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剧场:让儿童“出场”的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2023-12-30韦韬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出场古诗词教学

韦韬

摘要:古诗词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窄化教学场域、忽视“在场”需求、缺乏“出场”路径的问题。“诗词剧场”的创构正是针对此问题,基于剧场空间教育理论,探析育人价值,从“拓”“统”“借”三个方面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让儿童时刻“在场”,逐渐“出场”,即获得真实、适切的生命发展。

关键词:诗词剧场;剧场空间教育;古诗词教学;出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古代经典诗词是民族文化基因”,从政治高度肯定了古诗词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古诗词作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渠道。

剧场空间教育强调人的“在场”属性,同样着眼于全人的发展,即以人的“出场”为教育目的。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时忽略了人的发展:一是主要存在于日常语文课堂,窄化教学场域,缺少深层阅读探究活动,导致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薄弱;二是忽视学生“在场”需求,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局限于单篇课文,缺少融通意识,导致儿童古诗词探究能力匮乏;三是缺乏“出场”路径,“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已成固有模式,儿童无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获得充足的文化体验和生命发展。剧场空间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为了解决此问题。此外,新课标强调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注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变革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基础性学习任务群中,突出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需要被感受、认识和理解”[1]。这与剧场空间教育中借由戏剧元素,通过“情境、角色、体验”等渠道,实现学生的全人的发展具有共通之处。

因此,在剧场空间教育的视域下,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核心,构建“诗词剧场”,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时刻“在场”,逐渐“出场”,即获得真实、适切的生命发展。

一、“诗词剧场”的内涵与特征

剧场原本是指演出戏剧、歌舞、曲艺等的场所,现今所指的范围更加宽泛。这里的“剧场”指的是一种实时性的场,它既是物质空间,又是人的精神空间。具体来说,它是可在特定空间和规定情境中开展人的活动的剧场空间[2]。“诗词剧场”则是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让儿童真实参与其中(即“在场”),获得生命发展(即“出场”)的诗词教学剧场空间。诗词剧场具有以下特征:

(一)情境化的场域

戏剧是在虚拟的情境中发生的事件。诗词剧场作为一种剧场空间,它是情境化的流动场域,儿童的在场,角色的表现,体验的过程,都在创设的诗词情境中发生。这正服务于新课标强调的“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以及古诗词学习的情境化需求。

(二)主题式的活动

戏剧具有主题统整特性。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也在从单篇走向整合。诗词剧场正是围绕不同主题开展让儿童“在场”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儿童全面探究,加深理解,通过表现获得经验。

(三)体验化的实践

体验是实现儿童剧场空间在场性的关键。儿童在自我角色和剧场角色的融合中加深对古诗词的文化体验。这一体验的过程正是基于实践活动开展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体验化的实践也正是聚焦儿童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二、诗词剧场的育人价值

聚焦剧场空间和诗词教学的融合点,构建诗词剧场,创建儿童“在场”的条件,能够真正实现儿童作为古诗词学习的主角,激发儿童探究古诗词的兴趣,形成自觉行为,并能够深入地体验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在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成长。

(一)角色中的领导力发展

现有的古诗词教学是基于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或流程开展的。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定好的教学环节无法真正完成古诗词的内涵理解的目标。诗词剧场则是将教师作为活动参与伙伴之一,教师参与角色也作为一种戏剧表现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完成诗词探索。这使得儿童真正“在场”,成为剧场的主角,教学过程成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体验过程,在团队合作中提升策划、组织、探究等能力,形成自我领导力,实现生命发展的“出场”。

(二)场域中的诗词文化体验

诗词剧场通过戏剧元素、方法,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探究古诗词,在积极能动的移情中,深入体验诗词中的角色内心世界。通过角色代入、朋伴互助、反思交流等方式,加深儿童对于诗词本意的还原,领会其深层内涵,拓展文化体验的宽度和深度,在自我角色和剧场角色的联结中,内化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促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

(三)实践中的素养全面发展

语言作为戏剧角色构建以及剧场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可以促进儿童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并在运用中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出场离不开合作,儿童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现自我、塑造角色,就需要他们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等方法,形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剧场要呈现给角色本身和观者美的享受,通过儿童的感受、理解、表现、反思等活动体验过程,联结儿童与诗词、儿童与生活,能够在呈现美好诗词世界的基础上,带给人们审美体验,实现人与剧场,人与社会的“和美”。

三、让儿童出场的“诗词剧场”路径探索

教育应重视人的主动发展。“唯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形成积极的关系与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能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理想的幸福人生。[3]”诗词剧场中的儿童出场就是儿童的主动发展。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拓、统、借”三个动作行為展开架构,让儿童主动、和谐地发展。

