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2023-12-19梁焕贞

活力 2023年18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农民农业

梁焕贞

(三门峡市陕州区农业农村局,三门峡 472100)

引 言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就是不全面的。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结合工作实际,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阻碍。对此,有必要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升农村经济的增长能力和水平,以此来为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

一、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

早在2017 年,我国就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时,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补充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以此来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深层次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可知,其战略目标及要求主要集中在五个层面,即实施乡村振兴建设,不仅要确保农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而且要努力实现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这五个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需要重塑城乡关系,坚持走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道路,同时应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发展现代农耕文明,在全新管理体系下做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以此来推动农村的特色化、战略化发展。

二、乡村振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方案,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发展仍存在不足,这些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村、农业、农民三个层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三农”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治理、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农民的提升和转型等,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以家庭承包为基础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中显露出一定的弊端,即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资源、生产技术的适配性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延伸和发展,具有区域型、动态型等特征。现代农业广泛运用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手段,激活人力、土地、资本、市场等现代生产要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效益,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这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

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受自身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支撑下,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种植业、渔业或畜牧业为主,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与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大的关系。另外,在农村地区,一些新型的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得不到重视和利用,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动力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结合实际可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表现在多个层面,除道路系统不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外,农业水利设施老旧、农产品储运设施较少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这些基础设施短板问题限制了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从研、产、加、销等环节难以实现准确衔接,影响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动力

农村地区对于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一方面,部分农业科技尚处于理论研究状态,缺乏在农村生产中的试点研究和成果转换,导致农业科技的使用不成熟。另一方面,受资金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较大,导致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在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降低了整体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四)农村人才不足与劳动力剩余并存,乡村产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

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农村地区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瓶颈问题。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可知,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农业生产对于农民的专业素养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农民积极学习新的生产技能,熟练使用农机、农技装备,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然而仍有较多农民习惯了传统的生产模式,缺乏精细化生产的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农业生产中专业人才的匮乏。二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种专业人才不足和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导致农村产业难以实现根本转型,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发展。

(五)生产经营主体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为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范围和质量有限

一是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主体多为小微企业,受资金、技术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能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范围有限,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农业服务。二是在这些生产经营企业运营过程中,部分企业未能严格遵循国家法律规范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利用自身与农民之间的信息差进行低价收购或销售工作,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三是部分农村生产经营主体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生产中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违背了乡村振兴建设的要求。

(六)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资产创收不足、渠道单一,管理不规范

相比家庭生产模式,农村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竞争能力较为突出,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然而,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存在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的问题,同时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对于集体资产的管理不足,一是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创收能力不足,缺乏多元化的投资途径,导致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二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信息公开不足的问题,导致村民不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农村经济主体需要全面整合现代农业资源,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立符合地区实际的现代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壮大第一产业。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应鼓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并加强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的建设,确保本地区产业类型的丰富性。此外,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村地区应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管理,培养农民的产业融合意识,重视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应用,依托数字技术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有效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以绿色农业为核心,围绕农业进行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化、持续化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大,这是因为在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及转型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良好的支撑与保障能力。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在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还需要重视以下要点:其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对此应通过政府部门财政支持、农村自筹资金的方式,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配置、使用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公开性、透明性。其二,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引导,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通过各种优惠信贷业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其三,在基础资金使用中,应重视资金投资方向的控制,将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机械购买补贴、农田水利投资等领域,充分发挥农业资金作用,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支撑,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农业科技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农业科技的支撑下,农民可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以此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一方面,对于农业科技部门而言,在通过试验田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应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田间试验,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理论向实践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支撑农业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应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依托充足的人力和资金支撑,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通过建设农业示范园的方式,大范围展示农业科学技术,使得农民认识到农业科学技术的优势,主动学习并使用农业科学技术。

(四)强化本土人才培训、转化,缓解乡村发展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农村地区存在农业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新时期,农村地区应强化本土人才培训、转化,以此来消除乡村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单位应注重农民的有效培养,着重培养农机对农机设备的操作能力、对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农民农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农民培养中,还需要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培养农民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农业旅游服务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产业转型需要。此外,农村地区应重视农民培训方式的持续优化,通过专家集中授课、示范基地展示、专家田间指导的方式,持续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能力,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五)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产生了一定的生产经营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初步加工和销售,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然而,结合实际可知,部分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主体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一是在农业经营主体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引导本地区的金融机构设计农业金融产品,通过优惠贷款项目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二是政府部门应通过引导的方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能力,确保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农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并在发展中树立精细意识、品牌意识,增强本地区特色农业的影响。三是应重视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监督管理,通过法律规范的方式,规范农业经营主体经济行为,要求其在经营中实施环境保护,消除农业经营主体违规、违法操作的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发展效益。

(六)立足优势综合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农村地区集体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为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立足优势综合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以此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应对本地区的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进行分析,通过土地流转、融资管理等方式,完成基础资源的整合利用,为优势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在积极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应重视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如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应引入战略管理、精细管理等理念,并在财务管理中做好信息公示,使得农民了解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农民投资信心,获得更好的集体经济发展效益。

结 语

实施乡村振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乡村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只有深刻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要求,积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饸饹面“贷”富农民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