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及优化策略

2023-12-26李镇童张华英张鑫琳

山西青年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生

李镇童 张华英 张鑫琳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在强调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承担起时代责任,搞好创新创业教育。为此,高校要直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探索改革策略。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解读,可以发现“创新”“创业”这两个关键词频频出现。报告中作出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等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导下,各高校也纷纷启动了改革方案,多管齐下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任务。但从整体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不完善。课程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不同院系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知识存在明显的雷同,且课程知识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难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课程设置与现实社会发展相脱节,无法与学生未来具体的创业需求形成呼应;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不高等,更无法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第二,教育管理机制难以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支持。由于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导致各项工作的推进缺乏标准和依据,影响了开展工作的质量。在创新创业项目化教学中,学校对项目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范,导致学生的创意设计无法与市场建立有效衔接,无法将学生的创意转化为有效的成果,最终让项目化教学陷入形式化的困境,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

第三,创新创业存在形式化问题,实际效果不佳。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缺乏实践配合。一些教师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将上级管理部门作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创客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视,没有将学生真正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中,导致项目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部分高校尚未与当地政府和知名企业建立联系,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与辅助等。资金不足导致高校实践基地数量较少,基地建设质量不佳,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需求。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高校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参与改革的热情;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结构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指导、课程教学研究等方面难以胜任,同时缺乏对国家政策变化、市场经济发展的灵敏度,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也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1-2]。

综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应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和教育优化策略。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应坚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对内加强宣传“双创”思维,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与激励体统体制,为学生确保创新创业的硬条件,对外积极引进企业的新鲜血液,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脱离实验室,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的载体。高校应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专门课程,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融入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例如,某高校在本科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引进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在线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和案例库建设,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等教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库,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这样的课程建设能够确保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例如,项目教学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依托教育平台,利用专业化的教育团队积极开展项目教学,将创新创业课程打造成具备实践性、教育性的项目,引导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参与,以促进课程的有效落实。又如,某传媒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项目,其中包括跨境电商项目,即主打线上化妆品与护肤品的销售,要求学生通过化妆品生产商,商讨提供货品直供方案,并针对校园消费群体制定线上线下双路销售方案;文化传媒项目,即针对商业文案撰写,围绕新媒体平台运营和音视频拍摄与制作进行创意设计,参与平台推广工作。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定期对学生团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项目方案,积累学生的创业实践经验,促进课程的有效落实。

(二)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和引领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支持。因此,高校应不断建立健全创业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完善顶层设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具体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健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创新创业产业调整状况,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专业办学水平诊断与评价,并将诊断评价结果与招生计划、生均拨款等挂钩,支持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发展,限制饱和学科专业,同时以需求为导向设置新的学科,切实根据创新型社会发展需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3]。

第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育人机制,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分别与当地的行业协会、产业园公司签署协议,共建产业学院;学院管理者到各地高校及孵化基地进行调研,并与当地的孵化基地签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协议,共同对学校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培养和孵化;同当地政府、企业和协会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等。这些措施能够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改革。

第三,推进学分制改革。科学合理的学分制是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与个性化的时代需要,是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推进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比如,某高校立足“新工科”建设,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设定4 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允许学生以竞赛成果、实训实习经历置换创新创业学分,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实习实训,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及信息学科综合素养,推动工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为各项工作提供规则规范,促进责任的有效落实。高校在教育改革中要不断完善制度,并推动制度的落实,将创新创业纳入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中,实现长效有序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打造教育基地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

第一,平衡理论与实践课程,切实上好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高校应根据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理论基础上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第二,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基地建设获取更多可利用资源。通过展开校企合作,吸收企业优势资源,推动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专业教材和岗位标准相结合,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切实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第三,利用基地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深入开展。高校应针对基地建设与管理,协同不同主体尝试建立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等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基地育人价值,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进而夯实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基础。

第四,高校还应展开项目教学,通过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充实基地的工作内容,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高校可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创新创业比赛。比赛涉及直播电商、安防系统、非遗文化、科技创新、营养美食、关爱老人、互助平台等不同行业类型的创业项目。项目负责人通过现场路演,对其商业模式及运营情况进行阐述,评委向选手提出了关于项目应用场景如何调整、服务模式如何创新、产品功能如何升级等一系列专业性建议,同时吸引企业参与项目运行,推动教育与市场衔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4]。

加强教育基地建设能够为各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用场地,拓宽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拓展渠道、搭建平台,优化教育服务,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为创新创业做足准备。

(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平台

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队伍是高校实现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

第一,遴选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作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比如,某高校着力培养一支以骨干力量为核心,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积极吸收具有经验丰富的省、市级名师,吸收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同时,高校加强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吸收各行业、企业专家等进入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团队,完善兼职教师队伍。此外,高校还重视教师发展,从师德培养、教学常规、教学技能、信息化教学、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组织创新创业教师进入企业、公司、研究所等社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充实教育力量。

第二,多渠道促进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高校应定期对创新创业工作人员实施专项培训,组织多种培训活动,如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程序、创新创业工作方法及高校职业生涯导师培训、国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教育部中高级就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等专项资格认证培训,通过培训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全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某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培训活动。在活动中,专业导师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主题,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精细规划指导、核心能力培养、求职实战训练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和说明,夯实参与者的理论基础,并指导其报名考取相关证书,促使其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承担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任务。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指导教师工作能力、打造良好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师资力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系统、优质的指导[5]。

综上所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目前,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因地制宜,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切实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