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主体,让群文阅读更高效

2024-01-07杨晋闯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主体群文阅读多元化

杨晋闯

[摘 要]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因为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认知背景等不同,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群文作为不同文本的组合体,其解读空间更为宽广。学生和教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若能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便能更好实现群文阅读多元化、个性化、生本化。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认知,竭力追求个性张扬;教师同样也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在师生双主体意识强烈的生本课堂中,个性化得以充分落实。在此基础上,双主体使群文阅读实现了多元化,得以升华。文章从“双主体,是多元化群文阅读的保证”“双主体,是个性化群文阅读的前提”“双主体,是生本化群文阅读的升华”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双主体;群文阅读;多元化;个性化;生本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5-000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其中,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打破了传统文本阅读教学的局限,使文本阅读的内容更具丰富性、形式更具灵活性、效果更具创造性。

实践表明,群文阅读让教师与学生均成为阅读主体,从而使收到的教学效果更显著。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对群文的经验解读,或曰“固化解读”,而学生因少了固有经验的侵扰,常会产生全新的解读体验。师生因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因素的不同,对文本内容均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要实现高效群文阅读,就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从阅读中获得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里的個体既指学生,又指教师。双主体作用的发挥,既有利于实现师生阅读体验的互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使群文阅读的育人之效最大化。

一、双主体,是多元化群文阅读的保证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独特的读者群体,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都应该得到尊重。双主体,是多元化阅读的保证,更是多元化群文阅读的保证。

就文本而言,需要有主体性的解读。第一,文本的诞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因此,阅读文本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群文阅读作为多篇文本组合体的阅读,其在“社会解读”“美学解读”“文化解读”“人性解读”等方面,创造了更大的解读空间。第二,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其内容和语言都充满着意义的非唯一性。而群文阅读将数篇具有非唯一性意义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这就为读者的阅读预留了更多可能性。第三,文本从诞生之日起,即面对不同的读者。每个读者的生活经历、认知背景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不同。

就学生而言,他们是文本阅读的当然主体。他们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他们在思维、感悟、创造等领域都有着强大的本能。此外,学生还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系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学生不是流水线上同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工业品,也不是农田里定点播种统一施肥的庄稼,他们是草原上奔腾的骏马,是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学生是具备智慧本能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单元化”个体,若干个“单元化”个体在解读文本时,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理解。群文阅读相较于单篇阅读来说,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更有助于“单元化”个体的发展。学生的群文阅读就是多个“单元化”个体与多篇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启发学生在解读的碰撞和磨合中生成多元化理解。

就教师而言,他们在群文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容忽视。第一,群文阅读的灵活性和多重组合性,使教师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资料参考。组合哪些文本,如何组合等,必须由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操作。第二,群文阅读过程隐含聚合、分解、求同、存异等多种思维过程,这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师在生活阅历、学识储备、认知能力等方面,较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在自主阅读文本、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且有深度的文本解读,是多元化群文阅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做出的文本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往文本更深处漫溯。教师只有“读”得透,才能“导”得好。

笔者把《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等组成群文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笔者分析了两位主人公的共性: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他们均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迂腐至极。对此,学生均表示认可。但在讨论其“是否有可取之处”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笔者面对学生的争执,及时布置了一个思考作业:

范进和孔乙己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

经过研讨辨析后,学生终于明确:范进猥琐、自卑、圆滑;孔乙己落魄、迂腐但灵魂中还留有些许善良因子。

行至此处,就要把学生这个“主体”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方能彰显教师这个“主体”之“导”。于是,笔者又布置了一个思考作业:

作者通过写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社会环境的病态,给人物以不同的归宿,用意何在?