(一)拓:开放情境化的全场域,让儿童时时在场

1.以课堂教学环节为阵地的情境化场域

课堂教学是目前儿童学习古诗词的主要阵地,在适切的环节基于儿童主体需求,创设情境,通过准备活动、诵读感悟、聚焦字词句、发挥想象、即兴表达与表演等方式,让儿童在可流动的场域理解诗词的大意、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相关角色的情感,形成准确的诗词文本理解和丰富的个体认知,营造主动探究、真实成长的剧场氛围。它可以作为课前谈话、导入环节,激发儿童的诗词探究欲望;也可以是重难点的突破环节,为儿童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供指引。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为了让学生回想学习过的咏物诗,链接已知经验,逐步发现托物言志诗与咏物诗的区别,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别具一格的“飞花令”。教师呈现一幅春景图,并请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要求学生比赛说出图片中有哪些景物曾被诗歌进行过描咏。《咏柳》《咏鹅》《墨梅》等诗歌一下子从学生脑海中调动出来,不光能背,还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结合当下的内心情感来描绘诗歌中的具体事物,课上的探究兴趣也明显浓厚起来。这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在情境中体验的场域。

2.以诗词综合实践活动为阵地的情境化场域

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体验性、亲历性,它具备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条件,能激发儿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于语文学习小组、社团去开展诗词剧场活动,让儿童在吟唱练习、诗———文———画互创、诗词大会等诗性的活动形式中沉浸诗境,引发儿童在这样的场域中真切地体验。

2018年,笔者带领“婵娟诗社”的学生开展了“原创诗词大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写诗的小道道”“诗配画的小窍门”等富有诗性的活动板块,解密作诗方法和诗配画的小诀窍。在比赛中,学生表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审美力和想象力。一位学生结合当时的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场景,以及社团春日“桃花岛”采风的所见所感,创作了诗配画《咏桃林》。这是基于想象,又联结生活经历的情境描绘,那一抹桃红和诗歌的组合,正是学生出场的证明。

3.以传统剧场空间为阵地的诗词全景场域

传统剧场空间是诗词剧场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最具代表性的作用是能够完全呈现儿童的体验性表现。通过剧场吟唱、诗词剧等形式的表演活动,引导儿童在理解———排练———交流———表演———反思中,沉浸语言体验、场景体验、情节体验、时空体验等戏剧体验,促进儿童审美力、策划力、思维力、领导力等素养的综合发展。作为全景化的情境场域,我们应该重视让多元化的体验为儿童的出场服务。

2021年5月底,如皋实验小学举办江苏省第四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其间展示了一台诗词剧。演出以“月”为主题,以传统剧场为阵地,以多幕剧的形式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现代文人以及外国文人给予“月”的情思。从古代戏曲到西方文化,文化体验蕴含在表演者的举手投足间。学生在思考节目编排、舞台布置、衣着选择、表演呈现等细节中,真正实现了人的主动发展。

(二)统:主题式重构诗词活动,让儿童实实理解

1.单元统整的诗词主题活动建构

古诗词主题鲜明、情感丰富、内涵深远,要通过单篇的学习达到读透的目的难度较大。只有围绕同一主题,发掘单元系统的内在联系,在不同写作背景、叙事情境等因素的补充和碰撞中,通过诵读欣赏、阅读理解、专题研讨、实践探究等方式,主题推进,目标集中,活动贯之,让儿童真切地进行文化体验,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诗歌点面结合歌颂了整个长征途中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光是从字面看,学生难以深刻感悟战士们的精神。教师可以借此开展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的爱国主义阅读分享会。学生以《七律·长征》的文化体验为主体需求,对《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狱中联欢》等同主题文本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学习单元。通过阅读、理解、交流、关联想象,辅之以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对“腾细浪”“走泥丸”“暖”“寒”这四处教学难点有了深刻的体会,对于诗歌的文化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在学生的分享交流活动中,一个小组学生的剧场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生1:我们组阅读了几篇同类文本,发现不同时期的英雄无不是克服万难,为常人所不能为,造福于民。于是,我们关注到“腾细浪”“走泥丸”,这绝不是真实的感受,这是为了凸显红军战士的乐观。

生2: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阅读了红军翻越五岭、跨越乌蒙山的故事,观看了红军长征的视频资料。这些大山高大巍峨、连绵险峻,完全不是这里所说的“细浪、泥丸”。所以,这应该是战士们在心中把它们当作“细浪、泥丸”,这就是无畏。

2.类文本统整的诗词主题活动建构

诗性的感知需要长期的诗词阅读经验的积累。在构建诗词剧场时,要在诗词类文本(包含文言文)的统整中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儿童在古诗词的话语系统中理解文化内涵,明白表达方式,促进创造性的在场表现,为素养的萌发提供体验的过程。

