面部肌肉功能恢复,走罐还可对面神经发挥刺激作用,有效改善面部淋巴及血液循环,有效拉长肌肉,使血液灌流量获得增加,提高机体耐痛阈,促进肌肉放松,缓解疲劳等不适感[10-11]。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具有更低的躯体功能评分和更高的社会生活评分;治疗后观察组M 波波幅及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更高,M 波潜伏期值更低(P<0.05)。早期采取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后遗症,临床在实施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时必须精准选穴,准确辨证治疗,严格控制治疗刺激量,避免取得反效果[12]。治疗期间同时需要重视面部肌肉锻炼与身心调护,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可配合露齿、鼓腮、皱眉等动作以刺激面部肌肉,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效果和康复质量。本研究中体现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3]的临床参考或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能够促进面部微循环改善,加快新陈代谢并促进脏腑功能改善,而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猜你喜欢

走罐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走罐疗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