经过激烈的交流探讨,学生最后形成了统一意见,具体如下。

一是由范进中举前后众邻居态度的强烈反差,可窥见当时整个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孔乙己周围的酒客的冷漠体现出其灵魂的枯死,是群体的无痛苦。两文均彰显了两位作者笔风之犀利,文风之辛辣。

二是两个人物的不同归宿,均有用意:范进中举痴狂,有强烈的喜剧色彩,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展示了社会“人吃人”的现象。较之吴敬梓,鲁迅笔风更犀利,毫不留情地解剖、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病态。

在本次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对文本的主动深入解读上,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渐次引导上。

二、双主体,是个性化群文阅读的前提

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认知,竭力追求个性张扬,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乐于展现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他们。

同样,教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情感体验。他们正确而有个性的表达,是生本课堂个性化的基础。然而,在现实中,文本的解读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教学参考书为主,也就是以编者的解读为主;一种是以一些“名家”的解读为主。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削弱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有个性化思考的教师,才能教出有个性、善思辨的学生,才能在群文阅读的道路上走好走远。

以《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群文阅读课为例。笔者在仔细研读单元内容后,先组织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文章,指导学生思考:三篇文章各自侧重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笔者没有把教学参考书的解读提前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笔者遵循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阅读感受的原则,引导学生研读相关章节内容,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有学生认为,《春》一文固然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但更多的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怀。朱自清1932年7月回国,8月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8月又喜得贵子。此时,朱自清无比幸福:左拥美娇妻,右拥新生儿,一扫苦闷、徬徨,对新生活充满向往,浑身上下充满了蓬勃的活力。于是,《春》诞生了。

有学生认为,《济南的冬天》表现的更多的是对“家”的赞美。1924年老舍只身前往英国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孤独之苦。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在1930年春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教书。这样的经历使得老舍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自身强烈的爱国之情。于是,他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有学生认为,《雨的四季》是作者刘湛秋对雨的真诚的爱的流露,在刘湛秋的眼中,春天的雨柔情而有生机,夏天的雨热烈而粗犷,秋天的雨端庄而沉思,冬天的雨自然而平静,雨永远是美的。

为对学生解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指导,给学生提供一条读深、读透这三篇文章的途径,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助读环节。

让学生结合对文章的实际理解,填写表格(见表1)。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笔者退到幕后,化身听众和平等的交流者,以使学生能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见解主张。在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会思考、扬弃学生的见解主张,并将其与自己传统的理解相融合。

三、双主体,是生本化群文阅读的升华

同样以《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群文阅读课为例。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三篇文章分别从“家—国—自然(生命)”的角度表达的情感,我们该如何通过声音等展现出来呢?学生做出了如下回答。

生1:朗读《春》时,内心应该洋溢着喜悦与激动。

生2:对,这也符合朱自清浪漫的性格。

生3:如果能展现出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场面更佳。

生4:吟读《济南的冬天》时,应面对小雪覆盖的小山,迎着暖暖的风,仰望着湛蓝的天空,挥舞着长袖。

生5:诵读《雨的四季》时,应融入四季之雨中,或长吟不止,或漫咏徘徊,或长啸高吟,或缠绵悱恻,流露出不尽的思恋、向往。

生6:是的,要把作者对四季的雨的赞美之情尽情地抒发出来。

笔者在补充了文章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又提出了以下要求:三位富有才情的大文人的情感由景催生,我们请班级中几位富有才情的同学来读一读以下文段(基于原文改写),试着读出相关情感。

生7:春天像我那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我那娇美的妻子,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焕发新生的我,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一家上前去。

生8: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你们再看吧,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你们再看看吧,微黃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唉,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你看呀,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你再细细地看呀,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生9: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雨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基于双主体的生本化群文阅读,集学生和教师双主体对群文的多元化阅读、个性化阅读于一体。

双主体意识的确立,能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整合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内容,并引导学生读出深度和广度。同时,还能使教师在学生面前放下“权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尊重学生的发展天性和阅读感受,从而实现生本化群文阅读的升华。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消极转向主动努力、主动尝试。学生可以自主分解任务,选择有用的、与自我经验相关的、可以驾驭的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文本阅读。学生一旦获得学习主动权,就能激发学习积极性。由此,课堂情境就会有所改变,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整体发展。

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均不可忽视。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阅读指导正确实施、深入推进的基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群文阅读走向多元化、个性化、生本化的关键。双主体相辅相成,做好各自的角色定位,就能实现高效的群文阅读。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双主体群文阅读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