基于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班级开展了“文言文中的‘智子”诗词展示会。在《杨氏之子》的探究中,学生借鉴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反复诵读中,读好停顿,读懂大意,读出文言文之韵味;借鉴剧场活动经验,通过“文言文小剧场”的方式,开展即兴创演。在表演体验中,学生在探究如何准确表现孔君平和杨氏子人物关系的过程中,发现了“惠”字与中国传统“仁爱”文化有关的深层文化内涵。在诗词剧场活动经验的关照下,学生在《世说新语》中不同智子的故事里,挖掘了仁爱、善思考、有勇有谋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后的“古诗词诵读”板块中有一首苏轼的《浣溪沙》。学生对其中的典故、诗情以及诗人形象了解不透彻。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多面手———苏轼”诗词类文本主题探究活动,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了苏轼,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3.多領域融合的诗词主题活动建构

儿童与诗词本身的时空距离甚远,单从书本、文章、音视频、阅读方法等角度展开主题活动,儿童的诗词视野广了,但是其语言运用、内涵体验的能力还需要夯实。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儿童多重角色生活,可以在多领域的融合中,围绕具体主题,促进儿童在合作、探究、交流中提升综合素养,深化诗词文化体验。

在探究“感性的苏轼”时,学生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开诗词剧的筹备,他们通过对文学、历史、艺术三门学科,对美食、汉服文化、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进行整合,在舞台上呈现了苏轼和弟弟苏辙在中秋这一天的离愁别绪。

(三)借:体验多元素融通实践,让儿童主动出场

1.基于年段特征的体验形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具有阶段性。教师应该发挥低年段儿童的向美天性,将童趣和詩性美融合,开展以音诗画为主要形式的体验模式,集儿童的语言、行为、审美等元素,呈现诗歌中的音韵、故事、画面,营造轻松学习氛围,促进儿童素养发展。中年段儿童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更进一层,此时开展以诵读、讲述、图画描绘、吟唱等创造性表达为主要形式的体验模式,能够关注表现者和观赏者,让儿童全员在场,更便于体验并表现诗词内容、情感。高年段儿童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思维经验都有了明显提高,自我意识更为浓厚,开展以“创、导、演”为形式的体验模式,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领导力和内生力得到发展。

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以秋为主题,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合理想象,通过图画描绘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诗歌意境,班级举行了“不一样的秋”绘画比赛。学生的作品从低年段的单个词语到图画的转换,转变为通过颜色、景物、布局等角度凸显秋的意境美。

2.融合戏剧元素的体验方法

儿童在诗词剧场中出场的条件之一是借用戏剧元素,将其与诗词教学活动相结合,凸显儿童的主体角色定位。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将剧本、独白、舞美、表演等戏剧组成形式与讲故事、定格、扮演、坐针毡等戏剧教学方法贯穿于诗词教学活动,突出古诗词与戏剧相似的情节美、音韵美、画面美、体验美,以教学方式和儿童表现形式的变革来推动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剧本→在文字中展诗意。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中,有位学生在创作诗词剧本《寒食之景》时这样写道:“侍女面白微胖,一齐的绫罗圆领袍,绸缎衫裙,半臂点缀,幞头装饰,盛唐旖旎之风尽显。”这解决了学生对“汉宫”意思的混淆问题,还让学生在创编中了解了唐代服饰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再例如:舞美→在画面中探诗境。在学习《元日》时,学生开展“年文化”诗词剧场舞台布置比赛,舞台上的布景也表现了学生对于年文化的探究,凸显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

3.凸显剧场特征的评价方式

面向儿童的出场需求,诗词剧场需要重视并设计过程性评价,在“参与———理解———合作———表现———反思”固定的流程开展过程中,注重儿童对评价形式的设计,应该从表现者、观赏者、参与同伴、教师的四个视角,通过积分评价、过程描述性评价、成果描述性评价三种形式展开活动评价,促进儿童的深度体验和素养提升,促使文化内涵的生根、传承(见图1)。

“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人们通过积极投入与自己所处环境中的许多场境才能实现。[4]”诗词剧场的探索正是通过戏剧空间教育和诗词教学实践的相互融通,构建了情境化场域,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聚焦儿童在场性,以多样的体验实践实现儿童的出场,促进儿童主动、和谐、终身的全人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20-23.

[2] 黄艳梅.在表现中生长:剧场空间教育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26).

[3]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6.

[4]科拉·巴格利·马雷特.人是如何学习的II: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裴新宁,王美,郑太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29.

课题项目:江苏省淮安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阶段‘诗词剧场课程的实践研究”(2021JY008)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出场古诗词教学
还没出场,就已出局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戏太少
瞒天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