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2024-01-11刘翠霞张祎刘妮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24期
关键词:探查消化道胃镜

刘翠霞 张祎 刘妮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中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导致的出血较多,病因主要为消化性溃疡、胃炎、应激性溃疡、胃癌等,此外消化道手术后出血、胆管或胰管出血也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失血量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出血易与呕吐物或粪便混合,难以直接判断出血量,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控制患者病情,控制活动性出血病灶,避免出血量过大。部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较大,引发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常规内科止血方法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酸等,可减少患者出血量,但是起效慢,彻底止血率偏低,止血效果不足,需积极优化改进治疗术式[1]。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在上消化道疾病探查、诊断与治疗中应用较多,因此广泛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消化内镜可以有效探查出血病灶,同时完成镜下止血操作,内镜下直视止血效果可靠,对于非门静脉高压者可采取电凝止血等止血方法,止血效果可靠。为进一步探明其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本研究选择2018 年3 月—2022 年1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18 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比分析了消化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22 年1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18 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止组和镜止组,各109 例。镜止组男性69 例,女性40 例;年龄32~75 岁,平均(53.56±21.43)岁;病因:55 例消化性溃疡,26 例出血糜烂性胃炎,19例应激性溃疡,9 例其他。常止组男性70 例,女性39 例;年龄33~75 岁,平均(53.49±21.46)岁;病因:56 例消化性溃疡,25 例出血糜烂性胃炎,20 例应激性溃疡,8 例其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内镜探查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8 年,杭州)》[2]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相关诊断标准:无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并发现了消化道出血病灶,风险评估均为低危患者;食管、胃肠手术史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上消化出血复发者;无法耐受临床治疗者;内镜使用禁忌证者;近3 个月内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等。

1.3 方法

常止组采用常规止血治疗。经内镜探查确认出血病灶,仅经内镜检查,不做处理;患者取平卧位,下肢抬高,头侧位,促进呕吐物流出,禁食禁饮,必要时给予吸氧处理。开放静脉通道,根据患者血压、血红蛋白下降情况及时补液或补充血容量,监测患者中心动脉压、心功能等指标。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出血停止后3~5 d 可改为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301,规格:1 mL:2 mg×2 支)8 mg,加入100 mL 冰盐水,口服或鼻胃管滴注,止血效果不佳者口服凝血酶。

镜止组采用消化内镜止血治疗。立即禁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出血量,建立静脉通道,并检查颈静脉充盈情况;插入胃管,吸出胃内残留物,采用冰生理盐水冲洗,显露出血病灶;采用OlympusGIF-XQ230 型电子胃镜(日本),内镜下确定出血点后,采用Olympus MD-230 型高频电凝头(日本)(25 J)直接轻压出血灶,反复热凝,直至出血停止,热凝治疗3~6 次;根据失血量给予补液、输血等处理;静脉推注质子泵抑制剂实施抑酸治疗同对照组。两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其他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价

治疗72 h 后,参考《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 年,南昌)》[3]和《消化内镜指南(第3 版)》[4]内镜下探查,观察两组止血情况;止血成功为胃镜下未见无活动性出血灶,出血、呕血等症状消失,大便潜血阴性;止血失败为胃镜下仍可见活动性出血灶者。

1.4.2 出血监测

统计两组患者出血量和止血时间,计算各组平均止血时间。同时随访监测3 个月,观察两组再出血情况[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镜止组止血成功率为99.08%(108/109),高于常止组(89.91%,98/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3,P<0.05)。

2.2 两组总出血量、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比较

镜止组总出血量、止血时间优于常止组(P<0.05)。镜止组再出血率(1.83%,2/109)低于常止组(14.68%,16/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9,P<0.05)。见表1。

表1 镜止组与常止组总出血量及止血时间比较()

表1 镜止组与常止组总出血量及止血时间比较()

3 讨论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多样,胃黏膜病变为常见的出血原因,出血病灶多位于胃食管处血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下等,可导致呕血、便血、黑便等症状[5]。胃肠道疾病是导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常见疾病主要为消化性溃疡、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损伤、急慢性胃炎、胃癌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病变、空肠克罗恩病及胃肠手术后病变等。同时,胃肠邻近器官或组织病变也可导致呕血、黑便等症状,需要与胃部病变引发的消化道出血进行鉴别。此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发消化道出血表现,主要为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以引发消化道出血。经历较大创伤或手术后,可导致应激性溃疡,也可以导致消化道出血症状。出血量较大者,可迅速导致患者血容量降低,休克、脏器衰竭及病死风险较高,需尽快控制出血[6]。消化道出血临床检查方法较多,常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大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等,各种检查方法可以辅助临床诊断,但无法直接探查到出血病灶,诊断效果有限。内镜是直接确定出血病灶的直观方法,通过胃镜可以探查胃部病变情况,临床应用频率较高[7]。

上消化道出血的保守治疗可缓解消化道黏膜损伤,改善出血症状,但是疗效欠佳,再出血风险较高,需优化治疗方法[8]。消化内镜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技术,可直观地探查上消化道性状,发现溃疡、糜烂、出血等病灶,不仅可以明确患者病情,而且可以完成样本采集、治疗处理等操作,具有较高的诊疗价值[9-10]。当前,消化内镜下止血治疗的方法较多,其中止血钳热凝止血应用较多,可迅速控制出血,达到彻底止血和控制复发的效果,可有效提升止血效果,避免患者因止血效果不佳而导致大量出血,或转为外科手术治疗[11-12]。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消化内镜下止血起效快,可有效减少出血量,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与保守疗法相比,止血效果彻底,应用效果良好[13]。本研究也发现,镜止组止血成功率为99.08%(108/109),高于常止组的89.91%(98/109),且镜止组总出血量、止血时间优于常止组。可知消化内镜止血迅速,出血控制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疗效。同时,追踪调查再出血情况发现,镜止组再出血率(1.83%,2/109)低于常止组(14.68%,16/109)。可知内镜止血效果可靠,能达到彻底止血效果,再出血风险较低,预后较为理想。为提高胃病诊断效果,应注意好检查时机,避免延误治疗。胃镜探查出血性病灶的最好时机为发病后24~48 h 内,因此对于存在呕血、黑便等疑似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应立即确定其症状出现时间,及时安排胃镜检查,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大量出血,引发患者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14]。对于出现失血量较大,或者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立即补充血容量,配合其他止血措施,暂不进行胃镜检查,等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前可根据患者呕吐物、黑便症状,评估患者出血量,若出血量较少,可直接进行胃镜探查,无需洗胃。如出血量过多导致胃内存在较多血块,此时应该进行冰水洗胃,然后再进行胃镜探查。对于无法实施胃镜或积血严重影响视野的患者,可进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探查出血位置并实施栓塞治疗,达到止血的效果[15]。部分患者的消化系统存在解剖位置改变等问题,难以通过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所有部位的病变,此时可选择X 线钡餐造影作为补救措施,避免遗漏出血性病变,应尽量在出血症状控制,病情稳定后进行检查,避免增加出血量,影响患者愈后。胃镜探查为疑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内镜探查效果可靠,止血彻底,再出血风险较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及后期标准修订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16]。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止血速度快,可有效减少出血量,提升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猜你喜欢

探查消化道胃镜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猪的消化道营养
橡胶树miRNA 探查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未成年人吸毒原因探查:或因家庭或因好奇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